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ctor Parachin 著 ■ 周明仪 译
开学的第一天,汤老师对班上五年级的小朋友撒了一个谎。她说她绝不对任何小朋友有所偏心。事实上,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歪歪斜斜坐在前排的,是个名叫史泰德的小男孩……。
泰德四年级的时候,汤老师便注意到他了。他老和其他孩子玩不来,衣服脏脏皱皱地,好像也从来没洗过澡似的,实在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汤老师只要一看到他的作业,几乎可以闭上眼睛,想也不用想地打个大“×”,然后画上一个大“F”(不及格)记号。
悬殊的记录
学校要求每一位老师检阅学生过去的学习记录。汤老师把泰德的成绩单留到最后才看。只不过看完了泰德的学习记录,汤老师大大地吃了一惊!
泰德一年级的老师写道:聪明活泼,成绩好,有礼貌,讨人喜爱。
二年级老师的评语是:功课好,人缘好,可惜母亲病重,家庭生活压力大,使他忧愁。
三年级的老师这么说:母亲病故,父亲冷漠,泰德学习努力,但需要极大的关心及辅导。
四年级:学习兴趣低落,不擅交友,经常在课堂上打瞌睡。
现在,汤老师终于明白泰德的问题所在。想到自己对这孩子的偏见,汤老师觉得十分羞愧。圣诞节前,学生们给老师的礼物,不是用耀眼的缎带绑着,便是漂亮的包装纸包着,只有泰德的礼物, 塞在一个黄黄皱皱的纸袋里。汤老师在全班小朋友面前打开泰德的礼物。当大家看到老师打开的,是一条缺了好几个珠子的手炼及一瓶用掉了大半瓶的香水,小朋友们全笑得前俯后仰,直到汤老师正经八百地戴上手炼,又在手腕上轻轻抹上几滴香水,并且称赞泰德的礼物很特别,小朋友们的笑声才渐渐压低了下来。
放学之后,泰德特意留下来,他对汤老师说:“老师,妳今天闻起来和我的妈妈从前的味道一模一样。“等到所有的学生都离开了之后,汤老师在教室里哭了至少一个钟头。
教“人“的老师
从那天起,汤老师不再只教书了,她开始教学生。她尤其注意小泰德。汤老师多花一点时间在泰德身上,泰德的心思便多专注一点,汤老师多鼓励泰德一下,泰德的反应便又更快些。一学年下来,泰德成了全班最聪明,功课最好的学生。汤老师虽然告诉全班小朋友她绝不偏心,但是不知不觉中,泰德早已成为汤老师心中最受关注的学生了。
一年之后,汤老师在办公室门缝里看到一张泰德塞给她的小纸条:“汤老师,妳是我一生中遇过最好的老师。“
六年之后,汤老师收到了泰德的一封信:“汤老师,我今年就要从高中毕业了,我是全班的第三名。您仍旧是我一生中所遇过最好的老师。“
又过了四年,泰德捎了封信给汤老师,告诉她生活虽有压力,但他决心要完成学业。今年他将以第一名成绩从大学毕业。泰德说:“汤老师,您还是我最喜欢的老师。“
时光匆匆,转眼又是另一个四年,泰德的下一封信写着:“大学毕业之后,我决定再继续深造。汤老师,您仍是我心中最敬爱的老师。“这一回,泰德的署名长了一点,信尾的签名是:“史泰德医生。“
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汤老师在春天时又收到泰德的一封信,信上说他就快要结婚了。
泰德的父亲两年前病逝,泰德想征得汤老师的同意,请她参加婚礼,并且,坐在婚礼中的父母席上。
学生的婚礼
当然没问题!汤老师喜孜孜地同意了。猜猜汤老师做了什么?婚礼上,她戴着多年前泰德给她的那个缺了好几个珠子的手炼,又擦了“闻起来像泰德妈妈“的香水。
泰德和老师互相拥抱,史泰德医生在汤老师的耳边说:“谢谢老师当年对我的信任,教我重拾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汤老师泪眼蒙眬地说:“泰德,你错了,你才是那个教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老师。教过你之后,我才真知道如何教学生呢!“
史泰德医生现在在爱俄华首府Dos Moines市的爱俄华循道会医院(Iowa Methodist)担任癌症病房医师。
看到许多泰德
这是个多么感人肺腑,也是激励人心的故事!世界上有多少泰德?他们在人生中遭遇各种无法预知也令他们措手不及的变故:亲人重病或死亡、失业、失婚而导致成人及儿童都受波及的重大家庭及社会问题。他们人生的希望正随着这些冲击一点、一点的消失及黯淡了。
而汤老师在哪里呢?这些受苦的人在各自的不幸遭遇中,谁来引导他们走过困难?谁在他们流泪时,安慰他们?谁在他们受嘲笑、被排挤时,伸出友谊的手?谁在他们彷徨、堕落的时候,鼓励他们,让他们可以被挽回,人生也为之改变?
你我都是汤老师!是的!因为我们无法眼睁睁看着这些不幸而漠然袖手,也无法听见他们的呼声而充耳不闻,尽管我们自己的生活忙碌,已让人疲于奔命,普世经济不景气的阴影让我们备感压力,是否我们也能像汤老师一样不只是负责任的工作,而且能分出一些深一层的眼光,去看到周遭的人内心的需要。他们的机会有时非常渺小,并且稍纵即逝,我们不能再等待!
这就是爱家努力地制作杂志、广播、各种节目和产品的动力,我们渴望看到许多个人及家庭在受到种种冲击时被鼓励、被安慰、被医治、被重建。 我们看到许多泰德,请你和我们一起来成为汤老师吧!
(“The Power of Encouragement“Victor Parachin 著,周明仪译。Used by permission from Focus on the 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