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盖瑞 ·查普曼博士 与 罗·甘伯博士 合著 ■ 吴瑞诚 译
莫利在一个小康家庭长大。她的父亲在居家附近的公司上班,母亲是个家庭主妇并兼点差事。她的父母亲都是勤奋的人,常以他们的家庭为荣。莫利的父亲负责烧晚饭,饭后与莫利一同冲洗和烘干碗盘。每个星期六白天,是他们全家人每周固定做家事的时间,晚上则全家一同享用热狗和汉堡。星期日早上,他们全家去教会,晚上的时间则与亲戚们一同度过。
上初中时,莫利有一位同学斯蒂芬妮。这两个女孩子大部分课程都在一起上,并一起共进午餐。斯蒂芬妮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业务员,能够给家里提供丰富的资源,但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家,母亲则是一位护士。她的弟弟在外就读一所私立学校,斯蒂芬妮也曾被送去一所寄宿学校就读三年,后来她才要求就读住家附近的公立学校。因为父亲常出差在外,母亲的工作又多,这一家人常常各自在外面饭馆用餐。
直到初三,莫利与斯蒂芬妮都是很亲近的好朋友。之后,斯蒂芬妮去外地上学,两个人渐渐地断了联系。
如果她们保持联系的话,莫利一定会很伤心。她的好朋友斯蒂芬妮结了婚,生下一子后,因为贩毒的罪名被捕,锒铛入狱了好几年。就在这期间, 斯蒂芬妮的丈夫也弃她而去了。相形之下,莫利的婚姻却很幸福,她有两个小孩。
为什么这两位孩提时代的好朋友会有如此不同的境遇呢?尽管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一次斯蒂芬妮告诉治疗师的话中看出端倪。她说:“我从来不觉得我父母爱我,我第一次接触毒品是因为我希望我的朋友们喜欢我。”她说这句话,并非想要责备她的父母亲,而只是想要说明自己。
斯蒂芬妮的话透露了什么呢?并非她的父母不爱她,而是她不觉得被爱。大多数父母都爱儿女,并且也希望儿女觉得被爱,但是很少有父母亲知道如何才能充分地表达这种感情。父母只有学会无条件地爱儿女,才能让儿女知道他们被爱得有多深。
孩子如何才能觉得被爱
在现代的社会中,要教养一个情绪健康的孩子是个越来越难的工作。当代的毒品市场使大多数父母胆战心惊;我们的教育系统已经迫使父母采取在家教育,或送儿女到私立学校去就读;城市暴力泛滥,使父母怀疑他们的孩子能否顺利长大成人。
在这么冷酷的现实中,我们要对父母们说句满怀盼望的话:我们希望你能享受到与儿女之间的亲爱关系。如果儿女觉得自己真的被父母所爱,那么在他们生命的各层面都会对父母的指导产生正面的反应。当你表达他们能理解并能响应的爱语时,他们就能记住!
如果要让孩子感受到被爱,我们必须学习表达他们的独特爱语。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感受爱的特有方式。基本上,小孩子如同所有的成人一样,会使用五种方法来传提达和感受爱。这些方法有:身体的接触、肯定的言词、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及服务的行动。如果你家中有几个小孩,那么很有可能他们每个人的爱语都会不同。孩子既然常有不同的个性,那么所接收的爱语就可能会不一样。通常, 两个小孩子会以两种不同的方式接受爱。
“无论如何”都一样地爱
不管孩子主要使用的爱语是哪一种,他都需要你无条件地通过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表达。无条件的爱是一种引导之光,它可以照亮黑暗,并使父母知道自己的情况与如何教养儿女。没有这种爱,教养儿女是令人为难与困惑的工作。在我们探讨这五种爱语之前,让我们先看一下无条件之爱的本质与重要性。
无条件的爱就是无论孩子的情况如何,都要爱他们。不管孩子长相、天资如何,有什么样的弱点或缺陷 ,也不管我们的期望如何,还有最难的一点是不管孩子的表现如何,都要爱他们。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喜欢孩子的所有行为,而是意味着我们对孩子要永远给予并表示爱,即便他们行为不佳的时候。
这听起来很像是在纵容孩子,绝不!只是要求父母先做第一优先的事而已。亦即在采取任何有效的训练与管教之前,孩子的情绪爱箱先要被填满。一个爱箱充满的孩子对父母的指导会有响应,而不会怨恨。
有些人深怕这会惯坏孩子,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孩子接受再多正确且无条件的爱也无妨。当然一个孩子或许会因为缺乏训练或被不适当的爱所惯坏,但这都是错误的训练和教育所造成的。真正无条件的爱绝不致于惯坏孩子,因为父母给再多也不为过。
这些原则对你来说可能很难认同,因为与你先前习惯了的想法格格不入。然而,你如果能操练并了解到这些原则的好处之后,就会发现比较容易做。既然你知道因为爱不同,会产生适应良好又幸福的孩子与没有安全感、易怒、难以接近、不成熟的孩子之间的差异,那么请在这里暂停一会儿,做一些有益于孩子的事情吧!
时常提醒自己留意下列关于孩子显而易见的特性,对你很有帮助。
1. 他们是孩子。
2. 他们总是表现得像孩子。
3. 大部分孩子气的行为是令人不悦的。
4. 如果我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并且爱他们,不论他们有多幼稚的行为,他们也会长大成熟,脱去孩子气的行为。
5. 如果我只在他们使我高兴的时候爱他们(有条件的爱),而且如果我只在这些时候对他们表示爱,他们不会觉得真的被爱。这将会破坏他们的自我形象,使他们觉得不安全,并且妨碍他们采取比较自制且更成熟的行为。因此,孩子的发展与行为,是父母的责任,正如也是他们自己的责任一样。
6. 如果我只在他们达到我的要求与期待时才爱他们,他们会有无力感并认为尽力也没用,因为再怎么做都不够。他们会被不安全、焦虑、没有自尊与怒气所搅扰。为了避免这点,我要经常提醒自己必须对他们的全方位成长负责。
7. 如果我无条件地爱他们,他们会对自己感到比较放心;当他们长大成人时,也比较会控制自己的焦虑与行为。
爱与……
爱是孩子们最大的情感需要,且对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其他需要,特别是物质需要,比较容易辨识,并且通常也易于满足,但它们不像爱那么能使人满足且能改变人的生命。没错,我们必须供应孩子的物质需要,但我们也要在他们的心智与情绪的成长与健康上,尽到养育的责任。
孩子需要健全的自尊心与适度的自我肯定,这方面的书非常多。自我形象过度完美的孩子会自视高人一等,以为自己是上帝给世界的恩赐,可以随取随求;而对自己评价过低的孩子,则会被“我不像别人一样聪明、我没有运动细胞和漂亮的外表”等思想所折磨。身为父母的我们,应当尽力使孩子发展健全的自尊心,使他们知道自己是社会上的重要分子,拥有特殊的才华与能力,并且渴望成为有所作为的人。
孩子另一种普遍性的需要是安全感与平安。在我们这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中,要提供安全感是越来越难了。越来越多的父母听到孩子问“你要离我而去吗?”等令人伤心落泪的问题。这个令人悲伤的事实是因为他们很多朋友的父母已经离开他们了。如果父母中有一位不见了,孩子会担心另一位也会离开。
一个孩子也需要有发展人际关系的技巧,使他视所有人都有同等价值,并透过平衡的施与受的过程来与别人建立友谊。缺乏这些技巧,孩子就会有害怕与人交往的问题,直到成人仍是如此。孩子如果缺乏人际关系的技巧,也可能成为一个权力至上的怪兽,不惜踩在别人头上以达到个人的目的。人际关系的技巧有一个重要层面,就是与权威建立适度的关系。人生的成功有赖于认识与尊重权威。缺乏这个技巧,任何才能都会失去意义。
最大的是爱
上面所谈到的一切,甚至还有更多东西,都是孩子合理的需求。我们相信孩子对爱的需要,是其他所有需要的基础。被爱与爱人是人生的沃土,能使人生正面的努力开花结果。
(本文摘自普曼博士和甘伯博士着的《儿童爱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