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柔妮
在師範院校畢業的第二年,作為一名小學二年級自然課的老師,透過兩周特別的自然課,我和我的學生們一起觸及、體驗到“生與死”這一重大的生命課題。
根據教學大綱,自然課有兩周內容是“認識蝴蝶”,其重點是了解蝴蝶一生的不同階段和身體每一部分的功能。為此,備課時我很動了一番腦筋,創意地設計了讓每個學生養一只屬于自己的蝴蝶,並學會照顧它們的內容。
認養小生靈
第一節課,我帶領孩子們到學校果園、菜地裏收集了許多蝶卵,請每個孩子用自家的小紙盒裝上一個,算是認養了它們,給它們安了個臨時的家。孩子們興高采烈,叽叽喳喳地給自己的毛毛蟲取名字,“花花”、“黑黑”、“灰灰”、“毛毛”什麽的,很有意思。
接下來,孩子們觀察到,僅僅四天,毛毛蟲就從蝶卵孵化出來了;兩個星期後,毛毛蟲又變成蛹;在最後成蝶階段,大概也只有兩個星期左右。蝴蝶的一生,卵—幼蟲—蛹—蝶,不過一個月的時間。為此,孩子們驚訝極了,憐惜這些小生靈一生太短暫,決定盡其所能地幫助他們的蝴蝶朋友享受生命。孩子們為蝴蝶們帶來新鮮的水果和可口的食物;深情地跟蝴蝶說話,鼓勵那些還在蛹裏的小生命;學會欣賞蝴蝶身體的每一部分的構造。
當然,孩子們最最期待的,還是最後一課時“認識蝴蝶”的內容——放飛蝴蝶回歸自然。這也是他們在蝴蝶的一生中參與演出的最後一個角色。
小英的那只蝶
在放飛蝴蝶之前,我對每個學生盒子裏的小生命一一細查。我發現,有些毛毛蟲還來不及變成蛹就死掉了;有些蛹沒變成蝴蝶,生命便消失在空殼裏。而小英的蝴蝶翅膀有缺陷,它總是在盒裏蹒跚覓食,有可能無法正常飛翔。我問小英那是不是很遺憾的事,小英一邊欣賞自己的蝴蝶,一邊回答我說:“不,老師,一點也不!因為我從來沒有忽略過它。它和其他蝴蝶一樣,得到過細心的照料。它嘗過蘋果的味道,還從海綿中吸食過蜜水。”
小英的話讓我很感動——去愛所有的生命,包括那些看起來不可愛的,正如上帝無條件地愛我們。
當我和學生們有機會學習蝴蝶一生的四個階段時,我問他們蛹成蝶的階段有多長?學生們齊聲回答:“兩個星期!”這時候我提醒大家:“現在我們已經和這些蝴蝶相處了七天了。如果你的生命只有兩個星期,你希望一直待在盒子裏,還是能夠自由飛翔?”結果孩子們一致說,他們甯願到處飛來飛去。
放飛蝴蝶
最興奮的時刻到了。孩子們已經迫不及待地在門口站成一排,准備釋放蝴蝶回歸自然。
學校後面的一片樹林,正是蝴蝶回歸的好地方。當第一個盒子被打開時,所有的小朋友一擁而上,齊聲呼喚“飛吧!飛吧!”。這時候要維持秩序可真難,我知道,孩子們每天都在盼望這一時刻的來臨。
很明顯的,蝴蝶們也非常期待這一天。一只常在盒壁上跳上跳下的蝴蝶,是第一只展翅高飛的。有些眷戀盒內食物和避風港的蝴蝶,需要一些鼓勵才敢離開;也有些蝴蝶停在孩子們的指頭上,似乎在表達它們的謝意。
其實,我從來沒有真正要求過孩子們這般深切地照顧蝴蝶,但他們似乎都有與生俱來的溫柔疼惜之情。孩子們忍不住追逐飛舞的蝴蝶,繼續觀察它們飛舞的情形,直到它們消失在視線之外。每個孩子臉上的微笑和贊歎都流露出無限的滿足。
最後放飛蝴蝶的是小英,她想陪陪她那只翅膀有缺陷的蝴蝶。該放飛她的蝴蝶時,小英將她的寶貝蝴蝶放在小路旁的樹葉上,這樣,她就可以和其他同學釋放蝴蝶的樹林有一段距離,免得她的蝴蝶被打攪。小英為她那只蝴蝶所做的一切,讓我不敢輕看一個小女孩的心。說實話,我真想知道一個七歲的小小心靈是如何處理這種失落感的。
自然界的事實
沒想到過了一天,寒流來臨,氣溫驟降。我真擔心這寒冷的天氣會縮短蝴蝶那本來就短暫的一生。
又過了幾天,住在學校後面樹林附近的小英告訴大家,她看見一些蝴蝶在她家的前院飛舞覓食,真美!我很高興知道有些蝴蝶挺過了寒流,更高興看見小英那滿臉的陶醉。因為這些經過寒流的蝴蝶,竟然選擇她的家做最後的停駐。
從上“認識蝴蝶”課的那一刻起,我,一個成年人,重新受到了一次活生生的生命教育,親眼見到生命的短暫、急促,也親眼見到凡事都有定期。從蠕動的毛毛蟲開始,班上的孩子們學會了自然界的事實,也了解了生命中的悲與喜——特別是小女孩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