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美琴

憂鬱症已然成為本世紀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不僅患者深受其害,連帶家人也陷入慌亂與不安,嚴重影響正常的家庭生活與社交活動。有鑑於此,愛家希望藉著提供有關憂鬱症的系列文章,幫助患者及家人對憂鬱症有正確客觀的認識,早日走出生命的低谷,迎向健康的人生。

由於憂鬱症的種類繁多,成因又極其複雜,因此,在診斷上確實不易明確,沒有任何一種可信的測試能單獨達成診斷。根據統計,約有百分之六十的人得了憂鬱症而不自知,求診的患者也仍有一半的機率沒有被診斷出來,甚至醫師的診斷也偶有偏差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不但病情延誤,且常適得其反,更遑論發揮療效。故此,有關病人的資料與記錄愈完整,愈有助於正確的診斷與治療。

憂鬱症的診斷
大體而言,憂鬱症的診斷是以精神科醫師與病人的面談為基礎,面談中取得病人完整的醫療與精神科病史,並列出病人症狀的資料,然後與普偏為精神科專家所認同的診斷作比較而產生的。醫師除了從病人所述的症狀、健康狀況、過去就醫記錄、家族病史等相關資料進行分析、判斷外,也需就患者目前的生理狀況進行檢驗,進而釐清是否憂鬱症是由其它疾病,諸如荷爾蒙失調、癌症、心血管疾病等等因素造成的。

就患者本身而言,如果懷疑自己是否罹患憂鬱症,並且是否需上門求診斷,以下的檢驗表能有效幫助自己做初步的判斷,也可作為醫師的參考。

1. 憂鬱症的自我檢驗表

情緒:憂鬱、低落、沮喪、焦慮、空虛、痛苦(尤以清晨最明顯)
態度:悲觀、愧疚、失敗感、無助、無望
睡眠:失眠、易醒、嗜睡、易倦怠
身體功能:食慾不振或暴飲暴食、體重驟增或下降、胃腸不適、生理失調
表現:易怒、哭泣、恍惚、猶豫
輕生念頭:自殺的傾向、自殘

2. 他人檢驗表

沉默寡言:職場中尚能與人溝通,回到生活中變得沉默、萎縮
情緒不穩:暴躁易怒、易衝突、杞人憂天
疏離人群:不願工作、失去社會適應力、不出門、逃避
不注重外表:衣著隨便、不會照顧打理自己
無法作決定:失去判斷力及自信心
經常落淚:情感脆弱、莫名哭泣、尤在獨處及夜晚時

醫師會藉由觀察及詢問患者的情緒、行為和生理狀況來檢查是否呈現憂鬱症的跡象。然而,回答問題並不容易,因為憂鬱症常會扭曲患者的思考與態度,例如憂鬱症患者往往顯得意興闌珊,不願回答,而躁鬱症患者沒有耐心針對自己的問題回答,所以一般醫師會鼓勵其家人或親友陪同,提供更多客觀清晰的訊息,也能對患者近日的行為反應有正確的描述,幫助醫師達成診斷。

值得注意的是,症狀嚴重會影響患者正確判斷的能力,他也許會辯稱先前所服的藥完全無效,而事實是該藥有效,只不過患者的記憶受到影響而扭曲,此時陪伴的親友可適時釐清真實的狀況。

醫師也可能問及個人隱私及生活細節的問題,諸如性生活、用藥、酒精方面的狀況,病人若能感受醫師釋出的善意,才願意確實回答。往往憂鬱症得以改善或治癒,是因為醫師先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另外,患者自發提供的資訊也不容忽視,有時不以為意或不願提起的事件或經歷,反而對醫師的診斷帶來意想不到的幫助。

雖然專業醫師藉由患者所表現的症狀、家族病史、測驗結果等資料而下診斷,但因憂鬱症本身具有的特質,有可能患者會否認診斷的結果,尤其是躁鬱症的人鮮少在初次的診斷就全盤接受醫師的說法,承認自己罹病的事實。如果懷疑醫師的診斷,仍可要求轉診,尋求第二個意見。

憂鬱症的治療
如前所述,沒有一種測試能單獨達成診斷,同樣,也沒有一套標準的治療法能針對每一類型的憂鬱症患者。採用的治療方式往往是根據病症的類型及嚴重的程度,且需持續尋求治療,直到找到讓病情明顯好轉的有效方法,因此需要持久的耐心,絕不可半途而廢。(待續)

主要參考書目:
1. “Understanding Depression” by Archibald D. Hart Ph.D.
2.“戰勝憂鬱”─聯合文學,聯合報健康版
3. “Essential Guide to Depression” by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