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athy Collard Miller 作 ■ 张大经 译

若不从小慢慢放手,孩子大了,就不能怪他不懂得独立

编按:尽管这一篇文章的原始对象是单亲,然而内文所探讨有关亲子关系的重要原则,却适用于所有家庭,家有青少年的父母尤其不可错过。

当丽雅举起手来时,泪水已夺眶而出,那时我正在教会里讲述关于养儿育女的研习课题。她激动而硬咽地说:“我是个单亲,可是我很不愿让别人来替我照顾孩子,我是为了保护孩子免受任何的伤害呀。我知道我不应该这样,但他们已经受够了,而且……“话没说完,她就摀着脸哭了,邻座的一位女士立刻上前去安慰她。丽雅抽噎地哭着,其它的父母则满怀同情地望着她。自从丈夫离她而去,只要小孩稍稍脱离视线,她就会大为紧张。

我曾和许多的单亲协谈,他们往往不能放开对孩子的驾驭,更不用说舍得让孩子离开他们的保护。像丽雅一样,他们唯恐孩子一不在自己的掌握中就会出事。而有的父母则是当孩子一直仰赖他们时,就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很重要。更常见的是,一些父母总认为他们对事情的决定比孩子行多了。

的确,神赐给父母权柄,让他们可以去塑造、引导孩子的生命。无论你是母亲还是父亲,你的确应该管理好自己的孩子。但问题往往就出在你是否抓得太紧了。无论你的孩子多小,都应该让他们慢慢地自己去承担他们可以做到的事,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相当重要,若不从小开始慢慢放手,等到他们长大,父母又会怪他们没出息不知道独立了。

在这条为人父母的陌生路途上,最艰辛的一段莫过于让我的孩子自己去完成一些决定。由于带我的老大筱倩的许多经,使小儿子立民得以有较多的自由,因为那时我已明白,原来许多我所坚持的原则,其实不过是个人的偏好罢了。如今,筱倩和立民都已经是青少年了,而我也看到过去辛苦所收的效果。虽然这是个漫长的挑战,但却值得。

没人能满足儿女所有需要
玫玲是我在公园里认识的一位女士,她很少把儿女托给别人带,或让他们在家附近玩耍。她告诉我:“我要确保珍珍和彬彬能一直感受到爱及照顾。别人是很难替代我的。“我注视着她,看得出她那种全心全意为着儿女幸福着想的责任感。对她来说,能满足孩子一切的需要才是好母亲,甚至包括孩子内心深处的情绪问题在内。但玫玲没想到,其实她的孩子就需要那份“寻求感“,好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去寻求、塑造自己的价值体系。由于她的儿女都还小,她极力满足他们心中的许多空缺,目前还看不出有什么不良的后果。

容让孩子在成长中去经历生活里的挣扎,特别是当他们进入恼人的青春期之后,这不但足以培养他们的性格,也能驱使他们去倚靠上帝。因此,即使玫玲极愿成全孩子,但她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满足孩子生命中对信仰的那份渴望。

当我的儿子十四岁时,有一次他要独自从加州飞往佛州参加一个体能训练营。生平第一次要送他出远门,对我而言,实在如生离死别。当我叮咛他如何如何地转机时,立民却说:“妈,这我知道,您放心啦!“送走他回到家,我就开始等他的电话,心想他将会说自己如何错过了转机的班次。但神却轻声地对我说:“你是否很希望他错过班机?这样你才会觉得他非需要你不可。其实你应该让他来倚靠我。“起先,我很讶异自己竟然会有这种念头。但随后当我诚实地省察自己的感受时,我承认的确如此。我要他遵照我的吩咐,因为这样才会显出我的重要性。

那天夜里,立民来电话,他已平安地抵达佛州。我问他:“你转机有没有困难?“他回答说:“妈,没有。我到的时候,刚好转机的入口就在对面。“我整个人平静了下来,因着神的爱,挪开紧握在我双手里的绳索,因为祂要我在祂里面来肯定自我,而不是我的孩子非有我不可。自那天起,我终于明白了立民和我一样都是神的儿女,而无疑地神比我更爱他,更能够照顾他。

让儿女学习作决定
欣琦和丈夫离婚时,她的儿子凯文才三岁大。从那时起,她几乎帮他决定所有的事情:像是交什么样的朋友、什么时候做功课、看什么样的电视节目等等。凯文是个温顺的孩子,对母亲的种种控制并不抗拒。到了凯文十八岁时,他开始为该进那所大学犹豫不决;同时因为怕被人拒绝,也不去找工作。

当欣琦发觉凯文是这么样地被动时已经太迟了。她为了让孩子在自己离婚后不再受更多的痛苦,就一直不给孩子机会去作决定,甚至包括那些他自己可以独自担当的事在内。如今,在需要他自己采取行动时,他却办不到。

我们应当早点让孩子学习自己作一些决定。好比我的朋友丽敏,她每天早晨为也女儿拿出两套搭配不错的衣服,然后要她三岁大的女儿梅音选一套穿,蓓芳则是每周有一顿晚餐让她那对八岁的双胞胎来决定菜单。还有建邦,不时提供他孩子在学校里关于科学实验的建议,但最后的决定还是在孩子自己。

由于这些父母鼓励孩子自己来作决定,在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他们不但觉得受到尊重,而且也能培养他们的自信。碰到一些比较重大的事情时,他们仍会来找你商量,因为知道你不会左右他们的每一步。有个单亲的父亲说得好:“当我愈鼓励孩子自己去独立思考时,他反而愈重视我的意见。“

体验错误选择的后果
我女儿筱倩十几岁时,很喜欢周六去逛购物中心,每次我都告诉她,超过两个钟头,就得打电话回家,让我知道她的行踪。如果忘了,下星期就不准出去。她总是辩称:“妈,我只是忙着逛,就忘了嘛!而且……“我就告诉她:“筱倩,你已晓得我们讲好的条件了,下周六不准出去。“

在家枯坐了几个周末之后,筱倩领悟到是否及时从购物中心打电话回家,全在乎她自己的选择,受到教训完全是因为自己的疏忽,没有尊重自己的承诺所致。藉此我促使她学习自治。这样一来,她日后的行为就会是出于自我约束与尊重,而不是由于怕我生气。

经历成长的过程
我们给孩子自主权,就是让他们各人按自己的步调去面对成长的挣扎。我的好友玉琳不久前告诉我她自己是怎么处理的。“在我的孩子博恩十三岁时,他每次坐在我车上都躲躲藏藏的,惟恐别人看到他还和母亲同行。起初,我非常难过,且常常想要吼他:『你给我坐好,不要以为和我在一起很丢人!』可是后来我明白这是他想要独立的一种表现方式。“她接着说:“我必须让他去经历这段成长的阶段。这情形持续了一年之久,他现在反倒不躲了。“

但事情往往并不如此单纯,有时候青少年会因寻求独立未果而弄到僵持不下的局面。在那种难熬的日子里,在孩子面前要用接纳与了解来建立权威。孩子大了,并非就意味可纵容他们放肆,反而更要好好教导他们学习尊重和顺从在上的权威,这样可以使他们在日后的岁月中知道如何顺从在上的权柄。许多时候,作父母的得分辨究竟孩子目前的表现只是处在过渡期呢,还是他已经养成了足以招致日后一连串麻烦的恶习。

给他们零用钱
当我的两个孩子分别是十三和十岁时,我将他们的零用钱从每两周五元增加到五十元。而我的条件是他们得为自己开销上的需要负起责任,例如:衣服、娱乐之类。如果筱倩为了买两件衣服而用完零用钱,使她下周没钱去游乐场玩,那是她个人的选择。有时在财务上,虽然我很想帮忙解围,但还是努力坚持原则。现在孩子分别到了二十和十七岁,我看到自己的心血并没白费。筱倩这一阵子用她所存的两千元作为她下学期到丹麦作交换学生的费用。而立民则多用在衣服、鞋子和娱乐上。

父母不能终生陪伴
在这充满危机的世界里,放开自己的孩子似乎就是让他们去面对许多的不测。想想我们自己从前那个年纪里曾有过的不好经验,就更使我们怯于放开手中所紧握的孩子。但即使我们想全盘看住孩子,也不可能终日陪在他们的身旁。

我的朋友秀琴最近就有同样经历,因着离婚,再加上前夫向来对家庭的疏忽,使得她的儿子志强经常叛逆。感恩节前不久,他因疯狂驾驶而翻车。结果受重伤,断了好几根骨头。调查事件的警察,对着摇头、悔恨不已的秀琴说:“这种情况下,志强还能活着,真是幸运。“反倒是志强出院后信了主,知道是神救了他。最近,他带朋友到教会的青年冬令营,介绍他们认识基督信仰。透过那次车祸,秀琴看到神是如何改变了她儿子的生命。

放松缰绳 培养独立
在这个混乱的时代,我们极想要掌握好孩子,以免他们随流失去,是很正常的行为。但切勿把正常和正确混为一谈:渴望作一件事并不意味只要去做就是做对了。然而也不用担心,像我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不知失败了多少回,甚至以为没指望了。

首先我必须承认,要我切断那份对孩子过于牵挂的心很不容易:但是现实却告诉我们,纵然我们已尽心竭力去教养儿女,也不能确保他们日后的成功或幸福;就算自认有把握,又有那个父母能陪孩子一辈子的?终究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世界,以后他们也要像我们一样,建立自己的家庭,面对自己的问题。

在你尽全力抚养孩子长大时,应该向神求智能。放下挂虑,多给孩子学习的机会,有勇气面对挑战;培养孩子作正确决定的能力,建立健全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协助孩子身心均衡成长。

(译自1995年6月“Single-Parent Family““ Let Go of the Reins“。Used by permission from Focus on the Family.本文所用图片来源于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