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維仁
每樁婚姻中,多少都會看到一點“敵對共生”的影子。由于這種情形相當普遍、殺傷力極強,我們必須來詳細分析一下。
我們常見夫妻倆在工作場合各自與人相處都沒有問題,但在婚姻關系中,問題就層出不窮。爲什麽分開時一切正常,在親密關系中卻有強烈的愛與恨呢?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是可以理解的。原來雙方把過去在“原生家庭”中沒有解決的心理情結,帶入現在的婚姻關系中。婚姻有如這幅圖畫,夫妻兩人躺在床上,床頭靠著牆,各人頭頂的牆上挂著自己父母的肖像,而這四位父母,都睜眼在看著這對夫妻。不管父母是否健在,他們不可避免地仍影響這樁婚姻。
處在“敵對共生”關系中的夫妻,往往很敏感。雙方劍拔弩張,任何小事都會引起強烈的沖突。
他們經常唇槍舌箭、彼此傷害,天天活在痛苦的煎熬裏,然而在心理上,卻又處在“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纏“共生”狀態,一方面叫苦連天、彼此怨恨,另一方面又離不開對方。
敵對共生的十項心理特征
一般來說,“敵對共生”的夫妻有下列十點心理特征。
1. 彼此缺乏健康的心理界限。兩人的情緒感染力很強,一方不笑,另一方就情緒不好,覺得另一半在生自己的氣。在一起出入的場合,看音樂會時丈夫打瞌睡,或妻子在人前講錯話,對方都會覺得是奇恥大辱,痛恨配偶丟了自己的面子。
2. 潛意識中,雙方都要求對方與自己完全一樣。要求對方與自己有一樣的感受、意見與想法,一樣的價值觀與做事方式。兩人的差異會使彼此覺得難以忍受,令他們的“自我感”與“共生感”受到威脅。兩人一起看電影或聽演講,若丈夫不喜歡妻子所喜歡的部分(反之亦然),就會因此發生強烈的爭執,甚至覺得對方是故意反對自己、傷害自己。
3. 雙方都沒有安全感。愈是缺乏自信的人,愈會變得以自我爲中心。在甜蜜的“共生期”,雙方都沈浸在美夢之中,爲了要得到對方的愛,自己也願意先付出愛。一旦關系穩定,有“敵對共生”傾向的人,無法暫時放下自己的需要,先向對方付出愛,他們反而強求配偶要不斷地注意、贊美他,增加自己的自我價值感。倘若得不到,就會以種種方式處罰、威脅配偶,挑起配偶的罪惡感。
4. 雙方心理上皆有強烈的黑白二分法。由于各自尚未完成整合“好客體”和“壞客體”的心理任務,而進入“客體恒定”的階段,因而很容易將配偶或其他較親近的人過度理想化,一旦失望,會過分醜化對方,認爲對方心懷惡意。
5. 在“二分法”的心理狀態之下,“敵對共生”的夫妻很容易把自己人格中所不能接受的“壞客體”部分,投射到對方身上。結果,他們常在對方身上看到自己無法忍受的缺點。例如,在成長過程中因爲某些事沒做好,而又遭到批評、羞辱等慘痛經驗的人,可能因此埋下“懼怕自己無能”的心理情結。有懼怕無能心結的人,即使配偶很能幹,只要有一點的無能,都特別敏感。例如見到配偶打破碗,或切菜割了手,會因此大發雷霆。因爲,配偶的無能讓他想起自己人格中最不能面對的部分。反之,人格愈成熟,愈能接納、面對自己人格陰影的人,就愈能對自己的缺點負責,故能繼續成長、改進。這樣的人,不需要遮蓋、壓抑自己不完美的部分,比較能真正地接納別人、愛別人。與這種能接納自己、人格成熟的人相處,令人覺得如沐春風。
6. 角輕輕一翹,另一方就認爲你在嘲笑我、侮辱我,一方問“這件衣服在哪裏買的?”另一方會立即怒斥;“你才是一天到晚亂花錢!”一方只要眼珠向上一翻,或稍有不耐煩的神情,就可能觸發對方心中的“地雷”,引起一場大戰。在白熱化的沖突之中,這類夫妻在心理上可能退化到向對方吐口水、揪頭發、丟東西、用鋒利的指甲抓對方,甚至拳打腳踢。
有一個個案,妻子在劇烈沖突中想離開現場,卻被丈夫猛力按在牆角,不許她離開,直到她雙手青腫暈倒。另一個個案,丈夫奪門而出,妻子卻緊追不舍,在他開車上路時,竟以身體擋在車前,非與他周旋到底。
7. 在心理退化狀態中,潛意識裏誤以爲配偶是自己的父母或是主要的扶養者。上述第一個個案的丈夫,成長過程中經常目睹父親毆打母親,母親在他六歲時,不堪虐待,終于離開。母親離家出走時,他邊流淚,邊喊道:“媽,您別走呀!”直到父親把他拉住,不許他再追。第二個個案的父親在她12歲那年有了外遇,一天與母親大吵之後,父親走出家門便再也沒有回來。這兩個個案在與配偶沖突時,不知不覺地回到兒時的心理狀態,潛意識中誤把配偶當作過去抛棄自己的父母。當配偶在此激烈的爭執中要離開時,無意中觸動了他們怕被抛棄的心理情結,引發了深藏在心中原始的、難以控制的情緒,導致激烈、難以理喻的行爲。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受到一些心理傷害。因此,每個人在心理上都有特別脆弱的地方,心理學家把這些弱點稱爲“心理情結”或“心理按鈕”。
每個人都有幾個不同強度、主要的“心理按鈕(或心理情結)”。例如有人平時好好的,一旦被冤枉,就情緒激動、不能自已。有一個個案在“心理按鈕”被引發時,甚至渾身發抖、呼吸困難。另一個個案某人在家排行老二,從小是安靜的“乖乖”,因此被哥哥弟弟搶去許多好處。長大後他主要的“心理按鈕”就是恨別人不公平,占他便宜。偏偏他的妻子就是一天到晚觸發他“心理按鈕”的人。因爲她在成長的過程中,常被重男輕女的父親輕視,只有批評,沒有鼓勵。她的“心理按鈕”是長大後要找位白馬王子,天天注意、贊美她,說她能幹,滿足她當“天之驕女”的心理需要。
從心理學來說,如果她的丈夫真能如此滿足她,她便能漸漸得到醫治和有安全感,從而也能主動給予丈夫所需要的愛。但正如大多數“敵對共生”的夫妻一樣,彼此都只想得到愛,卻缺乏主動去愛對方的能力。婚後,這位妻子撒嬌、耍賴,硬要把錯的說成對的,潛意識中要測驗丈夫是否把她當“天之驕女”,真的寵愛她、重視她。可是,當她要求特殊待遇,卻又不能先滿足丈夫的需要時,無意之中觸發了丈夫痛恨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按鈕,同時,丈夫也觸發了她希望做“天之驕女”任性、被寵的心理情結。其實兩人會互相吸引、彼此相愛,並不是偶然的,正如中國古諺雲:不是冤家不聚頭。
8. 認爲自己是無辜的一方、是婚姻關系中惟一的“受害者”。這樣的個案,臨床上幾乎都有公式可循:通常雙方都振振有詞,認爲錯全在對方。“要不是他(她)如何不好,我的日子就會快樂多了。”稍微成熟的一方會說:“我承認自己也有點錯,但都是他(她)引起的;我只有錯百分之一,但他(她)要負其他百分之九十九的責任。”然後,多半要治療者去改正對方。
9. 缺乏“同理心”,無法站在配偶的立場,正確地了解對方的感受。通常他們的認知過程有問題,容易曲解配偶的言行,只感受配偶如何傷害自己,卻沒意識到自己的刀子嘴和其他的言行也傷了對方的心。當對方遭受攻擊,開始辯護時,這樣的反應往往又成爲對方迫害自己的證據。
10. 在這類夫妻的心中,只有“你輸我贏”的觀念。他們無法理解,如果夫妻中任何一方輸了,兩人就都輸了的道理。
以上是“敵對共生”夫妻的特征。心理學家指出,在成長過程中心理創傷愈大的人,婚後進入“敵對共生”狀態的機率愈高。
(本文所用圖片來源於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