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 玲
先生是家里的老么,公婆在时跟我们住了十年。老人家们身体并不硬朗,吃不来外面的食物,经常我们是在家里吃饭。先生的三个姊姊则每年暑假从台湾过来探亲,浩浩荡荡一行七,八个大人小孩住我们家里,停留一个多月后再打道回府。
先生是个好面子的人,我也想尽量做个好媳妇,总想把来访的亲人们照顾得舒适周到,而婆家又一向惯于美食,所以我即使上班忙碌,也总是在她们到达前先大事采买,把冰箱塞满。等她们到了安顿好后,自己又一大早起来,预备好早饭,招呼好她们,再匆忙上班。下了班又赶紧冲回家做晚饭,总怕怠慢了亲人。
弹尽援绝,心力交瘁
为了迁就她们无肉不欢的口味,使得我的厨房油烟满布,杯盘凌乱,不再整洁有序。也弄得我自己手忙脚乱,灰头土脸,心情紧张焦虑,就不免对先生满肚子怨气,夫妻间紧张的关系就如绷紧的弦一样。
在公婆过世后,我想应该可以不用再接待亲人了。没想到她们还是一两年来一次,每次还是停留一个多月。当年的孩子长大离家了,现在连孙子也加入了阵营。我面对着不知何时才能结束的重担压力,对先生更为不满,于是怨恨溢于言表。先生则视接待他家的亲人为理所当然,他说:“我能叫她们不要来吗?“,便也容不下我这些不当的情绪发泄,于是夫妻间的磨擦更多,芥蒂更深。
终于我油尽灯枯般再也过不下去了,这时有个机会听到有人分享:“要改变别人是神话,不改变自己是悲剧“,特别记得黄维仁博士说:“人要接受现实,庄敬自强!“。于是想到我们夫妻如果不拆伙的话,我就应该坦然面对他一生切不掉的血亲关系。
更新角度,让出空间
我开始换个角度来看这十多年来影响我们夫妻关系及个人生活的大事,我观察到先生家人从小就有这样的模式: 他们喜欢全家人聚在一起边吃边聊,又热闹,又开心,这原本就无可厚非呀! 加上经过多年,大家都步入了中年,口味也渐转淡,她们和我对食物的选择也接近了,这方面其实渐渐可以兼容。然后也想到我过度的把这个家看为自己的城堡,而厨房更看为自己的地盘,外人不可擅入。不过,重新思考起来,这些亲人来访终究还是会离开的,我一年中不是还有十个多月可以过清静日子吗? 如此心里既让出了界限,就觉得自己有了空间,也有心思来做规划了。于是彻头彻尾地改变了作战策略:
一、厨房里基本的米,面,粉类,调味酱料等要预备好,让使用的人能运用自如。不要到临时发现缺东缺西,再出门采买,增添忙乱。
二、让先生带着亲人们出去买菜,这样她们可以一同回味儿时的甜美回忆,并且可以相互协调,决定做什么菜,配什么料。如此人人都可参与,七嘴八舌动口讨论不同意见,动脑思考各种菜式的取舍,动手挑拣菜肉水果,又推着购物车,市场内来来回回走上几圈,可说是好好的活动了一番。否则客人整天呆在家里很无聊,主人家也伤透脑筋。
以退为进,成功扭转战局
三、让她们使用厨房。等她们兴高采烈的回来了,厨房大事的暖身才算结束,接着开始正式作业了。一伙人七手八脚的洗洗切切,上炉炖煮。厨房的热度升高了,谈笑的音量也调高了,气氛热闹到了最高点,连平常不进厨房的先生现在也被呼来唤去,帮忙拿东拿西,正兴奋得连手脚都不知道往哪里放才好呢!
四、最后说到女主人。她只要把厨房让出来,就可以不流一滴汗,不动一根手指头,不用烟熏火辽,不再忙进忙出,尽管优优雅雅地在开饭时出现,就有现成的吃。惟一要做的,就是对每道菜赞不绝口,好好地表达欣赏与感激。于是自然地融入话局里,要求留下食谱,请教秘诀一番。她们见了得意之作被如此地激赏,就对我亲热得不得了。先生眼见我与他的亲人亲密相处,又能让这些亲人在这里感到宾至如归,也不禁对我另眼相看。而我气定神闲之际,也对他和颜悦色,轻声细语起来。如此宾主尽欢,人人都是赢家,堪称完美大结局!
过去以为亲人来访,主人一定要亲自陪伴才不致失礼,于是跟前跟后,双方都不自由,也失去足够的个人空间。倒不如在接待时,把家里暂时开放,给客人足够的心理上及实际上的活动空间,这样长期相处起来,较不会造成过多的压力及心理负担。
主客易位,皆大欢喜
至于女主人,此时不妨把自己当成客人,把亲人来访时期看成自己另一种形式的放假。趁着有这么多帮手进驻厨房料理三餐,自己也乐得清闲。此时先生的注意力大为转移,正可以为自己安排些平常因脱不开身而无法安排的休闲活动,好好享受轻松自由的美好时光,不亦快哉!
现在倒很盼望这些亲人的来访呢!
(本文发布于《爱家》杂志2013 Winter,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