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維仁
前文談到處理衝突與失控情緒的重要性。一般人以為,痛苦的夫妻爭吵的頻率一定高於幸福的夫妻。然而過去三十年來最尖端的實證研究(Empirical Research) 卻發現,這兩種類型的夫妻間,不但衝突的次數平均起來差不多,連他們吵架的內容也非常相似,為金錢,家務分配,子女教養,姻親關係,性關係等等而吵。而這些尖端實證研究也一致指出,造成現代夫妻離婚的首要因素是「長期習慣性地避免衝突」。
善用溝通良機
人人都在尋求愛,但在現代社會中要如何去給予愛,得到愛,卻不容易。現代親密關係極為複雜,充滿著兩難: “If I get close to you, I get hurt, but If I do not get close to you, I feel lonely”“一親近你我就受傷,不親近你我又孤單。” “If I tell you truly how I feel, you distance from me; but if I can not tell you truly how I feel, I distance from you.” “對你傾訴你帶給我的困攪,你會拒我而去,但若不能對你分享真實感受,我心會遠離,我們心靈不再能相契。”換句話說,「說了,你會走。不說,我會走。」
親密關係中的雙方為什麼會因「長期習慣性地避免衝突」而導致分手?夫妻會逃避衝突,是因為衝突會帶給雙方痛苦,而他們卻無法有效地化解衝突。衝突是親密關係的一部份,是雙方深入互相了解的重要契機。因為,衝突常發生在夫妻一方或雙方真正在乎的事上。衝突之際,乃是雙方真情流露之時,若不懂得善用這些溝通的良機,許多夫妻的關係就由新婚蜜月時之「相敬如賓」演變成「相見如兵」(大動唇槍舌箭,兵刀相見)。
爭吵之時,心理的傷痛往往超過肉體的傷害,若兩人長期逃避衝突,關係就會逐漸冷淡,最後成為「相見如冰」。中國俗語道「哀莫大於心死」,關係若到此地步,就要花極大功夫才能醫治。
化衝突為相知相愛
近三十年來的實證研究發現,幸福夫妻和痛苦夫妻的主要差別,在於前者善於處理雙方的差異與衝突。所以如果親密關係中的雙方能把每個衝突都視為一個Crisis「危機」,「危險」加上「機會」,雙方好好學習溝通與化解衝突之技巧,學會安撫自己的情緒,努力去了解對方之心境與感受,同時想辦法去妥協,去投桃報李,讓對方也能達成心願,如此,他們就能因每次衝突之化解與修復,而越來越「相知」、「相愛」。
事實上,筆者認為衝突對婚姻而言,可以是個「化裝的祝福」,只要處理得當,它可以為婚姻注入生命力,成為通往親密的康莊大道。事實上婚姻心理實證研究也指出,若懂得處理衝突,衝突可以是平淡婚姻生活中的「調味料」,並對於「Long term marital satisfaction」(長期的婚姻滿足程度)大有助益。
修復關係的五個步驟
有甚麼方法可以幫助親密關係中的雙方有效地處理差異與衝突呢?筆者根據現代尖端實證研究,與當今一些最優秀婚姻治療者的臨床經驗,設計出下列處理雙方差異與衝突,修復及重建關係的五個步驟:
1. Awareness 「覺察省悟」:
“Time-Out, De-escalate, Turn Unconscious Driven State into Conscious Awareness State”叫「暫停」,由「潛意識掌控狀態」進入「意識主導狀態」。
2. Label Feelings 「標明情緒」:以情感字彙標明自己內心各種情緒感受。
3. Contributing Thoughts and Beliefs「 歸因思維」:探索導致這些情緒感受之思緒,瞭解過去人生或原生家庭經驗對此想法與情緒反應之影響。
4. What do I need? 「了解需求」:訓練自己在每次生氣時,趕快問自己,「我現在所需要的是甚麼?」藉此讓自己由「潛意識掌控狀態」進入「意識主導狀態」。
5. Coach Significant Others to Successfully Reconnect with You 教導“重要他人”如何成功的與你重建關係:千萬別小看你的情緒與行為對親密關係中另一方的影響力。每個人都有可能變成一個「天使」或「惡魔」,在密切的互動中,你可以刺激對方,讓他變成那十惡不赦,迫害你的「壞人」,也可以誘導對方,幫助對方發揮潛力,成為瞭解你,願意體恤你需要的「好人」,關鍵就在於你是否能掌控自己的情緒,充分發揮你的情感智慧。
若凡事全要靠著對方是否合作,就等於我們把全部的權力交給對方,無助地讓對方操縱著我們的情緒,決定我們到底是痛苦還是快樂。這套方法的特色,是幫助我們把權力收回,不需要等到對方改變,先成熟地做好自己這一部分,馬上就可以改善現狀,增加對方變好的可能性。要改變對方之前,我們必須先學會改變自己。從下期開始,我們將仔細探討這五個重建關係的步驟。
黃維仁博士:芝加哥家庭心理診所專業雙語心理治療。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教授,從事臨床心理治療、督導、訓練與教學工作。Focus on the Family的國際講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