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 歌

從“留守兒童”說起
初春的一個晚上,我和《心理訪談》的欄目組、北大心理系的專家,聚集在北京西北的一個小咖啡館。我們談論到目前中國農村普遍的問題,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給家裏的老人,這些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已經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心理學上已證實兒童期和父母分離是造成日後“分離焦慮症”的重要原因。欄目組在采訪一些農村的留守兒童時,曾設想他們會拍到留守兒童很多眼淚,但結果這些孩子表現出異常的理性和平靜,他們爲自己的父母找到很多理由,沒有埋怨,沒有悲傷。不過欄目組也觀察到:這些孩子已沒有童年應有的天真、自然和快樂,而且和人交流時表現出冷漠。

真的是這些孩子懂事嗎?!真的是他們不悲傷嗎?!

不是,孩子們是需要說服自己,給自己一些理由。其實孩子的邏輯很單純:只要父母不在身邊陪伴,就是被拒絕和抛棄。更可悲的是這種感受是伴隨一生的。

這場談話讓我開始回憶童年和父母分離,以及分離給我一生帶來的遺憾。

三個月,媽媽離開了我
我是出生在六十年代的一個留守兒童。母親在臨産前獨自一人回江南外婆家生下我。我出生後三個月,母親把我留在外婆家,回到兩千公裏之外的另一個城市工作。我第二次見母親,第一次見父親已是4歲半。童年記憶裏對父母最深刻的印象,是挂在爺爺家牆上的父母的結婚照,也有一些偶爾去父母工作的城市和他們短暫同住的不愉快的記憶。

不知道三個月的那次分離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麽。據外婆說,母親離開後,我被送到一個奶媽家裏,奶媽爲了賺錢,已經沒有奶了,仍然留我在她的家裏,喂我吃面糊糊,後來被鄰居看見,才告訴我外婆把我接走。

1歲的時候,爺爺家來人把我接去了蘇北的一個小鎮。據說我那時得了一種奇怪的病,1歲了軟得像面條一樣還不能站立,啃鞋底,啃牆角,眼神發呆,對人幾乎不怎麽回應。

“褐色的”與爺爺相依的童年
我的童年記憶大部分是關于爺爺的。前些年我在接受心理輔導時,心理輔導老師和我探討我和母親關係中的傷害,以及童年經曆,她讓我畫一幅畫,並讓我給畫著色。我畫了我爺爺,並用褐色塗滿了爺爺的全身。心理老師對我說,褐色是母親的顔色,在我的心目中爺爺早就成爲“代母”,所以我內心深處是不接納我母親的。

的確,爺爺在我的童年扮演了一個母親的角色。從我1歲被接到爺爺奶奶的家,爺爺因爲曆史問題曾被判刑,那時刑滿釋放在家,除了接受鎮上幹部的管制與改造,沒有一份工作。爺爺也不擅長家務,因此照顧我成了他最重要的事情。那些日子已經過去三四十年了,但我至今仍能清楚記得爺爺憐惜的目光,記得夏日的夜晚,他一直搖動扇子爲我驅趕蚊子,冬日的中午,他幫我把小板凳搬到我家茅草屋的牆根下,讓我坐在那裏曬太陽。

9歲之前,我偶爾地會被帶往外婆家或者父母家小住,每次和爺爺分離都會大哭大鬧,但心裏知道,過不了多久,還是會被送回的。而9歲那年的夏天,我被母親徹底帶走,開始回到父母身邊。

這次的分離帶給我的感受至今還是那樣巨痛,像一顆樹被連根拔起,被強行地移植到另一處完全陌生的地方。剛回到父母身邊的那些日子,每當夜晚來臨,我內心對爺爺的思念就無法遏止,不知道多少個夜晚,眼淚浸透了枕巾。我那時覺得自己像一個被抛棄的孤兒,自己喜歡的人突然就從生活中消失了。

和母親對峙
回到父母身邊的生活是令人絕望的。父親常年出差在外,基本是缺席的。母親脾氣暴躁,她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不是罵就是打。我在爺爺家時是公認的好孩子,很乖巧懂事,被家人寵愛。但和母親在一起,感覺無所適從,怎麽做都是錯,怎麽做她都不可能滿意。我漸漸開始抵觸她,性格也不再像童年那樣開朗、自信、快樂,而是很孤僻、自卑、陰郁。越是這樣,母親越是厭煩我,我越是憎恨她,和她對立,內心充滿憤怒和反叛。

這嚴重地影響到我未來的人際關係,特別是親密關係。

漫長的醫治之路
我的人生在進入中年之際,遭遇了嚴重的觸礁。先是婚姻破裂,然後是放棄事業,再後來是想放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感謝上帝,在這個時候我有了信仰,總算可以繼續我的人生道路,但我常常陷入情緒困擾。

2002年我結識了香港的心理輔導老師Alice,我作爲她的學生和病人,開始了漫長的醫治之路。她和我一起探討我的童年傷害、婚姻傷害,內在的憤怒,以及與父母的關系。幫助我剖析我的“分離焦慮”。讓我看到我在人際關系中的攻擊性、破壞性,是源于我的不安全感和自我否定,特別是在親密關系中的焦慮,強烈的悲觀情緒,潛意識裏認定自己不配被愛,一定會被抛棄。在幾年斷斷續續的治療中,我在Alice面前像一個成人兒童,常常無法抑制自己的淚水。要感恩的是我生命出現了Alice,還有黃維仁博士等一些有恩慈之心的專家,讓我的心靈被醫治並獲得成長。

現在多數時候,我對生活常常有一種幸福感,不再像過去那樣憤懑。我和父母的關係,特別是和母親的關係,也得到修複。但永遠遺憾的是我和母親之間無法有大多數母女所有的親密感,我們仍然無法擁抱,牽手也覺得有些別扭。我內心很羨慕那些我稱著天使性格的人,他們從小在平穩幸福的家庭長大,有父母的愛陪伴,他們自己從容,有安全感,待人寬厚、溫暖,而我這樣成長背景的人無論後天怎樣努力也無法做到的。

如果有機會,我想告訴每一個父母:愛你的孩子,請不要離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