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ana Schutte 作 ■  求真 译

有一次我与一位36岁的男子在网上聊天,他问我愿不愿意看他对于婚姻和伴侣要求的条件。“可以啊!传过来看看。“我回复他。他这种请求颇奇怪的,当看到了他对完美妻子所列出的条件时我可真是哭笑不得。
他对婚姻所要求的条件大约包括了八篇电子邮件,每一篇又加上了三至四个附件。他还写了一篇文章详细地描述了他心中完美的伴侣。他要求她必须要在家教育孩子,要有吸引人的外表,苗条的身材,正常的身高和体重,没有欠债,从未结过婚,是处女,未得过任何性病,并且在他随时需要时得给他“狂野的性“。最重要的是,她必须顺服。
看了他所列的条件的瞬间,我意识中对于“施虐者“的警示灯开始疯狂地闪了起来。
我决定对他持着保留的态度。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他的有些标准看来好像很合理,可是在他这些僵硬的规条里,完全没有恩慈可循,暗示了一个潜在的想要完全掌控且无法控制情绪的倾向。他的那些条件让我想起作家派翠西亚、伊凡斯书中所讲的。在〈言语虐待〉这本书中,伊凡斯说:“一个有虐待倾向的男人,会在他自己所创造的一个理想却不存在的世界里塑造一个完美的女人形象。但当发现他爱情故事的女主角出现了瑕疵,显露出她只是一个凡人,就会因她达不到他的期望而发怒。“。

为何我们往往不容易辨识出一个人是否是施虐者
但愿我能够时时都像认出这个人一样容易地辨识出一个潜在的施虐者,然而并非总是这么简单,因为:
1) 我们不曾被教导去注意哪些是有施虐者征兆的红旗。
2) 情绪和言语的虐待通常较难像身体虐待一样容易辨认出来。而且
3) 当你身处于一个有虐待倾向的关系中,困惑往往主导了一切,让你很难看出你的对象是否有虐待的倾向。事实上只要是家庭中混合着各种错综复杂致命性的负面影响和自尊心低落的问题,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有虐待倾向的人。

帮助你辨认有虐待倾向者的测验
也许你正想知道怎样才能辨认出一个有虐待倾向的人,甚至怀疑自己已经是与一个有虐待倾向的人在一起了。这里有些有关“被殴打妻子的教育“的问题可以让你对于所处的关系做一个自我检验。如果在其中的任何一项你的答案是“是“,我鼓励你去与辅导员或一位值得信任的朋友谈一谈。
•  你是否觉得你们的关系中有些不妥,但不知如何去形容它?
•  你是否觉得伴侣对于你的想法或感觉不重视?
•  伴侣是否总是会想尽办法要赢得你们之间的争辩,比如贬低你,威胁你或恐吓你?
•  如果你跟别人谈话伴侣会生气和忌妒吗?他/她会怪你欺骗吗?
•  你是否觉得在伴侣的眼中你做的

事没有一件是对的?
•  伴侣是否告诉你没有别人会要你?
•  你是否觉得必须要小心考虑如何应用你的时间?
•  当你试着与伴侣讨论问题时,他/她会是否会辱骂你?
•  如果你想花钱,伴侣是否会试图告诉你要如何经营你的财务?
•  每当事情出错时伴侣总是会怪你?
•  当伴侣在你身边时你是否会感到紧张?
•  你是否为了避免让他/她生气而必须很小心的控制你的行为?
•  你是否害怕与伴侣意见相左?
•  他/她是否在你们开始相处时极会讨好你,可是现在却总在旁人面前批评和羞辱你?
•  伴侣是否告诉你,你如果改变了,他/她就不会虐待你?
•  你伴侣的忌妒心是否阻止你与你的朋友与家人见面?
•  伴侣是否让你觉得你是疯狂的,错误的,愚蠢的或无能的?
•  伴侣是否曾用暴力或威胁的行为吓你?
•  伴侣会阻止你出门去做你想做的事吗?
•  你拒绝伴侣的掌控时他/她是否会惩罚你?
•  伴侣是否说若你与他/她分手,他/她就会杀你或者伤害你或自杀?
•  伴侣是否总是为他的行为找借口,譬如:“他是因为受了酒精或药物的影响“,或“他不能控制他的脾气“,或“他只是开玩笑“?
•  你的伴侣是否会为了想加速你俩关系的进展而给你增加压力?

如果你认为你是在一个有虐待倾向的关系中该如何做
如果在做完这个测验后觉得你是在与一个有虐待倾向的人在一起,你必须知道,最主要的是,不论那位对你来说极重要的另一半告诉你什么,你对他的行为是不需负责的。施虐者善于扭曲事实,让你感觉你是那一个有问题的人,你是疯狂的。记住,你不是那个该被怪罪的人。
第二,要知道不论你是多么的好或心地多么善良,你无法改变你的伴侣。
第三,你需要告诉他人你与你伴侣的这种关系。被虐待的受害者通常觉得他们必须保护他们的伴侣或配偶,即使对方是错的,因此害怕把他们的施虐者告诉别人。无论如何你必须寻求帮助。你可以联络爱家,拨打1-800-A-FAMILY与一位有执照的辅导谈,他们可以替你转介到你住所附近的辅导(第一次免费)。你也可以联络“全国家庭被虐热线”1-800-799-SAFE 寻求帮助。
最后,要记住,你是宝贵的,上帝创造了你是为了要让你受尊荣的。

(©2020 Focus on the Family. All Rights Reserved. Used with permission.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www.focusonthefam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