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迪韦德 作 ■ 杨淑智 译

了解单身的意义:
单身男女常觉得自己是不适切的人,在鲜少被了解的地方饱受孤立之苦。
我们灵魂里也有极大的饥饿感,渴望人生有意义和目的。为什么我们会有此际遇?我们如何应用自己拥有的一点?人生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有人珍视的地方
不久以前,在去主日学课程的路途中,有一位祖母级的会友向我走过来。我们彼此拥抱打招呼,她询问有关我所参与的一项事工计划。我们简短聊了一下,当她转身离去时,说了一句鼓励我的话:“我正在为你找对象祷告。”。当有人这么说时,我一点也不放在心上。我已学会将这些话当成好意的祝福,毕竟他们都是婚姻一直过得非常幸福的人,因此渴望他们所关心的人也能获得同样的幸福。
她的下一句话意图对我做最大的恭维,但是如果她知道这句话其实带着相反的弦外之音,可能会感到羞愧。她说:“你实在太好了,不结婚太可惜了!”, 她一面说,一面捏一下我的手臂,然后离去。单身者敏感的耳朵立即听出这句话的弦外之音,纵然我知道她绝对没有恶意,而且这句话也说得很伶俐。我眨一眨眼,做几下深呼吸,保持笑容提醒自己,她并不真的认为,要是没有对象,我的一生就浪费了。

该避免的事:
1、不允诺神没有应许的事
神并没有应许每个人都会结婚,且“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神也没有应许,只要我们跟随祂,祂就会赐给我们所求所想的任何东西。事实上,按圣经所说,跟随主的下场正好相反——如果我们跟随祂,往往是蒙召要受苦。新天新地的这一边并不是铺着金子。
2、不要假设单身生活是凄惨的
当然,没有配偶的人是孤单的。压抑性欲可能是非常麻烦、费力的事,但单身却不会比结婚更可能凄惨。我不必为了要得到快乐才结婚,(坦白说,如果我为了这个目的而结婚,铁定不会如愿以偿),单身拥有许多机会,是已婚朋友永远也得不到的。人有可能一辈子没结婚,却依旧过着充实、喜乐的生活。
3、不要穿你的鞋——要穿他们的
穿另一个人的鞋子走路,也就是同理对方(至少在心理上),可以使人有更大的洞见。当好管闲事的会友在发问之前,先好好思想后,他可能会决定还是闭口为妙。例如:若是“你遇见合适的对象了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话,则这个对话显然就是会踢到令人不自在的铁板。其他可能得不到好答案的问题——例如:“这样,你为什么不结婚呢?”——都不应该问。
我认识许多真的很好的男女都是因为朋友做媒,才认识对象,并且步入婚姻。当单身信徒允许朋友做媒时,做媒便是可以令人接受的事——或者除了媒人之外,并没有人知道当事人渴望结婚的秘密时,做媒也是不成问题的。否则扮演丘比特可能使单身信徒对自身的价值感产生危险的效应。
做媒同时可能使单身信徒产生不满,彷佛有人去大卖场自做主张替我买东西似的。逛街购物自然会引导我回顾自己许多财务的潜在的问题。当我出门逛街时,我的衣橱看起来还不错,衣服多到都溢出衣柜了,但是在我逛完大卖场的某个区域之前,就知道那些衣服都落伍了。将焦点放在尚未拥有什么东西,会使我看起来好像很不称头。做媒就像这样——将焦点放在单身者未拥有配偶上,却不是鼓励他(她)们为目前所拥有的而欣喜。会友若为单身信徒的本相和目前未婚的状况,给予鼓励,而不是有意无意地导致他们不满的话,那就是对单身信徒较好的照顾了。

该做的事:敏锐于单身者的基本需求
单身生活包含所有成年人生活应有的责任,及必须面对独力扛起这些责任的挑战。
● 保养、维修汽车
● 保养及修缮住家
● 缴税和财务方面的问题
● 邀约一起度假
● 照料休假期间的单身宣教士

该做的事:为单身信徒欢庆
庆祝单身的主意看起来像是笨拙的建议,因为大部份的单身者都渴望结婚——巴不得终有一天能受到众人“如滂沱大雨般倾泄的祝福”。如果我们开始想到为生命欢庆,而不是为婚姻而庆祝的话,庆祝单身这个主意就不笨拙。

该做的事:让单身自行选择,而不执意他们按你的计划而行。
为什么我们不告诉儿童,婚姻只是一种选择,单身也是另一种选择呢?为什么我们不帮助孩子了解,单身并不是必须应付的滑稽之事,而可能是别有目的的一种决定。我承认这可能是最难令人“接受”之处,因为这违背了大部份人成长过程中所相信的每件事情。单是这项事实就足以证明,我们认为婚姻优于单身的观念是多么根深蒂固。
显然许多人长大后对婚姻和家庭的期待,乃是基于他们对婚姻和家庭的认识。每个孩子都熟悉家庭的观念,因为他们是家庭中的一份子。他们会存在这个世界上,是因为有两个人至少拥有像婚姻般的关系。通常孩子们都不熟悉单身的观念,尤其是不熟悉从未结过婚的单身状态。

我知道父母要教导子女了解单身的真谛,需要冒一些风险——有许多父母并不愿意冒这个险。如果儿女选择独身,他们将丧失含饴弄孙的机会。
因此,父母如何在子女还小时,就灌输他们有关单身的正确观念呢?最深远的影响乃是来自与衷心享受单身、人生目的清楚的未婚信徒互动。我花许多时间去已婚会友的家走动,我所获得的最大恭维之一就是,有位会友希望他青春期的女儿能多与我互动。他相信,只要藉由与我相处,他的女儿就能领略单身的况味。如果儿童只认识在等候婚姻的过程中,经历一个又一个悲哀遭遇的未婚者,又怎能责怪他们会认为单身很可怕呢!

(摘自爱家丛书《当教会遇上单身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