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美琴
憂郁症已然成為本世紀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不僅患者深受其害,連帶家人也陷入慌亂與不安,嚴重影響正常的家庭生活與社交活動。有鑒于此,愛家希望借著提供有關憂郁症的系列文章,幫助患者及家人對憂郁症有正確客觀的認識,早日走出生命的低谷,迎向健康的人生。
憂郁症每種類型都有其獨特的模式或症狀,最常見的有重郁症和雙向型憂郁症(躁郁症)。不過,仍有其它類型的憂郁症,如雙(多)重憂郁症、精神病性憂郁症、産後憂郁症、季節性憂郁症等等。因限于篇幅,我們就常見的類型說明如下:
重郁症(Major Depression)
或稱為單一型憂郁症,顧名思義,是指一端或極端的情感,因它呈現的是單一的憂郁情緒,因此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影響也自然不同,然絕大多數的患者都有共同的特征,即長期處在情緒低落的光景,且對過去嗜愛的活動提不起興趣。情緒的變化往往又合並生理、心理的變化而産生諸如失眠、精神渙散、健忘、食欲不振、身體不適等現象。個人的反應也不盡相同,但幾乎都困在極深的痛苦與罪惡感之中,自覺一無是處,毫無希望,做錯事一味指責、不易饒恕,更看不到人生的光明面。
聖經詩篇第一百零二篇是詩人在極度憂傷下所作的哀歌,恰如重郁症患者的寫照:「我的年日,如煙雲消滅,我的骨頭,如火把燒著,我的心被傷……甚至我忘記吃飯,因我唉哼的聲音,我的肉緊貼骨頭……我警醒不睡,我像房頂上孤單的麻雀,我吃過爐灰,如同吃飯,我所喝的與眼淚攙雜。我的年日,如日影偏斜,我也如草枯幹。……」詩中處處呈現出哀傷、孤獨、難眠、絕望、痛苦、形容枯槁,頗能表達患者的不堪光景。
重郁症是所有憂郁症中最嚴重的,雖不會立即致命。卻足以令人癱瘓無能,如若沒有得到合宜的幫助,終其一生都將在槁木死灰中作繭自縛,不堪一擊,不僅摧毀正常的生活功能、甚且造成生命的威脅,至終導致自殺的悲劇。
大部份患者的憂郁症發作期,持續時間大約是六~九個月,但仍有約百分之廿五的人長期經曆到憂郁症狀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的痛苦。約有一半的重郁症患者還會出現第二次的發作期,即所謂的再發性憂郁症,症狀與第一次的程度相近,但持續的時間則大約只有兩周。通常,有家族性遺傳或廿歲以前就發病的人較易出現再發性憂郁症,但不幸的是,憂郁症複發的次數愈多,未來就愈有可能再度發作。此外,輕度憂郁症患者有比正常人高出六倍的機會成為重度憂郁症。
不論任何年齡、性別、背景都可能罹患重郁症。然而年齡介于廿到五十之間的青壯族群,尤其是四十歲以下,女生的發生率是男生的兩倍,而平均每一百人中就有三人是重郁症患者,比任何一種疾病都要來得多。大體而言,第一次出現的時間多半在廿五到四十歲之間,年過四十才首度發病的例子並不多見,但過了六十,複發的機率又往上攀升,推測可能與正值退休及生理狀況重大轉變有關。
雙向型憂郁症
又稱兩極型情感障礙或躁郁症,與其它類型截然不同。這類型的病人仿佛在情緒的鍾擺裏擺蕩,一段時間是郁症,然後又搖擺到躁症,而在兩種極端的空檔裏情緒狀況恢複正常的表現,如同心情的三溫暖。若是在郁症的階段,會出現重郁症患者經曆的症狀。出現躁症時典型的反應是活動量增多、異常亢奮、敏感易怒,如此心情高低起伏的變化,常讓患者身心俱疲、失去控制、挫折不已,嚴重影響家庭生活、工作、人際關系等重要的生活領域。
躁症與郁症實質上都屬于症候群,但躁症通常比郁症更容易被診斷出來,可能是因為躁症的症狀更外顯。一般而言,如果異常亢奮的心情持續超過一星期以上,且伴隨下列症狀中至少四項以上,就有可能得了躁症。
a. 自我膨脹,自覺高人一等
b. 無法或不願入睡
c. 主動活躍而多話
d. 思考快速,但不切實際
e. 衝動作出奇怪的決定,不考慮後果
f. 過度從事會造成不良後果的活動,如揮霍金錢
g. 性方面隨便
h. 幻聽、幻想
當躁症出現時,因經曆極度的情緒波動及隨之而來的思想及行為改變,嚴重傷害患者的判斷力,甚至使人完全脫離現實,活在幻覺與妄想中,到了極度憂郁的階段時甚至想自殺。依據統計,未得到治療的躁郁症患者約有百分之十五的人會自殺,因此若處在躁症、郁症特別嚴重的階段,通常醫師會建議住院治療。
越早治療越好
躁郁症出現在青少年階段較多,但有時也早在孩童期出現或晚到老年期才發作。若是更小的兒童有躁症,常被誤判為注意力不足過動兒(ADHD)。目前在美國約有兩百萬人深受其苦。不像其它類型的憂郁症,躁郁症的發生率男女差不多。許多人除了躁郁症外,還伴隨其它問題,其中尤以藥物濫用最常見,也有些患者在罹患重郁症多年後,出現躁郁症。
大部分的人在第一次發病後,還會數度發作。約百分之八十的患者在一生當中有四次以上的發作期。一般而言,愈晚接受治療,發作的次數愈多,也愈難以控制。(下期續)
主要參考書目:
1.「Understanding Depression」by Archibald D. Hart Ph.D.
2.「戰勝憂郁」─聯合文學,聯合報健康版
3.「Essential Guide to Depression」by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