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家棟 述 ■ 嶽景梅 整理 ■ 傅蕾 改寫
引子
王菊英老人把女兒的一大疊照片放進行李箱裏,緩緩起身,坐在窗前。窗外,暮色蒼茫。老人望著模糊不清的樹影和起伏的遠山發愣,思緒飄到千裏之外的北京——明天,她將乘飛機去探視想念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的外孫。爲了這一天,她足足等了25年!老人禁不住在心底不停地追問:那個讓她牽挂了25年卻從未見過面的外孫,長得像不像已不在人世的女兒?不平常的身世會賦予他怎樣的性情?漫長的時間會造成祖孫之間的隔閡嗎?
越來越濃的暮色沒有告訴老人答案,反而在她心裏平添了幾絲惆怅。老人顫顫威威離開窗前,拉開行李箱的拉鏈,拿出女兒照片,一張一張仔細端詳:女兒帶著紅領巾沖著鏡頭天真無邪的笑容;剛到雲南插隊時女兒臉上洋溢著青春的風采和對未來的憧憬……而這一切都永遠留在相片上和記憶裏了!老人用滿是皺紋的手輕輕撫摸著女兒的照片,關于女兒的往事碎片又在紮疼她的心:
25年前,女兒離開父母,離開上海的一個郊區小鎮,去雲南插隊,不久,與一個上海知青相愛,偷吃禁果懷了孕。不巧的是,時逢知青回城,女兒怕影響心愛的男友回城,悄悄隱瞞了懷孕這件事。後因種種原因,兩人勞燕分飛。女兒只得偷偷地將孩子生下來,卻不敢也沒有能力親自撫養。爲了孩子一生的幸福,在辦完回城手續即將回上海前,女兒將孩子委托給當地一家福利院,請福利院把孩子送給有愛心的家庭領養。回城不久,女兒憂郁成疾,離開了人世。這一切,發生在一個寒徹心骨的冬天。
白發人送黑發人,痛何以堪?早年喪偶的王菊英老人頓時覺得膝下淒涼,想在晚年好好享受天倫之樂的願望破碎了。
幾年後一個春天的早晨,一封來自北京的信溫暖了王菊英老人的心。信上稱她的外孫,也就是被她女兒送到福利院的那個男孩,現已爲他們家庭收養。從孩子懂事之日起,作爲養父母,他們將告知他真實的身世,並將每年定期寄來男孩的照片,將這個幼小生命的成長曆程真實展現,以便有一天親人團圓時不致生隙。信上又說,如果她想將孩子領回自己身邊,他們隨時把孩子送來,因爲孩子是她的骨肉。落款是吳教授夫婦。
看完這封異乎尋常的信,王菊英老人才知道女兒有個非婚兒子,也才明白回城本應高興的女兒爲什麽會抑郁離世。在內心深處,老人是多麽想馬上帶回那個孩子啊!可是,一想到孩子回來後將面臨的種種困境,老人猶豫了:一是老人所在的地方是在上海的一個郊區小鎮,閉塞,守舊,如果把外孫帶回家,當地的保守觀念會給這個家庭很大壓力,一點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長;自女兒去世後老人身體變得虛弱,家裏的經濟情況也很差,哪有精力和能力照顧孩子;再說,從信中老人感受到孩子能被有著無私博大的愛心又知書達理的人家領養,已是不幸中的萬幸……于是,出于對外孫深沈的愛,王菊英老人決定把孩子留在北京,等長大以後再見面。這個跨越上海和北京兩地的美好約定,給了王菊英老人充分的安慰和期盼,可以說,這麽多年來,老人的生活目標就是爲了有一天能與自己的骨肉相聚。
現在,這一天終于來到了!盡管此時老人已至古稀之年。老人在激動之余,不停地提醒自己要睡個好覺,准備明天與外孫的相見。
生命的連結
與此同時,在北京的吳教授家中,夫婦倆正在爲這場祖孫見面做精心准備。征得他們的大兒子秋智,也就是王菊英老人外孫的同意,夫婦倆專門將祖孫見面的日子安排在他們夫婦的結婚紀念日那天,以這種方式鄭重地迎接這一天的來臨。
待一切准備完畢,秋智睡下,人深夜靜之時,吳教授和師母一起回憶了25年前那段往事。
吳教授和師母自1971年結婚後一直沒有生育,兩人遂萌發了領養一個邊遠山區孤兒的念頭。1979年,吳教授攜師母去雲南大學參加一個學術交流會,會議間歇期間,夫婦倆向與會人員說起了多年的願望。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一天晚上,一個電話打進夫婦倆下榻的學校招待所裏,稱當地福利院有一個剛被回城女知青寄養的男嬰正等待著領養,問他們有沒有意願收養。
次日,夫婦倆來到這家福利院。當他們看到一個眉清目秀,對著他們咿咿呀呀的小小男嬰時,心一下被牽動了:可憐的孩子,在最需要母愛的人生之初,卻被母親不得已寄養在這裏;可憐的母親,在個人命運由不得自己安排的情況下,還特意叮囑福利院一定要把孩子送給有愛心的家庭撫養。吳師母將孩子緊緊摟在懷裏,悄悄對吳教授說:他,就是我們的孩子。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領養法》相關法律條例,吳教授夫婦的情況完全符合所有規定;而夫婦倆是一對虔誠的基督徒,他們的內心、行爲時刻彰顯出上帝的愛,這正好成全了孩子母親的願望。從此,這個小生命就把他的母親、王菊英老人及吳教授夫婦連結在一起。
回北京後,吳教授給孩子起了個名字,叫“秋智”,即“求智”的諧音,意即尋求來自上帝的智慧。
吳教授和師母給予了孩子不一般的愛。夫婦倆傾其所能悉心照顧孩子,讓孩子在愛中舒展、快樂、健康地成長。孩子也給他們帶來了無窮的歡樂。在孩子懂事的時候,他們就告知了他的真實身世,讓他知道他還有母親和外婆在上海;同時,夫婦倆又在積極尋找孩子的母親,無奈還未取得聯系,孩子母親已撒手人寰。後來,通過福利院幾經周轉才與王菊英老人取得了聯系。聯系上的那天,他們給王菊英老人寫了一封信,詳細告知了孩子的來龍去脈;在得知老人艱難處境後,孩子繼續由他們撫養。此後他們每年給老人寄去孩子一張照片,爲的是將孩子的成長曆程詳細展現,也爲了將來祖孫見面不致雙方感到突然、隔閡。
在領養秋智幾年後,上帝恩賜給吳教授一個親生兒子,但夫婦倆對兩個孩子一視同仁。
生活在一個有著虔誠信仰、愛和溫暖的家庭裏,秋智平安地度過了幸福的童年、少年時代,長成一個心靈純正、人格健全,性情溫良,有著堅定信仰的青年;再加上豐富特別的人生經曆,使他身上由裏而外洋溢著一種特殊的青春風采。秋智愛思考,愛讀書,愛追問,順利完成了學曆,並有了一份很好的工作。這時候,吳教授夫婦感到讓秋智一家骨肉團圓的時刻到了。
完整的拼圖
令人激動的這一天到來了。北京,秋高氣爽,一架從上海方向來的飛機徐徐停在北京機場後不久,王菊英老人一到“出口”處就看見一個面目和女兒極像的年輕人,沈靜,俊朗,在人群中非常引人注目。他正用雙手高高舉起一個木牌,上面寫著“外婆,您的外孫在這兒!”老人難掩激動之情,刹那間淚水模糊了本來就渾濁的眼睛。那位年輕人,就是秋智,他的旁邊,相攜著吳教授夫婦。他們和王菊英老人緊緊地擁抱在一起——離散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的骨肉終于團圓了!王菊英老人仔細端詳著外孫的模樣,一切都和她想象中的一模一樣。奇妙的是,祖孫之間沒有一點陌生感,好像本來就生活在一起。王菊英老人激動地向吳教授夫婦致謝,她說真沒想到,失去了一個女兒,卻得到這麽多親人!看到眼前的這一切,吳教授夫婦欣慰地笑了——多麽完美的天倫畫面啊!要感謝就感謝上帝吧,是他安排了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