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栋 述 ■ 岳景梅 整理 ■ 傅蕾 改写

引子
王菊英老人把女儿的一大迭照片放进行李箱里,缓缓起身,坐在窗前。窗外,暮色苍茫。老人望着模糊不清的树影和起伏的远山发愣,思绪飘到千里之外的北京——明天,她将乘飞机去探视想念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外孙。为了这一天,她足足等了25年!老人禁不住在心底不停地追问:那个让她牵挂了25年却从未见过面的外孙,长得像不像已不在人世的女儿?不平常的身世会赋予他怎样的性情?漫长的时间会造成祖孙之间的隔阂吗?

越来越浓的暮色没有告诉老人答案,反而在她心里平添了几丝惆怅。老人颤颤威威离开窗前,拉开行李箱的拉链,拿出女儿照片,一张一张仔细端详:女儿带着红领巾冲着镜头天真无邪的笑容;刚到云南插队时女儿脸上洋溢着青春的风采和对未来的憧憬……而这一切都永远留在相片上和记忆里了!老人用满是皱纹的手轻轻抚摸着女儿的照片,关于女儿的往事碎片又在扎疼她的心:

25年前,女儿离开父母,离开上海的一个郊区小镇,去云南插队,不久,与一个上海知青相爱,偷吃禁果怀了孕。不巧的是,时逢知青回城,女儿怕影响心爱的男友回城,悄悄隐瞒了怀孕这件事。后因种种原因,两人劳燕分飞。女儿只得偷偷地将孩子生下来,却不敢也没有能力亲自抚养。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在办完回城手续即将回上海前,女儿将孩子委托给当地一家福利院,请福利院把孩子送给有爱心的家庭领养。回城不久,女儿忧郁成疾,离开了人世。这一切,发生在一个寒彻心骨的冬天。

白发人送黑发人,痛何以堪?早年丧偶的王菊英老人顿时觉得膝下凄凉,想在晚年好好享受天伦之乐的愿望破碎了。

几年后一个春天的早晨,一封来自北京的信温暖了王菊英老人的心。信上称她的外孙,也就是被她女儿送到福利院的那个男孩,现已为他们家庭收养。从孩子懂事之日起,作为养父母,他们将告知他真实的身世,并将每年定期寄来男孩的照片,将这个幼小生命的成长历程真实展现,以便有一天亲人团圆时不致生隙。信上又说,如果她想将孩子领回自己身边,他们随时把孩子送来,因为孩子是她的骨肉。落款是吴教授夫妇。

看完这封异乎寻常的信,王菊英老人才知道女儿有个非婚儿子,也才明白回城本应高兴的女儿为什么会抑郁离世。在内心深处,老人是多么想马上带回那个孩子啊!可是,一想到孩子回来后将面临的种种困境,老人犹豫了:一是老人所在的地方是在上海的一个郊区小镇,闭塞,守旧,如果把外孙带回家,当地的保守观念会给这个家庭很大压力,一点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自女儿去世后老人身体变得虚弱,家里的经济情况也很差,哪有精力和能力照顾孩子;再说,从信中老人感受到孩子能被有着无私博大的爱心又知书达理的人家领养,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于是,出于对外孙深沈的爱,王菊英老人决定把孩子留在北京,等长大以后再见面。这个跨越上海和北京两地的美好约定,给了王菊英老人充分的安慰和期盼,可以说,这么多年来,老人的生活目标就是为了有一天能与自己的骨肉相聚。

现在,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尽管此时老人已至古稀之年。老人在激动之余,不停地提醒自己要睡个好觉,准备明天与外孙的相见。

生命的连结
与此同时,在北京的吴教授家中,夫妇俩正在为这场祖孙见面做精心准备。征得他们的大儿子秋智,也就是王菊英老人外孙的同意,夫妇俩专门将祖孙见面的日子安排在他们夫妇的结婚纪念日那天,以这种方式郑重地迎接这一天的来临。

待一切准备完毕,秋智睡下,人深夜静之时,吴教授和师母一起回忆了25年前那段往事。

吴教授和师母自1971年结婚后一直没有生育,两人遂萌发了领养一个边远山区孤儿的念头。1979年,吴教授携师母去云南大学参加一个学术交流会,会议间歇期间,夫妇俩向与会人员说起了多年的愿望。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天晚上,一个电话打进夫妇俩下榻的学校招待所里,称当地福利院有一个刚被回城女知青寄养的男婴正等待着领养,问他们有没有意愿收养。

次日,夫妇俩来到这家福利院。当他们看到一个眉清目秀,对着他们咿咿呀呀的小小男婴时,心一下被牵动了:可怜的孩子,在最需要母爱的人生之初,却被母亲不得已寄养在这里;可怜的母亲,在个人命运由不得自己安排的情况下,还特意叮嘱福利院一定要把孩子送给有爱心的家庭抚养。吴师母将孩子紧紧搂在怀里,悄悄对吴教授说:他,就是我们的孩子。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养法》相关法律条例,吴教授夫妇的情况完全符合所有规定;而夫妇俩是一对虔诚的基督徒,他们的内心、行为时刻彰显出上帝的爱,这正好成全了孩子母亲的愿望。从此,这个小生命就把他的母亲、王菊英老人及吴教授夫妇连结在一起。

回北京后,吴教授给孩子起了个名字,叫“秋智”,即“求智”的谐音,意即寻求来自上帝的智慧。

吴教授和师母给予了孩子不一般的爱。夫妇俩倾其所能悉心照顾孩子,让孩子在爱中舒展、快乐、健康地成长。孩子也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在孩子懂事的时候,他们就告知了他的真实身世,让他知道他还有母亲和外婆在上海;同时,夫妇俩又在积极寻找孩子的母亲,无奈还未取得联系,孩子母亲已撒手人寰。后来,通过福利院几经周转才与王菊英老人取得了联系。联系上的那天,他们给王菊英老人写了一封信,详细告知了孩子的来龙去脉;在得知老人艰难处境后,孩子继续由他们抚养。此后他们每年给老人寄去孩子一张照片,为的是将孩子的成长历程详细展现,也为了将来祖孙见面不致双方感到突然、隔阂。

在领养秋智几年后,上帝恩赐给吴教授一个亲生儿子,但夫妇俩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

生活在一个有着虔诚信仰、爱和温暖的家庭里,秋智平安地度过了幸福的童年、少年时代,长成一个心灵纯正、人格健全,性情温良,有着坚定信仰的青年;再加上丰富特别的人生经历,使他身上由里而外洋溢着一种特殊的青春风采。秋智爱思考,爱读书,爱追问,顺利完成了学历,并有了一份很好的工作。这时候,吴教授夫妇感到让秋智一家骨肉团圆的时刻到了。

完整的拼图
令人激动的这一天到来了。北京,秋高气爽,一架从上海方向来的飞机徐徐停在北京机场后不久,王菊英老人一到“出口”处就看见一个面目和女儿极像的年轻人,沈静,俊朗,在人群中非常引人注目。他正用双手高高举起一个木牌,上面写着“外婆,您的外孙在这儿!”老人难掩激动之情,刹那间泪水模糊了本来就浑浊的眼睛。那位年轻人,就是秋智,他的旁边,相携着吴教授夫妇。他们和王菊英老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离散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骨肉终于团圆了!王菊英老人仔细端详着外孙的模样,一切都和她想象中的一模一样。奇妙的是,祖孙之间没有一点陌生感,好像本来就生活在一起。王菊英老人激动地向吴教授夫妇致谢,她说真没想到,失去了一个女儿,却得到这么多亲人!看到眼前的这一切,吴教授夫妇欣慰地笑了——多么完美的天伦画面啊!要感谢就感谢上帝吧,是他安排了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