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妮真
每年七年级的家政课中,当我使用绘本《朱家故事》与学生讨论家务分工时,每上一个班,就会重新上演一次这样的对话:
师:“那天……朱太太留下了一封信,就离家出走了。“
一群学生“啊~谁叫他们太过份!“
师:“如果你是朱太太,你会写什么给他们?““好,你说。“
学生:“我要离婚。“ 第一次听到学生的反应,着实让我吓了一跳,学生对“离婚“二字,竟是脱口而出的轻松,这些国中生以为,只要朱太太跟朱先生离婚,她就不用辛苦做家事。
当下,急着想导正这个想法,便努力地请学生思考:难道只能走离婚这条路吗?难道只要觉得不开心,就直接离婚比较好吗?努力了一下子,恢复理性的孩子们,终于愿意静下心来,开始提出这件事是可以沟通的想法,也渐渐学习替故事中的朱太太表达委屈的心情。
为什么孩子这么容易就把离婚挂在嘴上?是不是他们看不见自己的父母或周遭的亲友为婚姻生活努力的模样?抑或离婚对他们而言,就像是玩计算机游戏一样轻松?觉得快输了,按掉重来就不用面对挫折。
看不见父母相爱的一面?
另一个令人担忧的,是学生对婚姻的失望。曾经有个小作业是让学生省思自己的家人关系,一位小女生很忧愁地说她写不下去,因为爸妈整天吵架让她受不了,她不觉得有家真好,反而希望父母赶快离婚。只是,婚姻这么不值得期待吗?
我告诉她,每个人家里都会有吵架的状况,但是吵架不代表感情不好,也有可能是习惯用吵架来沟通。听在这位学生的耳里,似乎可以理解爸爸妈妈吵架的原因,只是她还是深受其苦,而不认为他们家可以拥有和谐,只因父母没有让她感受到彼此有相爱的那一面。
在我未婚的时候,有个高中部学生在下课时,很开心地来找我讨论要怎么对心仪的男同学告白,她也天真地问起我是否有固定交往对象?我是不是因为很享受单身生活,而不想要走入婚姻?在一连串人生的问题中,我慢慢厘清她所疑惑的部分。原来,她很想要有一位男朋友,也很期待去爱人,但是她看见自己身边的长辈们在婚姻上都不是很愉快的收场,所以变得只想交男朋友,不想结婚。她说,有人陪伴是好事,但有婚姻的关系,似乎就变成一件蠢事。
尽快只要有男女朋友,就可以享受爱与被爱的感受,但那都只会是短暂的,想要延续亲密关系,得要在婚姻中做到。因为婚姻是自己对自己与他人的宣告,宣告自己只跟另一半有彼此互属的关系,宣告我想跟对方共度一生,互相分享、分担生活的点滴。当然,进入婚姻关系也代表了法律的保障。
我很开心她能让我有机会告诉她,婚姻不只有她看到的那样辛苦。很多人在婚姻中挫败,不代表婚姻是不好的事,而是他们忘记婚姻关系是要“经营“的。学会婚姻中的相处之道,就连吵架都可以吵得很有意义跟建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