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 和
婚姻真的是一门很深,也很值得学习的功课!
过去我一直属于“度假型”媳妇,因公婆远居高雄,而我又与外子在台北工作,所以我们大多都是利用三节假期(春节、端午、中秋),才会回高雄探望他们,由于回去的时间有限,互动也不算太多,大多是“相敬如宾”。直到三年多前中秋假期,公公因车祸导致右腿膝盖骨折,行动不便,出院后,公婆虽然在大姑家暂居一段时间,但毕竟非常久之计,加上外子又是独子,所有后续照料的责任便由我们一肩扛下,于是决定将公婆接来台北,而故事也就是从公婆与我们同住开始的。
与公婆同住冲突不断
我的个性热情、开朗、直爽,也有点急躁,公婆的个性则是委婉、压抑、不直接与当事人沟通,彼此的个性南辕北辙。此外,我们的生活习惯也不相同——我爱干净,公婆对环境清洁不太注重,差异颇大,双方住在一起,可以想见势必会冲突不断。
我曾无奈的跟外子说:“既然处不来,那又何必强求非要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呢?”或许有些人会这样建议:为他们在家附近租房子,可以就近照顾啊!但当初为了全心照顾公婆,我辞掉工作后,就不太敢去找工作,心想既然把老人家远从高雄接来台北,若不陪着他们适应环境,却自顾自的跑去工作,这样作又有点不负责任,因此,家庭经济的担子全落到外子的身上。“台北居,大不易”,遑论我们还有多余的金钱去另外帮公婆租房子,而外子的姊妹们也因各自成家,觉得照顾父母本来就是儿子的责任,作儿子的应该多担待些,这样的家庭价值观也让我感到很混淆。
因为在我的原生家庭中,当我们兄妹得知父亲肝癌末期只剩一个半月的寿命时,姊姊希望哥哥能辞掉工作,专心照顾父亲,哥哥很顺服的照办。但在这一个半月中,我们姊妹并不是把父亲丢给哥哥就不管,而是轮流请假回家,不止是陪父亲走完生命历程的最后一段,更是陪伴哥哥一起面对这些压力,虽然父亲已安息主怀,如今失去父母亲的我们,手足间浓厚的感情有增无减,交相对照,我还真的不能适应外子家的家庭关系。
用爱拆毁双方的隔阂
其实我并不太怕冲突,当发生冲突时,会希望当事人直接与我沟通,在沟通过程中,找到彼此都可以接受的平衡点,也从中学习去认识、了解对方的想法;然后公婆却是怕冲突的人,为了维持表面上的和谐,当对我有不满意的时候,他们不会直接对我说,而是去对大姑、小姑诉说他们的委屈。再来,外子家手足之间的互信基础,本来就很薄弱,很快地,外子和我就成为“全家公敌”,特别是我,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很无奈也很无助,且感到沮丧,幸亏外子总是很有耐心、爱心的倾听陪伴,加上我们有“爱”的基础,要不然婚姻真的很难走下去。
在经过这一连串的事情后,我曾多次反躬自省,是否有时因喜怒形于色,或是在与人对话的过程中,口气略显急躁,因而造成公婆对我的误解,我想这也是让我重新学习的机会。原生家庭的家人因深刻了解我,对我个性尖锐的部分能包容体谅,但姻亲关系要靠长时间的相处,慢慢摸索,才能找到合适双方的相处模式,别人对我的怨怼,我虚心接受,而我必须做一个最正确的选择——就是去爱他们,我想唯有“爱”才能拆毁彼此之间隔断的墙吧! 结婚,并不是要去得到爱,而是要学习如何去爱人!
(本文所用图片来源于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