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維仁

分手後的心理重建
筆者在上文提到,造成現代婚姻衝突的一個主因,是想找一個人來照顧自己,滿足自己所有的心理需求,把責任推卸給配偶,強求對方為你的幸福快樂負責。所以分手後當事人一定要小心避免「飢不擇食」 ,太快進入所謂的 “Rebound Relationship” (反彈式的愛情關係)。就像個籃球隊輸了球賽之後,若只是再打一場,他們失敗的機會仍是很高。為了避免重蹈覆轍,這個球隊必須在輸了球之後,分析失敗的原因,然後針對弱點,努力操練能使他們反敗為勝的技術,在下場比賽中才有勝算。同理,為了自己長遠的幸福,分手後當事人最好能花個兩年的時間專注於自我成長,深入了解前段愛情失敗的原因,學習建立幸福親密關係所必須具備之技藝。

婚姻為何觸礁
婚姻觸礁可能有許多因素,例如工作繁忙,外界壓力,姻親或第三者介入等等;然而愛情之無法繼續維繫卻常與當事人之深度心理密切相關。

愛情可說是天地人間最複雜,最耐人尋味的一種人際關係。愛情為人帶來千載難逢之良機,得以藉此關係醫治人在過去生命中所受種種的心靈創傷。然而,如果不注意,這也會成為一些脆弱心靈傷上加傷的危險時刻。

從深度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在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中成長的經驗,常會深深的影響他日後愛情關係的發展。從小一些深刻,未得滿足的心理需求,我們很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要從伴侶身上以三百倍討回,造成愛情與婚姻關係中最困難的挑戰。

什麼是原生家庭呢?基本上每個人一生有兩個家,一個是有兄弟姊妹,父母照顧的家,另一個是進入婚姻生活後的家,也就是自己當家作主的家。原生家庭就是指個人從小長大的家。

每人有不同的故事和遭遇,對自己成長的家庭,也有不同的回憶,無論是愛或傷痛,“家”畢竟是最親密的地方。家庭塑造人的個性,影響人格成長,人際關係,情緒掌控,尤其是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到親密關係間最深的情緒互動與了解。

志斌是個認真負責,努力賺錢養家的好人。可是除了憤怒之外,他似乎什麼情緒都不表達。他也從來不告訴人他心中的想法與感受,包括對他的妻子在內。他深信「好漢打落牙和血吞」,「英雄喜怒不形於色」這類的哲學,他的妻子最後因無法忍受這種孤寂,陰霾,長期感受不到溫情,陽光的婚姻生活而離開了他。

回溯心理歷史
其實,對於一個不會表達情感的人而言,離婚所帶來的傷痛與打擊是更為劇烈的。他曾藉著酒精來麻醉自己,幸而身旁有些教會的朋友關心他,鼓勵他接受輔導,走上醫治、成長的道路。在一個人的生命中,記不得的事在日後所造成的影響,往往要比記得的事來得更重大、深遠。在輔導的過程中,他努力學習去瞭解自己的情緒,去探索這「男兒有淚不輕彈」的「內在誓言」從何而來,為何對他造成這麼大的影響。原來,在他六歲那年,所愛的父親突然過逝,母親終日以淚洗面。他內心暗自做了個決定,要為母親而堅強,絕對不讓自己感受到傷痛柔弱的情緒,更不許自己掉淚。往後三十幾年,他真的做到了鐵漢不哭,但同時也把自己的情感埋進了墳墓。在輔導的支持與鼓勵中,他終於提起勇氣,去面對,處理被埋藏了三十幾年的喪父之痛,在哀傷的過程中,他屢次哭得像洪水決堤,然後冰山開始漸漸解凍,他變得柔和,有溫情,能夠去愛,也開始感受到人間的溫暖。

共譜人生之舞
婚姻就好像兩人在完全漆黑的室內要跳難度很高的「探戈舞」。兩人都有心要共譜這支很美的人生之舞,卻因看不清對方的舞步而撞得鼻青臉腫。過去長久未能滿足的心理需求與未得醫治的心靈創傷,會延續到現在,使我們不知不覺地用憤怒向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討債」。活在愛中的秘訣,就是學會如何把「潛意識作主運作」的狀態,轉化為「意識作主運作」的狀態,學習自我心理分析,並且不求諉過地回溯心理歷史,可以幫助雙方在潛意識漆黑的暗室中,為愛點亮一盞燈,讓我們能在「意識作主運作」的狀態中,看清雙方舞步,使愛情關係更上一層樓。

我們應如何面對過去這些傷痛,如何醫治才能更有力量站起來,開創更美好的未來呢?醫冶的第一個步驟,是開始藉著自我省察,去了解自己成長歷程中曾發生的事,與潛存自己身上之種種“情緒按鈕”。對身為老么的人而言,家裡的決定權往往輪不到他,一個總是得不到肯定的孩子,將來在他的人際關係上最敏感的,很可能就是別人是否能尊重他的意見,一旦覺得被忽視,就容易有情緒過度激動的反應,例如,為了要凸顯自己而講話特別大聲,特別 “衝”,造成不必要的衝突。

各自的心理按鈕
一個從小看媽媽總是用眼淚來操縱爸爸的小孩,長大後見妻子掉眼淚時,不但不安慰她,反而大發雷霆,因為一剎那間彷彿又看到兒時的影像重演,潛意識裡已認定妻子要控制他。其實這個妻子很無辜,只是她的眼淚無意中觸發了先生的心理地雷。每個人的心理按鈕各有不同,有人怕 “被冤枉”,有人怕 “被拋棄”,也有人怕 “被依賴”。心理按鈕特別容易在親密關係中造成問題,若要得醫治,除發掘自己的心理按鈕之外,我們一定要學習不再把手指指向別人,認為都是別人害我們變成今天的景況。要知道身邊的人只不過碰巧誤觸你的按鈕,我們卻該自己負責去醫治,改變這些按鈕與心理程式。如果想脫去過去的種種捆綁,我們就必需體認到,過去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創傷,可能不是我們的錯,但從今天開始我們要學習為自己所做的每一個選擇負責任。

黃維仁博士:芝加哥家庭心理診所專業雙語心理治療。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教授,從事臨床心理治療、督導、訓練與教學工作。Focus on the Family的國際講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