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妮真
每年七年級的家政課中,當我使用繪本《朱家故事》與學生討論家務分工時,每上一個班,就會重新上演一次這樣的對話:
師:「那天……朱太太留下了一封信,就離家出走了。」
一群學生「啊~誰叫他們太過份!」
師:「如果你是朱太太,你會寫什麼給他們?」「好,你說。」
學生:「我要離婚。」 第一次聽到學生的反應,著實讓我嚇了一跳,學生對「離婚」二字,竟是脫口而出的輕鬆,這些國中生以為,只要朱太太跟朱先生離婚,她就不用辛苦做家事。
當下,急著想導正這個想法,便努力地請學生思考:難道只能走離婚這條路嗎?難道只要覺得不開心,就直接離婚比較好嗎?努力了一下子,恢復理性的孩子們,終於願意靜下心來,開始提出這件事是可以溝通的想法,也漸漸學習替故事中的朱太太表達委屈的心情。
為什麼孩子這麼容易就把離婚掛在嘴上?是不是他們看不見自己的父母或周遭的親友為婚姻生活努力的模樣?抑或離婚對他們而言,就像是玩電腦遊戲一樣輕鬆?覺得快輸了,按掉重來就不用面對挫折。
看不見父母相愛的一面?
另一個令人擔憂的,是學生對婚姻的失望。曾經有個小作業是讓學生省思自己的家人關係,一位小女生很憂愁地說她寫不下去,因為爸媽整天吵架讓她受不了,她不覺得有家真好,反而希望父母趕快離婚。只是,婚姻這麼不值得期待嗎?
我告訴她,每個人家裡都會有吵架的狀況,但是吵架不代表感情不好,也有可能是習慣用吵架來溝通。聽在這位學生的耳裡,似乎可以理解爸爸媽媽吵架的原因,只是她還是深受其苦,而不認為他們家可以擁有和諧,只因父母沒有讓她感受到彼此有相愛的那一面。
在我未婚的時候,有個高中部學生在下課時,很開心地來找我討論要怎麼對心儀的男同學告白,她也天真地問起我是否有固定交往對象?我是不是因為很享受單身生活,而不想要走入婚姻?在一連串人生的問題中,我慢慢釐清她所疑惑的部分。原來,她很想要有一位男朋友,也很期待去愛人,但是她看見自己身邊的長輩們在婚姻上都不是很愉快的收場,所以變得只想交男朋友,不想結婚。她說,有人陪伴是好事,但有婚姻的關係,似乎就變成一件蠢事。
儘快只要有男女朋友,就可以享受愛與被愛的感受,但那都只會是短暫的,想要延續親密關係,得要在婚姻中做到。因為婚姻是自己對自己與他人的宣告,宣告自己只跟另一半有彼此互屬的關係,宣告我想跟對方共度一生,互相分享、分擔生活的點滴。當然,進入婚姻關係也代表了法律的保障。
我很開心她能讓我有機會告訴她,婚姻不只有她看到的那樣辛苦。很多人在婚姻中挫敗,不代表婚姻是不好的事,而是他們忘記婚姻關係是要「經營」的。學會婚姻中的相處之道,就連吵架都可以吵得很有意義跟建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