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湘宜

平日和家有小宝宝的妈妈们聊天时,最常听到的话题是:“两岁的宝宝,真实又顽皮又淘气,原本可爱乖巧的小甜心,一吹完两岁生日的蜡烛、吃过蛋糕,摇摇摆摆地迈入两岁的阶段,就忽然变成问题多多的小淘气了。”或是“女儿最近快六岁了,变得很不听话,根据书上的解释是:二岁、四岁、六岁的小孩都难带,真希望早点度过这些问题时期!”
事实上,每个小孩的个性、性情、成长过程不同,有些小孩一岁半就常倔强地说:“No!”有些小孩则快到三岁时,才较顽皮固执。如何带领小孩,端靠父母一颗敏锐的心与聪明智慧来引导。

提供选择机会并分析结果
别看淘气的宝宝相当顽皮倔强,他们也是有相当明事理的一面呢!找着适当的时机,父母可试着从两方面来开导与沟通。
(一) 提供“选择”的机会,并且加上“结果分析”
每个小朋友都喜欢作“选择”。因为一方面可学习独立自主,另一方面也觉得受到尊 重。但是给予“选择”的同时,也应该要告诉小朋友,各种“选择”的结果是什么?并加以简单扼要的分析。
比方说在寒冷的冬天,感冒的莉莉仍旧喜欢躺在冰凉的地板上,光着脚丫子翻滚去 玩耍,妈妈屡劝不听,于是决定换个方式,她告诉莉莉:“你喜欢躺在地板上,或是选择躺在沙发上呢?”“躺在地板上的结果是:浑身手脚冰凉,感冒会加重,得去看医生伯伯打针或吃药;如果你躺、坐在沙发上,则是身体暖和,感冒症状会减轻,还可以待在家里,高高兴兴玩各种玩具,不必去看医生。”
听完妈妈对两种选择的“结果分析”后,聪明的小莉莉立刻起身一跃,笑咪咪地说: “我决定要在沙发上玩!”
兄弟姊妹间的争吵,也常是父母的“头疼时间”。如果采取“提供选择,加上结果分析”的方式,通常能平息纷争。
举例来说,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常会觉得:“别人手中的玩具最好玩!”有时候,尚且会理智的知道要与别人商量轮流着玩,或者是一起玩;但是,有时候却是动作第一,理智第二,不免会霸道或不讲理的直接抢对方手中的玩具。
孩子小的时候,如果抢玩具吵闹不休时,我若试着跟年纪大又懂事的小姊姊分析:“如果妳抢弟弟正在玩的玩具,那他就不会在吃东西的时候,找妳一起吃,或和妳亲亲抱抱、手牵手到处玩耍,甚至以后也会学妳的动作,抢妳的玩具。但是如果妳选择把东西还给弟弟,那他以后有好玩的玩具,也会找妳一起玩,和妳共同分享她得快乐与喜悦!”原本满肚子不高兴的女儿,这时总会平静下来思考一下,然后将手中的玩具交还给弟弟。
过了一、两年,姊弟两人年纪稍长些时,我常鼓励他们彼此讨论商量,听听对方的意见,然后决定是采用“轮流”玩玩具、看电视,或是采用“一起玩”的策略来解决彼此间的纷争。孩子们不断地尝试学习用“沟通”和“选择”来解决问题,彼此互相“变通”退让一步,家里倒也减少了不少吵闹声。
这种“给予选择”的劝导方式,不但对较成熟懂事的小朋友十分有效,即便是家中一岁半的小宝宝,只要他们能够了解各种话语的意义,也时常奏效。同时,这也是个鼓励小朋友学习独立、做正确判断的机会,而当他们作明智的选择时,最让父母欣慰的,莫过于看到他们自信又自豪的微笑了。

引导孩子思考解决的方法
(二) 与小朋友共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problem-solving)
当小朋友碰到挫折或困难时,总不免哭叫吵闹一番。这时父母可教导小孩采用解决问题的“四部曲”:
(1) 冷静下来;
(2) 找出问题所在;
(3) 思考各种解决的方法,或采用“变通”的方式,利用手边现有的材料解决问题(父母可在一旁提供建议);
(4) 选择一种方式试试看。
有时暂时不解决,先去做别的事情或玩其他玩具,也是个解决的方法。等有空时再回头思考,也常会发现许多新的灵感。
女儿三岁时,最喜欢玩拼图游戏,可是也常因某个字母或动物积木塞不进空格里,感到十分气愤与郁闷。我若在一旁,就常建议她将字母换个方向或换块积木试试,她总会高兴地发现自己也有解决问题的智慧与能力。
有时,到了洗澡时刻,整个人都已泡进澡缸,才猛然发现忘记拿心爱的玩具,这时小妮子又坚持要冲出浴室拿玩具,我则劝她要“变通”。“想想看,是否可用别地方式在浴缸里玩呢?”我提醒她:“也许你可以用手指比划出各个字呢!”
她果然试着在浴缸里比比划划,玩得很高兴。
教养小孩真是件相当具挑战性的工作。每个父母都应拥有一个应付各样挑战的百宝箱,箱里装满自己的经验、别人的经验,以及书本、专家的理论与解释。若是将以上两个建议也放进百宝箱里,遇到合适的时机拿出来试用,会和我一样发现:原来看似淘气又调皮的小宝宝,也有着一颗懂事又纯真的心,相当明事理呢!

本文载自爱家丛书《创意妈妈 百宝箱》张湘宜着。
张湘宜 ,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毕业,从事编辑采访工作数年,热爱写作。
美国伊利诺伊州香槟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曾任教美国圣母大学。

(本文所用图片来源于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