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芭蕊 著 ■ 谢美琴 译

成长的岁月是苦涩的,当儿女不幸发生挫折,请勇敢地陪伴他们度过艰难的时光。

和风六月。翻开我们的小区报纸,处处可见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年轻面孔。他们都是今年在学术、运动及小区服务各方面表现优异的本地高中毕业生。除了刊登照片,另有短文介绍并表彰他们的杰出成就。当我既欢欣又怀着些许沉重的心情读着这些报导时,总算在生活的不如意中看到了希望。虽然此刻的我,仍为正处青春期的宝贝女儿感到悲哀。我一心想到刻画一幅女儿的完美画像,偏偏事与愿违,在现实生活中,她重重地摔了一跤。

恶梦伊始
“聪明、漂亮、有朝气,是个可人儿,就快做到了,可惜输在终点在线。”我不无遗憾地想。 刚开始,女儿有些叛逆,想成为嬉皮,在教堂后面偷抽第一根烟,初中时试尝第一口啤酒。我极其不愿接受,心里想,她一定是别人家的女儿。这事绝不可能发生在我家,更不会在我们教会。然而,事实却是如此。
我们所担心的事,终于在去年早春的一个午后不幸得到证实。记得那天是那个季节里不常有的暖春,雨水在阳光中闪耀着,空气显得格外清新。女儿好朋友的母亲突然出现在我家门口,我发现她的脸上布满忧愁,她说话速度快到令她舌头打结。她说,“这些女孩子又逃课了,……我想她们是太亢奋了……你女儿拒绝作药物测试。”,回头一看,女儿正绷着一张脸,站在厨房洗碗槽边,喝下一大杯水,好象这样做,就可以磨灭她嗑药的证据。她死也不承认所有对她的指证。“谁怕谁,现在就马上作测试吧!”看她说的自信满满,像是我们冤枉了她似的。
一连几个月,我们不断地观察她,也注意到一些征兆:叛逆的态度、退步的成绩、没有理由的旷课、打神秘电话、结交新朋友、远离教会一起长大的老朋友。有时候,我们不禁想象最糟的情况,可是有时又心存侥幸,希望情况不会那么糟。
根据国家药物滥用管制局的研究调查,百分之八十的高中应届毕业生喝过酒。年龄介于十二到二十岁的美国人中重度酗酒者更是高达五百一十万。数据既如此真实,何以我们会认为酗酒、嗑药这些事不会发生在我们家?

风暴来临
一旦东窗事发,这些女孩们就选择离家出走。我们的女儿就曾离开家跑到外州,十天后才回来。一份药物与酒精的检验报告证明她是在成瘾的初期阶段。我们只好把对她的期望与计划暂时搁置,因为眼前我们将有一场狂风暴雨般的仗要打。想到这,我不寒而栗。我为女儿感到忧心,因为一旦对酒精与药物上了瘾,将会让她活在痛苦的牢笼里达数年之久,那几乎是她所有的少女时光。
从开始的不相信到后来的“为什么是我”,我们学会了接受事实。我了解到一定要在信心和惧怕中作出一个决择。我想象自己是少年大卫,捡拾溪中的五颗石子作为武器,勇敢无惧地面对巨人歌利亚,完完全全交托仰望上帝,不用一兵一卒击退强敌。我因而得着信心与力量,平安度过风暴。下面五项就是我的利器。

五项利器
1-接受事实
首先我们要对抗的是“拒绝接受”。不要以为孩子不会嗑药、酗酒,我们必须面对事实,不要被“孩子就是孩子”的信条蒙蔽了。调查报告显示,经由遗传,更容易使人药物成瘾。另外,根据国家药物滥用及酒精中毒管制局的研究调查,十五岁以前就开始喝酒的人长大后酗酒的人数是二十一岁以后才喝酒的四倍之多。

2-永不止息的爱
圣经上说,爱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事情发生后,我们对女儿作了正确的响应:“我们爱你,我们也关心你,但我们不能容忍你的行为。”。当我们深知,上帝爱我们的孩子甚至超过我们自己所能给的,我们就大大的得着安慰。不论结果如何,上帝都与我们同在。

3-殷切祷告 寻求支助
学校老师、咨询辅导员、家庭医师、警察局、法院和烟毒勒戒所都可提供支持。我们问问题、倾听、祷告,以求慎思明辨的能力。

4-承受结果
华盛顿州提供一个青年危机请愿会,允许父母可要求法官参与诉讼过程。没多久,一位法官告诉我们,女儿可以有两个选择:接受治疗或坐牢。我们让女儿承担了她自己行为的后果,使她在监狱里呆了一段时日。法院的一项禁令是隔离她那些当初唆使她叛逆的朋友。我们也让她明白,假如她再做任何不法之事,她还会继续被抓而失去自由。我们巴望她借着经历重重的痛苦而不再做出任何不堪的行为。

5-重见阳光
艰苦的复原工作开始了。她决心戒毒,参加勒戒所的课程,放弃了高中的课业、足球队与舞会等活动。这真是一条难走的路,我一路陪着她,感受她的苦楚。她现在有了工作,并在大学修课,更令人安慰的,她已能保持理智,不再沾酒。

我把报纸折好,凝视窗外。回想那日女儿真诚的祷告,她求上帝加添力量和勇气给她,陪她共同打这一场仗。
凋零的水仙随风而逝,代之而起的是青春美丽、含苞待放的玫瑰,重生的美与喜悦让我感动莫名;虽然失望和痛苦仍挥之不去,一幅崭新的画像已然展现在我面前。一样是蓬头乱发和一脸淘气的笑容,但现在的她,眼眸闪耀着自信与希望的光芒。

(“It would never happen to us.“柯芭蕊 著,谢美琴译。Used by Permission from Focus on the 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