■ 黃維仁

爲了生存,有些女人甯願忍受名存實亡的婚姻,對先生的外遇視而不見。

外遇七類型
分析外遇的類型,或多或少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外遇者的動機。此外我們也要知道,許多外遇並非純屬下列的某一型,有時會混合許多種成因。

一夜情型:
一夜情型的外遇,往往並非存心如此,但一碰上機會與試探,事情就這樣發生了。比如說有位太太和先生關系很好,做夢也想不到他會發生外遇。
一次,先生因工作之需被派往中國大陸,同去的有好幾位男士,其中包括他一向敬重的主管。兩位年輕愛玩的同事提議一起出去玩時,這先生本來是很能把持自己的,但是當他看到那位平日人格高尚、品行端正的主管都陷入外遇的情境中時,他就棄械投降了,而掉下去之後一直很後悔。
這類一夜情類型的外遇,因爲較少把感情放在第三者身上,所以算是比較容易處理的。

拈花惹草型:
此型通常因爲在人格上有缺陷,需要借著不斷操縱、征服第三者時心理與情欲上所帶來的刺激,暫時安撫自己心中那強烈枯燥與不安的感覺。
例如,有一位個案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父親有外遇的記錄,使他不敢輕易相信別人,認爲人生只是一場遊戲,他不擇手段追求女孩,把她們的心都控制在手中,追到一個不久後便拋棄,去繼續追另一個,想藉此彌補自己心靈的空虛,滿足自己永遠填不滿、抓不住的價值感。

契約型:
這種類型是男人可有三妻四妾的古代婚姻觀念。他可能和原配與第三者雙方都有默契,同意這種有條件、交換式的婚姻(例如男方定期給原配多少好處,原配縱容他與第三者有關系……等等),這種外遇屬傳統契約型。

修複型:
這種是當婚姻逐漸枯槁時,其中一方有意無意地想藉外遇來刺激一下平板乏味的夫妻關係,一面測知自己與配偶彼此需要的程度有多少?一面希望借著外遇的“電療”使婚姻起死回生。然而這樣子玩火是種極危險的做法。

長期情外遇型:
這是外遇中最難處理的一型。通常一開始只是作作朋友,後來成爲知己互相憐惜,再發展下來就發生性關系,彼此難分難舍。此時不論對原配或外遇者,都産生了高難度的問題:到底要不要結束這段婚姻?如果你正處在這樣的困境中,更需要找輔導來幫你分析、伴你走過。

報複型:
“如果配偶有外遇虧待了我,我也故意去找外遇來報複。”當然,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是不對的,因爲會造成更大的傷害,使婚姻破裂的可能性更增大。

退場型:
此型通常發生在婚姻結束前的最後一年。你知道這個婚姻已經無藥可救,只是苟延殘喘而已,你就快刀斬亂麻,做出一件比較刺激的事情來徹底破壞它。而此時,有外遇的一方通常也已經做好心理准備,在外面已安排好第三者在等他,一挂好“安全網”,就把原來的婚姻離掉了。

男、女對外遇反應的差異
1.女性外遇多半在尋找心靈相契的伴侶,而男性外遇除“長期情感外遇型”外,則多爲尋求性方面的滿足。最近一項實證研究指出:40%的男性在外遇時,無任何情感上的投入,只爲滿足性的要求,玩玩而已。同時,卻只有11%的女性說她外遇時沒有感情的投入,玩玩男性而已。
2.女性有外遇時若想使它合理化,常會強調是爲了愛的緣故,而男性外遇時若想減輕自己的罪惡感,則較會用“我並不愛那個女人”的說法來安撫太太。
3.男性較受不了太太和別人有火熱的性關系,女性則受不了丈夫把另外一位女性當作心上人。
4.男人較容易把外遇與他原來的生活分開來,只當做生活中的一小部份,在有家、有事業之外也同時有外遇。但對大多數女人而言,外遇會成爲她生活的全部,就像婚姻是她生活的全部一樣。因此相對之下男性不似女性在外遇時心理負擔那麽沈重。
5.女性發現先生有外遇時通常會想挽救婚姻,但是男性發現太太和別的男人有外遇時,較會走上離婚的路。
6.女性在丈夫有外遇時常覺得自己是情感上的失敗者,而男性在太太發生外遇時往往會自認在性方面缺少吸引力。
7.女性在先生有外遇時雖有憤怒,但更多時候會非常沮喪,而男性在太太有外遇時大多陷在強烈的憤怒中。
8.女性發現先生有外遇時,較會詳細查究每一個細節,想找出發生的原因。但男性發現太太有外遇時,大多無法面對這種痛苦,會盡量避免去想這件事情。他可能會用買另一部車或突然遷居、轉業的方式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受傷者的心路曆程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 Dr. Janis Abrahms Spring 根據其臨床經驗及實證研究,整理出七項外遇中受傷者的心路曆程,我再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對此七項提出補充和批注。

一.失去自我認同。
例如一位女士向來以自己很善于理家爲傲,一下子過去這個優點現今卻在有外遇的丈夫眼中變成了缺點,忽然之間,他不知什麽才是對的?什麽是不對的?不知自己到底是誰?怎樣才能被稱爲好妻子、好情人?弄不清楚自己的角色到底應該是什麽?生命好象斷了線的風筝一般,不知何去何從。

二.突然覺得不再被珍愛。
覺得自己是個沒有價值、可以隨時被拋棄的人。

三.失去自尊心和自我價值感,覺得人生是如此的不值。
有一位太太,爲了想要和第三者較勁,在一間最好的百貨公司裏買了一件很性感的衣服,回來一照鏡子不禁淚水縱橫,悔恨交加,不知自己爲何會失格到這種地步。

四.突然失去身心掌控的能力。
被棄的一方此時常有兩種完全相反、完全沖突的生理狀態同時在進行。一方面強迫性地處在高度亢奮的狀態,動不動就被驚擾,非常的緊張和焦慮,另一方面又冷漠得像槁木死灰一般,一點勁兒也提不起來,又憂慮又沮喪。
一位受害的女子說:“我先生只有一次外遇,我卻因無法停止那不斷侵入我腦海中那令我心痛的鏡頭,而經曆了千次、萬次的痛苦。”。這種身心的煎熬常使受害者陷入憂郁中,甚至起了輕生的念頭。

五.某些人生基本假設開始動搖。
美國心理學家 Ronny Janoff-Bulman 在一九九二年指出:有三個人生基本信念常在人遭遇到重大變故與失落後開始動搖。

其一,慘遭不幸後人往往不再信賴這世界是善良、仁慈的,覺得處處不安全、隨時會被害。
其二,這世界不再是個有規則、有意義的地方。覺得耕耘不見得有收獲,行善卻可能遭惡報。
其三,不再認爲自己是個可愛的、有價值的好人。對被棄者而言,外遇像是晴天霹雳。
當這三個基本的假設都被動搖的時候,當事者往往就陷入極度痛苦、困惑的身心狀態。

六.常問:“爲何會遇到這種事?”
有信仰的人,有時還會質問上帝,甚至對信仰開始産生懷疑。

七.産生強烈的孤寂感。
在外遇狀態下的人最需要得到別人的支持,但是很多傷心人此時卻因爲無人能了解這種刻骨銘心的痛而飽嘗孤寂感之煎熬。
更可怕的是有人既不能了解又不懂傾聽,只會亂出主意,說什麽“沒關系啦!”、“天涯何處無芳草啦!”這一類的話。
有些缺乏情感智能(EQ)的人甚至會說:“恭喜你,上帝選中了你!祂看得起你才會給你這樣的苦難。”這樣的話,雖然人們是出自好的動機,對受傷者而言卻無異于在火上加油、傷上加傷。

在孤寂悲痛之時,受傷者最需要的,就是有人在旁耐心傾聽,真正去體會了解其心中感受,敏銳地進入其情感世界,在他們最深、最痛的地方感同身受地去伴他們走過。能夠不加論斷,耐心溫柔地傾聽,是醫治過程中極重要的一部份。光是傾聽,使受傷者覺得被了解,被支持,就已經能帶來極重要的幫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