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vid and Nancy Gurthie 著 ■ 周明仪 译

同情之友 (Compassion Friend) 是一个辅导夫妻经历丧子之痛的机构。根据该组织2006年的调查显示,在有丧子经验的夫妻当中,离婚率是16%,低于超过50%的全国平均离婚率。事实证明,痛失儿女的经历,通常使夫妻更加彼此倚靠。这个只有夫妻两人才能体会的痛苦,反教他们经历前所未有的亲密关系。当然,失去儿女也能使婚姻关系紧张,反而教在痛苦中挣扎的夫妻,在最需要相互安慰的时候,却筑起一道相互孤立的墙。

一样悲情,两样道路
我们的女儿盼盼生病住院期间,我和丈夫一面要忍受临床测验结果的恶讯,一面又得学习如何使用插管喂食及照顾女儿的需要。三位特别护士,不但照顾女儿,也照顾了我们。其中一位护士给了我们一本利百家.非伯(Rebeca Faber) 的著作,“目睹一位母亲的悲伤”。这是一本描述一位母亲经历了孩子溺水死亡的回忆录。我读到其中一章提及这悲伤如何影响婚姻:她怨恨丈夫不但没有比自己更显得哀伤,还天天照常工作。直到有一天,她发现原来丈夫每天都在上班途中,在路边停下车来 痛哭一场。她这才明白,丈夫不是不悲伤,而是需要用他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时间表达悲伤。

我在医院的病房读这本书给丈夫听。我们开始警觉到:夫妻表达个人悲伤的途径各异,若顺其发展,不加沟通,将有因误解而分手的危机。

要在哀伤中维持婚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下列几点,帮助了我和丈夫度过难关:

  1. 言语的沟通
    夫妻两人经常交谈,可以减轻痛苦和惧怕。失去亲人之后,一般人通常倾向自我封闭及避免与人交谈。丈夫和我学习谈论彼此在精神和情绪上的问题,以及人际关系所面临的挑战。在这段相互聆听,倾吐感受的过程中,我们的关系也越加亲密。
  2. 身体的接触
    忧伤常常是言语无法表达的痛苦及孤独,夫妻之间会利用性关系彼此寻求安慰,但是性行为所带来的快感,似乎与哀伤期间的情绪有所冲突,显得格格不入。你不禁矛盾地自问:我怎么可以一面伤心难过,一面又允许自己享乐?事实上,性行为所带来的亲密关系,是夫妻在悲痛中的极大慰藉。它有调整紧张的情绪,及疏解过度感觉孤独的功用。夫妻可藉此表达对彼此的温柔,耐心,也互洒无尽的眼泪。这种亲密的关系,增强了婚姻的坚韧性,帮助夫妻对抗婚姻的难关。
  3. 合宜的要求
    要求合宜,可以避免夫妻之间因期望不当,而互生失望。例如不要求配偶在外表上一定要显出某种程度的悲伤。在这段哀伤期当中,丈夫给我最好的礼物是:容许我用自己的方法,自己的时间,来处理自己的痛苦。我也以同样的态度回报他。因着对彼此的信任及对女儿的爱,我们也给了彼此空间,自由,以及恩慈。
  4. 一起祷告
    夫妻两人会在这段时间里质疑上帝的主权,医治,国度,甚至能力。无论如何,借着信仰,夫妻 同心一起祷告,可产生巩固婚姻 的果效。
  5. 彼此分享
    死亡可以改变与人交谈的话题。在哀伤期间,很少人会有兴趣谈论没有意义的话题,取而代之的,是围绕着生命,死亡,以及与信仰有关的生活经验,与人分享忧伤,人人同心共鸣、心有戚戚焉。我们看见许多夫妻,化悲愤为力量,同心致力于帮助别人,度过类似困难。夫妻藉此一同成长,把自己的痛苦,转化成了有意义的人生经验。
  6. 相互尊重
    心里的悲伤,在配偶面前是藏不住的。在这段共度人生死荫幽谷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面对未知的恐惧及痛苦的事实。但是丈夫对上帝坚定的信心,对残酷事实的处理态度,以及对我的鼓励及承诺,却教我越加景仰佩服。在这段彼此交心的日子里,我们更加相互敬重,关系也越趋亲密。

再现婚姻新机
听到夫妻经历过失去子女之痛,也接着失去了婚姻,是最令我难过的事。我无法想象,失去了孩子,又失去了孩子的父亲,或是母亲,是何等孤独的局面!哀痛能使婚姻一脚踏入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需要有新的沟通技巧,更深的相互接纳,才能重新面对生活。要使这陌生之地,成为了无生机的荒漠,继而断送婚姻,还是让它成为重新孕育婚姻的沃壤,再现婚姻新机,选择在于你自己。

(改写自David and Nancy Gurthie 的新著 《丧亲之痛》 ,“When Your Family Lost A Loved One“,美国爱家机构丛书,Tyndale House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