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美琴
憂郁症已然成爲本世紀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不僅患者深受其害,連帶家人也陷入慌亂與不安,嚴重影響正常的家庭生活與社交活動。有鑒于此,愛家希望藉著提供有關憂郁症的系列文章,幫助患者及家人對憂郁症有正確客觀的認識,早日走出生命的低谷,迎向健康的人生。
對許多人而言,當他們所關愛的人一經診斷確定罹患了憂郁症時,通常第一個反應是不知所措,難以接受,彷彿經曆突如其來的晴空霹雳,頓時風雲變色,所幸烏雲散後,天際出現的仍是燦爛耀眼的陽光,帶來溫暖,也帶來歡樂。這也是我們對待憂郁症患者所必需抱持的信念。我們總期待能夠幫助我們所愛的人接受事實,正視問題,耐心接受治療,而得以揮別憂郁症所帶來的種種不堪,重新活出健康、自信的人生。此時,我們能做的,除了對憂郁症已有正確客觀的認識與了解外,更重要的是,願意用更多的愛心、信心、耐心、智慧,付出實質有效的關懷,以及始終如一的陪伴、支持與鼓勵。
關懷與協助
當我們所愛的人得了憂郁症時,我們自然願意極盡所能提供各種幫助,然而困難點也就在此,因爲患者通常很難承認自己生病需要協助。他們拒絕接受幫助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表示他們是生活中的失敗者,無法處理自己的問題,尤其對那些一向有“嚴以律己”的個性的人更是如此。
二、認知上的曲解,因患者習慣用負面思考诠釋事情,認爲所謂的幫助充其量只是另一種無意義的幹擾。往往這種“拒人于千裏之外”的態度往往使關心的人裹足不前或知難而退,對病情非但沒有幫助,反造成遺憾。美國心理學家維亞‧阿瑪多(Xavier Amador)提供以下的原則與溝通方法,不論是用在與患者的相處上或治療階段中的調整都極有助益。
1.盡可能學習:多多學習有關憂郁症的相關知識,你和所愛的人才不會因錯誤的觀念受挫受苦,彼此折磨。
2.合理的期待:憂郁症是複雜的情感性疾病,非一朝一夕就可痊癒,不要背負太多的壓力,畢竟單憑己力無法解決對方所有的問題。
3.無條件的支持:讓所愛的人實實在在感受到你對他的愛永不改變,他並不孤單,因你願永遠陪伴支持他共度難關。即使被拒,仍不改初衷繼續提供支持,保持耐心。
4.維持正常生活作息:給自己時間重新振作,保持最佳狀況幫助對方。生活目標不要只集中在照顧患者,免得長期下來易生怨恨和挫敗,而表現負面情緒,帶來反效果。
5.分享心情感受:你有權向對方表達被拒的感受,但態度要溫和、平靜、坦白,不要用高姿態或委曲的語氣,務必彼此體諒、相互扶持。
6.事情非針對你個人:患者不當的行爲舉止是憂郁症造成的,絕非他個人的意願,故需有智慧處理,用愛心、耐心來包容。
7.尋求協助:和患者一起生活,勢必承受莫大的壓力,可能在工作、社交生活、健康及情緒上都付上代價。避免淪爲憂郁症的犧牲者,你不需獨自承攬所有責任,可請求其他家人輪流照應和朋友、同事的協助,必要時求助專家,藉以改進雙方的溝通與支持的方法。
8.一起合作:尋求對方的支持,即使是憂郁症患者,還是有幫助家人的能力,因爲“被需要”或“有價值”能幫助他肯定、接納自己,減少依賴。
當你能夠與所愛的人共同努力學習面對問題,給他所需的支持,並且學會運用他能接受的方式,他才願意打開心門接受幫助,獲得實質的效益,你們的關系也因此向前跨了一大步。
作爲憂郁症患者的親人、朋友,我們的鼓勵、支持與照顧就像慈繩愛索般牽引著他,帶給他足夠的安全感與信心,使他有勇氣走那如同在風雨中飄搖的鋼索吊橋而不怕遭難,終能邁向痊癒的康莊大道。然而使用合宜有效的方式去關愛,需有正解的體認及運用,才能確保成效。
鼓勵與陪伴
當你所愛的人願意面對事實接受幫助時,你需進一步鼓勵他接受適合他的醫療協助。這並不容易,因治療需曆經時日才能見效,有時又需因應病人的各種情況調整方式,故需付出極大的愛心與耐心,才不致半途而廢。聖經中對愛的詮釋非常完全:“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實可作爲我們真誠付出關愛的最高准則,讓他感受到因你的陪伴、鼓勵、關愛與一路扶持而有勇氣完成治療。另外,隨時掌握病情的進展,告之進步的情況,也是另一種積極有效的鼓勵。在治療的階段,鼓勵他說出內心的感受,分擔他的難處或一同禱告,都能幫助他增強信心,看到希望。
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成員或朋友間的互動關系也深深影響鼓勵的效果。例如,平常與父母較少互動的孩子得了憂郁症,堅持不就醫,而一向關愛他的老師鼓勵他接受治療,他反願意聽從。這也提醒我們,平日在親情與友誼建立的基礎上需付出更多的愛心來營造彼此的信任感,這實在是不容忽視的一環。(待續)
主要參考書目:
1. “Understanding Depression” by Archibald D. Hart Ph.D.
2. “戰勝憂郁”─聯合文學,聯合報健康版
3. “Essential Guide to Depression” by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