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nny Huerta 作 ■ 朱帅 译

星期一的时候,你感到很疲惫且很不安。等到星期二出现,你又感到充满活力和自信。星期三到来的时候,即使与所有朋友在一起,你也感觉自己情绪低落,容易分心且感到孤独。这时候,你会想知道,我怎么了?我这样是正常的吗?
青春期是指你的思想和情感可能会在迷惑且混乱以及平静且乐观之间来回反弹跳跃的一个时期。那是因为青春期时,你的大脑正在发生许多的变化。我自己那个处在青春期的女儿承认,当她在努力解释自己的感受时会有冲动任性的时刻。
上帝在我们的头腔给每个人创造了一个3磅重的奇迹器官。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这个神奇的器官控制着你的生长发育、荷尔蒙以及情绪等。但是,作为青少年的你,此时你的大脑仍在高速发育中。而当你20多岁时,大脑的某些区域才能完全发育。大脑科学是无比奇妙且惊人的,因此这里有一些关于大脑的有趣事实跟你分享,这些事实可能可以帮助你梳理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1. 你的大脑对奖励会比较敏感。它更多地集中在一个选择的有利端,而不是弊端。你可能会更注意一件事情可能出问题的地方。例如,我的女儿和她的朋友一起在电影院外,她会决定捡起掉在地上的爆米花并且吃掉。因为此时,她更专注于是否能逗笑朋友,而不是这样做是否有生病的可能性。
    你是否知道,你的大脑会因一些正面且积极的关注而释放出一种让我们“感觉良好”的被称为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多巴胺可以帮助你提高你的内在驱动力和记忆力,同时也可以激发你想去再体验一次的冲动,因为它让你感觉好。当你被爱慕所吸引的时候,你大脑会释放多巴胺。比如,如果你喜欢的男孩对你微笑,你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多巴胺而使你变得头晕目眩。
    由于你的大脑想重复进行“感觉很好”的多巴胺的冲击,因此你可能会不计后果的深陷其中,导致你在接下来的30天内都会一直在想那个男孩。你只是希望他可以为你露出一个微笑。但是,你的大脑可能需要更多的相互作用才能获得与此前相同的兴奋度,例如,这个男孩发短信给你,并提出与你约会或者牵手的请求。这就是为什么“个人界限”对保持你的大脑不被过多的多巴胺冲击是非常重要的,免得导致做出错误的决定。好消息是,积极保持身体健康,锻炼身体,取得良好成绩,以及交到知心的朋友等,也可以刺激这种让你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
  2. 你会更愿意去冒险。冒险可以让你变得更勇敢。这个冒险是否健康取决于活动的本身。这意味着你可以好好的利用冒险的优势来选择一个好的冒险活动,例如学习新运动(滑雪或攀岩)或尝试新的事物(辨论队或舞蹈表演)。你的大脑愿意冒险的目的是为你迎接未来更大的风险和挑战做准备。比如,学习如何开车,申请大学,计划成年后离开家……
  3. 你可以模仿其他人。大脑中的某些细胞是镜像神经元。他们会对你在别人身上看到的某些行为做出回应,所以你可能会去模仿别人的穿搭风格或说话方式。这种镜像神经元网络可以帮助你更好的向他人学习,并可以让你辨识出另一个人的情绪变化。
    当你在看电视的时候,你的大脑会认为它正体验着你所看到的内容。所以,如果你选择看恐怖电影,虽然我不建议这样做。你发现即使电影看完后你仍然会感觉很害怕,那是因为你的大脑将这一刻眼前看到的情景当成了真实体验。幸运的是,镜像神经元还可以帮助你模仿在别人身上看到的美好事物。这就是你可以保持同理心以及和别人建立联系的原因。哥林多前书11:1节说,“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因此,请务必将你的神经元开放给健康的人和事。
  4. 你的大脑已被设定会与人比较。这没有什么让人吃惊的。你可能意识到把自己与自认为比自己更好或更差的人来进行比较。无论哪种方式,如果你是通过比较来发现他人身上的令你羡慕和欣赏的健康习惯、爱好和行为来提高和改善自己。那么就不会不健康。也就是说,如果你用比较来追求过度完美,或者以此来确定自己的个人价值,那么,就会变得不健康。
  5. 你的大脑会扭曲现实。它会根据你的认知来建立过滤器,而这些认知更大程度上是由你的假想和情绪构成的,而非事实。尽管你不知道你的认知是否正确,但你的大脑会认定事实就是如此。你大脑的这一部份也试图预测未来,但它害怕被拒绝、被羞辱和失败。因此,考虑挑战你所经历、看到和预测的一切的认知方式。要小心,因为很容易让你的情绪牵动你的认知。所以要放慢你的想法,问一下,是否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解读这些事情?

好消息是,你正在成长的大脑是上帝创造的。他让你的大脑成为你所做的一切事情的控制中心。因此,当你的思想和情感可以使你受益匪浅时,请转向从内而外了解你大脑的那一位。以赛亚书26:3节说到, “坚心倚赖祢的,祢必保守他十分平安,因为他倚靠祢。 ”

“What’s Going On with Me“ by Danny Huerta (©2020 Focus on the Family. All Rights Reserved. Used with permission.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www.focusonthefam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