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湘宜
悠扬的琴声,从客厅里传来,克宁开心地弹着美妙的曲子,家里四处散发着无比喜乐的光辉。 有一天,妈妈兴高采烈地去接克宁放学,却见小克宁嘟着嘴,满脸的不高兴。上车后,就听见克宁直骂弟弟、挑剔妹妹的不是,妈妈顿时心情沉重,车内的气氛紧张,先前的轻松与快乐彷佛白云轻轻飘走。
当自己心情的主人
住在对面的凯凯,当天的心情也好不到哪儿去。只见凯凯一进家门,就大声叫嚷,和妹妹吵架,与哥哥闹别扭,然后气呼呼地跑上楼,关起自己的房门,踢踢打打散乱在地上的球和玩具。
幸亏凯凯喜欢画画,在画画的天地里,有欢笑、有喜乐。生气的时候,让凯凯安静一下,拿起他的画笔,勾勒出自己独特的创作时,心情就会逐渐开朗。
孩子的心情,像天空的云,有时轻爽白皙,在蓝天快乐遨游;有时似层层的乌云,愁郁惨淡;有时又似陨石陡降,跌落深渊谷底,苦闷的思绪笼罩在心头。试着教孩子做“心情的主人”,轻轻巧巧地解开烦闷的锁链,美妙的心情就又能如小鸟般轻快飞出谷底,自由自在地在空中快乐翱翔,高声歌唱。
学习当“心情的主人”是人生一现长远的工程,成长中得孩子,尤其需要父母来陪伴参与,共同搭建一个美好快乐的人生。
愉快的心情,就像蓝空碧海,开阔爽朗。时时能赢得周遭朋友的情谊,也带给自己和家人欢欣和喜悦;烦躁的心情,则似暗郁的天空,乌云密布。当孩子烦闷的时候,为孩子念本书或讲个故事,常常能为他开启一片畅阔宽广的窗。
挥别过去的失误
若要牵引孩子走出不愉快的情绪,有时则需要特别的智慧与技巧,与孩子沟通或灌输新的观念。
举个例子来说:咚咚向来是爸妈和老师都称赞的乖小孩、好学生。这天只见咚咚一个人闷闷不乐地坐在墙角,一直为在学校里说错话、做错事而自怨自责。不管妈妈怎么劝慰,他就是抛不开郁闷的情绪,看得妈妈直皱眉头,不知如何带领他走出忧愁的阴霾。
爸爸走过来,轻轻楼喽咚咚的肩膀,试着用另一种方法,告诉咚咚一位明星棒球员的故事。 “有位明星棒球员向来对自己的战绩十分满意,”爸爸缓缓地说道:“他在球场上百战百胜,极其风光。有一回,却一时疏忽,连续错投几球,导致整个比赛惨败。”
“比赛结束后,明星棒球员极为难过,一直为他所犯的错误耿耿于怀。”“他的好友过来,轻轻拍拍他的肩膀,告诉他:‘比赛已经结束了,该向过去的失误挥手说再见。有错误只要在心底纠正,想出解决的对策,下次不再犯就行了。现在该做的,就是好好休息,准备接受明天新的挑战。如果现在光是懊恼后悔,缺乏睡眠,精神不佳,就没有体力应付明天另一场硬仗,那可就又多犯下另一个错误了!’”
“人生的战场上,不也如此?!”爸爸轻轻地告诉咚咚:“胜败乃兵家常事,若为了一时的失误儿过度伤心,真实劳心又劳神啊!”
换个心情,重新出发
遇到困难挫折,对孩子们来说,就彷佛是掉进泥浆险滩一般。最好的方法是:“暂时远离不愉快的情境,让困惑的心情冷静下来。”等待安静休息片刻后,也许翻看有趣的故事书、弹琴、绘画或下棋……,不知不觉的转移注意力,总能换得一个美丽的心境,重新再出发。
有个颇富趣味的心理科学游戏,是这样开始的:摊开一张五彩缤纷的色纸,请孩子在纸上写个简单的周记。记录是什么因素让自己心情开朗、生活愉快?又是什么因素,让自己心烦气躁或愤怒不高兴?是噪音、功课压力、身体疲累、孤单、还是害怕……?
然后邀请孩子扮演商店老板,让他挑出“快乐”的相关因素,当作是店里的热门产品,贴上“红色标签”;接着将“不愉快”的事物,当作为销售绩效差的产品,贴上“蓝色标签”。孩子渐渐就能了解:他经营的商店,适合销售哪方面的产品或品牌,能让市场大力拓展;应该少进哪些货物,或更新哪些市场营销策略,以避免业绩下降,使心情跌落谷底。“货品”就好比接触的各样“事物”和“环境”,多参加有兴趣的活动、多阅读有益的书籍,心情自然就能开朗舒畅。
不同的“应对策略”,常是带领一个人走向不同心境的宝贵钥匙。同样的人事、同样的问题,动动脑筋,采用不同的方式处理,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产生。“结果”直接影响“心境”,真正带领孩子走出郁闷、走出乌云惨淡的钥匙,常常就在他们自己的手里。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和“容忍度”。多次的分析记录,归纳出性情上的基本反应和模式,能让事理愈来愈单纯、愈来愈清晰,也能鼓舞孩子往积极、开朗、乐观的方向行走。 政治家有统筹规划的应变模式,企业家有开阔商场的基本策略。孩子们从小学习冷静的头脑、清晰的理念,就是论事,就能明了解决各种问题的基本模式、技巧和策略。父母若是再配合“山不转,路转!”的故事讲解和提醒,也教导“变通”的智能,让孩子学习适度地改变应对方法,“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朗情境,常常就在眼前。
愉快的心情,开阔的胸襟,亮丽的人生,深深吸引着每一个人。让我们轻轻牵着孩子的手,一起来追求心底那一片灿烂美丽的快乐天地。
本文载自爱家丛书《创意妈妈 百宝箱》张湘宜着
张湘宜 ,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毕业,从事编辑采访工作数年,热爱写作。
美国伊利诺伊州香槟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曾任教美国圣母大学。
(本文所用图片来源于Unsplash。)
■ 张湘宜
悠扬的琴声,从客厅里传来,克宁开心地弹着美妙的曲子,家里四处散发着无比喜乐的光辉。 有一天,妈妈兴高采烈地去接克宁放学,却见小克宁嘟着嘴,满脸的不高兴。上车后,就听见克宁直骂弟弟、挑剔妹妹的不是,妈妈顿时心情沉重,车内的气氛紧张,先前的轻松与快乐彷佛白云轻轻飘走。
当自己心情的主人
住在对面的凯凯,当天的心情也好不到哪儿去。只见凯凯一进家门,就大声叫嚷,和妹妹吵架,与哥哥闹别扭,然后气呼呼地跑上楼,关起自己的房门,踢踢打打散乱在地上的球和玩具。
幸亏凯凯喜欢画画,在画画的天地里,有欢笑、有喜乐。生气的时候,让凯凯安静一下,拿起他的画笔,勾勒出自己独特的创作时,心情就会逐渐开朗。
孩子的心情,像天空的云,有时轻爽白皙,在蓝天快乐遨游;有时似层层的乌云,愁郁惨淡;有时又似陨石陡降,跌落深渊谷底,苦闷的思绪笼罩在心头。试着教孩子做“心情的主人”,轻轻巧巧地解开烦闷的锁链,美妙的心情就又能如小鸟般轻快飞出谷底,自由自在地在空中快乐翱翔,高声歌唱。
学习当“心情的主人”是人生一现长远的工程,成长中得孩子,尤其需要父母来陪伴参与,共同搭建一个美好快乐的人生。
愉快的心情,就像蓝空碧海,开阔爽朗。时时能赢得周遭朋友的情谊,也带给自己和家人欢欣和喜悦;烦躁的心情,则似暗郁的天空,乌云密布。当孩子烦闷的时候,为孩子念本书或讲个故事,常常能为他开启一片畅阔宽广的窗。
挥别过去的失误
若要牵引孩子走出不愉快的情绪,有时则需要特别的智慧与技巧,与孩子沟通或灌输新的观念。
举个例子来说:咚咚向来是爸妈和老师都称赞的乖小孩、好学生。这天只见咚咚一个人闷闷不乐地坐在墙角,一直为在学校里说错话、做错事而自怨自责。不管妈妈怎么劝慰,他就是抛不开郁闷的情绪,看得妈妈直皱眉头,不知如何带领他走出忧愁的阴霾。
爸爸走过来,轻轻楼喽咚咚的肩膀,试着用另一种方法,告诉咚咚一位明星棒球员的故事。 “有位明星棒球员向来对自己的战绩十分满意,”爸爸缓缓地说道:“他在球场上百战百胜,极其风光。有一回,却一时疏忽,连续错投几球,导致整个比赛惨败。”
“比赛结束后,明星棒球员极为难过,一直为他所犯的错误耿耿于怀。”“他的好友过来,轻轻拍拍他的肩膀,告诉他:‘比赛已经结束了,该向过去的失误挥手说再见。有错误只要在心底纠正,想出解决的对策,下次不再犯就行了。现在该做的,就是好好休息,准备接受明天新的挑战。如果现在光是懊恼后悔,缺乏睡眠,精神不佳,就没有体力应付明天另一场硬仗,那可就又多犯下另一个错误了!’”
“人生的战场上,不也如此?!”爸爸轻轻地告诉咚咚:“胜败乃兵家常事,若为了一时的失误儿过度伤心,真实劳心又劳神啊!”
换个心情,重新出发
遇到困难挫折,对孩子们来说,就彷佛是掉进泥浆险滩一般。最好的方法是:“暂时远离不愉快的情境,让困惑的心情冷静下来。”等待安静休息片刻后,也许翻看有趣的故事书、弹琴、绘画或下棋……,不知不觉的转移注意力,总能换得一个美丽的心境,重新再出发。
有个颇富趣味的心理科学游戏,是这样开始的:摊开一张五彩缤纷的色纸,请孩子在纸上写个简单的周记。记录是什么因素让自己心情开朗、生活愉快?又是什么因素,让自己心烦气躁或愤怒不高兴?是噪音、功课压力、身体疲累、孤单、还是害怕……?
然后邀请孩子扮演商店老板,让他挑出“快乐”的相关因素,当作是店里的热门产品,贴上“红色标签”;接着将“不愉快”的事物,当作为销售绩效差的产品,贴上“蓝色标签”。孩子渐渐就能了解:他经营的商店,适合销售哪方面的产品或品牌,能让市场大力拓展;应该少进哪些货物,或更新哪些市场营销策略,以避免业绩下降,使心情跌落谷底。“货品”就好比接触的各样“事物”和“环境”,多参加有兴趣的活动、多阅读有益的书籍,心情自然就能开朗舒畅。
不同的“应对策略”,常是带领一个人走向不同心境的宝贵钥匙。同样的人事、同样的问题,动动脑筋,采用不同的方式处理,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产生。“结果”直接影响“心境”,真正带领孩子走出郁闷、走出乌云惨淡的钥匙,常常就在他们自己的手里。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和“容忍度”。多次的分析记录,归纳出性情上的基本反应和模式,能让事理愈来愈单纯、愈来愈清晰,也能鼓舞孩子往积极、开朗、乐观的方向行走。 政治家有统筹规划的应变模式,企业家有开阔商场的基本策略。孩子们从小学习冷静的头脑、清晰的理念,就是论事,就能明了解决各种问题的基本模式、技巧和策略。父母若是再配合“山不转,路转!”的故事讲解和提醒,也教导“变通”的智能,让孩子学习适度地改变应对方法,“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朗情境,常常就在眼前。
愉快的心情,开阔的胸襟,亮丽的人生,深深吸引着每一个人。让我们轻轻牵着孩子的手,一起来追求心底那一片灿烂美丽的快乐天地。
本文载自爱家丛书《创意妈妈 百宝箱》张湘宜着
张湘宜 ,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毕业,从事编辑采访工作数年,热爱写作。
美国伊利诺伊州香槟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曾任教美国圣母大学。
(本文所用图片来源于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