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蓋瑞 ·查普曼博士 與 羅·甘伯博士 合著 ■ 吳瑞誠 譯

莫利在一個小康家庭長大。她的父親在居家附近的公司上班,母親是個家庭主婦並兼點差事。她的父母親都是勤奮的人,常以他們的家庭為榮。莫利的父親負責燒晚飯,飯後與莫利一同沖洗和烘乾碗盤。每個星期六白天,是他們全家人每週固定做家事的時間,晚上則全家一同享用熱狗和漢堡。星期日早上,他們全家去教會,晚上的時間則與親戚們一同度過。
上初中時,莫利有一位同學斯蒂芬妮。這兩個女孩子大部分課程都在一起上,並一起共進午餐。斯蒂芬妮的父親是一位成功的業務員,能夠給家裡提供豐富的資源,但大部分時間都不在家,母親則是一位護士。她的弟弟在外就讀一所私立學校,斯蒂芬妮也曾被送去一所寄宿學校就讀三年,後來她才要求就讀住家附近的公立學校。因為父親常出差在外,母親的工作又多,這一家人常常各自在外面飯館用餐。
直到初三,莫利與斯蒂芬妮都是很親近的好朋友。之後,斯蒂芬妮去外地上學,兩個人漸漸地斷了聯繫。
如果她們保持聯繫的話,莫利一定會很傷心。她的好朋友斯蒂芬妮結了婚,生下一子後,因為販毒的罪名被捕,鋃鐺入獄了好幾年。就在這期間, 斯蒂芬妮的丈夫也棄她而去了。相形之下,莫利的婚姻卻很幸福,她有兩個小孩。
為什麼這兩位孩提時代的好朋友會有如此不同的境遇呢?儘管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但我們可以從一次斯蒂芬妮告訴治療師的話中看出端倪。她說:“我從來不覺得我父母愛我,我第一次接觸毒品是因為我希望我的朋友們喜歡我。”她說這句話,並非想要責備她的父母親,而只是想要說明自己。
斯蒂芬妮的話透露了什麼呢?並非她的父母不愛她,而是她不覺得被愛。大多數父母都愛兒女,並且也希望兒女覺得被愛,但是很少有父母親知道如何才能充分地表達這種感情。父母只有學會無條件地愛兒女,才能讓兒女知道他們被愛得有多深。

孩子如何才能覺得被愛
在現代的社會中,要教養一個情緒健康的孩子是個越來越難的工作。當代的毒品市場使大多數父母膽戰心驚;我們的教育系統已經迫使父母採取在家教育,或送兒女到私立學校去就讀;城市暴力泛濫,使父母懷疑他們的孩子能否順利長大成人。
在這麼冷酷的現實中,我們要對父母們說句滿懷盼望的話:我們希望你能享受到與兒女之間的親愛關係。如果兒女覺得自己真的被父母所愛,那麼在他們生命的各層面都會對父母的指導產生正面的反應。當你表達他們能理解並能回應的愛語時,他們就能記住!
如果要讓孩子感受到被愛,我們必須學習表達他們的獨特愛語。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感受愛的特有方式。基本上,小孩子如同所有的成人一樣,會使用五種方法來傳提達和感受愛。這些方法有:身體的接觸、肯定的言詞、精心的時刻、接受禮物及服務的行動。如果你家中有幾個小孩,那麼很有可能他們每個人的愛語都會不同。孩子既然常有不同的個性,那麼所接收的愛語就可能會不一樣。通常, 兩個小孩子會以兩種不同的方式接受愛。

“無論如何”都一樣地愛
不管孩子主要使用的愛語是哪一種,他都需要你無條件地通過一種特定的方式來表達。無條件的愛是一種引導之光,它可以照亮黑暗,並使父母知道自己的情況與如何教養兒女。沒有這種愛,教養兒女是令人為難與困惑的工作。在我們探討這五種愛語之前,讓我們先看一下無條件之愛的本質與重要性。
無條件的愛就是無論孩子的情況如何,都要愛他們。不管孩子長相、天資如何,有什麼樣的弱點或缺陷 ,也不管我們的期望如何,還有最難的一點是不管孩子的表現如何,都要愛他們。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喜歡孩子的所有行為,而是意味著我們對孩子要永遠給予並表示愛,即便他們行為不佳的時候。
這聽起來很像是在縱容孩子,絕不!只是要求父母先做第一優先的事而已。亦即在採取任何有效的訓練與管教之前,孩子的情緒愛箱先要被填滿。一個愛箱充滿的孩子對父母的指導會有回應,而不會怨恨。
有些人深怕這會慣壞孩子,但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孩子接受再多正確且無條件的愛也無妨。當然一個孩子或許會因為缺乏訓練或被不適當的愛所慣壞,但這都是錯誤的訓練和教育所造成的。真正無條件的愛絕不致於慣壞孩子,因為父母給再多也不為過。
這些原則對你來說可能很難認同,因為與你先前習慣了的想法格格不入。然而,你如果能操練並了解到這些原則的好處之後,就會發現比較容易做。既然你知道因為愛不同,會產生適應良好又幸福的孩子與沒有安全感、易怒、難以接近、不成熟的孩子之間的差異,那麼請在這裡暫停一會兒,做一些有益於孩子的事情吧!
時常提醒自己留意下列關於孩子顯而易見的特性,對你很有幫助。
1. 他們是孩子。
2. 他們總是表現得像孩子。
3. 大部分孩子氣的行為是令人不悅的。
4. 如果我盡到為人父母的責任並且愛他們,不論他們有多幼稚的行為,他們也會長大成熟,脫去孩子氣的行為。
5. 如果我只在他們使我高興的時候愛他們(有條件的愛),而且如果我只在這些時候對他們表示愛,他們不會覺得真的被愛。這將會破壞他們的自我形象,使他們覺得不安全,並且妨礙他們採取比較自制且更成熟的行為。因此,孩子的發展與行為,是父母的責任,正如也是他們自己的責任一樣。
6. 如果我只在他們達到我的要求與期待時才愛他們,他們會有無力感並認為盡力也沒用,因為再怎麼做都不夠。他們會被不安全、焦慮、沒有自尊與怒氣所攪擾。為了避免這點,我要經常提醒自己必須對他們的全方位成長負責。
7. 如果我無條件地愛他們,他們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放心;當他們長大成人時,也比較會控制自己的焦慮與行為。

愛與……
愛是孩子們最大的情感需要,且對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其他需要,特別是物質需要,比較容易辨識,並且通常也易於滿足,但它們不像愛那麼能使人滿足且能改變人的生命。沒錯,我們必須供應孩子的物質需要,但我們也要在他們的心智與情緒的成長與健康上,盡到養育的責任。
孩子需要健全的自尊心與適度的自我肯定,這方面的書非常多。自我形象過度完美的孩子會自視高人一等,以為自己是上帝給世界的恩賜,可以隨取隨求;而對自己評價過低的孩子,則會被“我不像別人一樣聰明、我沒有運動細胞和漂亮的外表”等思想所折磨。身為父母的我們,應當盡力使孩子發展健全的自尊心,使他們知道自己是社會上的重要分子,擁有特殊的才華與能力,並且渴望成為有所作為的人。
孩子另一種普遍性的需要是安全感與平安。在我們這個充滿不確定的世界中,要提供安全感是越來越難了。越來越多的父母聽到孩子問“你要離我而去嗎?”等令人傷心落淚的問題。這個令人悲傷的事實是因為他們很多朋友的父母已經離開他們了。如果父母中有一位不見了,孩子會擔心另一位也會離開。
一個孩子也需要有發展人際關係的技巧,使他視所有人都有同等價值,並透過平衡的施與受的過程來與別人建立友誼。缺乏這些技巧,孩子就會有害怕與人交往的問題,直到成人仍是如此。孩子如果缺乏人際關係的技巧,也可能成為一個權力至上的怪獸,不惜踩在別人頭上以達到個人的目的。人際關係的技巧有一個重要層面,就是與權威建立適度的關係。人生的成功有賴於認識與尊重權威。缺乏這個技巧,任何才能都會失去意義。

最大的是愛
上面所談到的一切,甚至還有更多東西,都是孩子合理的需求。我們相信孩子對愛的需要,是其他所有需要的基礎。被愛與愛人是人生的沃土,能使人生正面的努力開花結果。

(本文摘自普曼博士和甘伯博士著的《兒童愛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