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h Outten

常有一种误解是那些选择领养的人不想要他们自己的孩子。对于大多数亲生母亲来说,事实并非如此。

常有一种误解是那些选择领养的人不“想要”他们自己的孩子。正如领养被误解为是堕胎的“最容易的”替代方法一样。对于大部分生母来说——包括我所认识的一些——事实并非如此。首先,她们要做出生下来还是堕胎的决定,然后要做养育的决定——自己养育或是送养。

16岁的我怀孕了
我会永远记得我和我最好的朋午夜时站在浴室,盯着那两道粉色杠的场景。那两道杠是立刻出现的。毫无疑问——我才16岁就早早怀孕了,那时我才刚上高二。
当时的我百感交集,既惊慌失措,但又不切实际地感到兴奋,我承认我想要成为妈妈。
我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呢?我成长于基督信仰中,是一个“乖”女孩,在学校里也获得了许多荣誉。然而答案是,促使我走到这一步的是来自童年时期的渗漏效应, 但也是后来说明我真正认识基督的踏脚石。
这一切始于我幼年时期所遭受的性虐待。对我来说,这种经历导致了我破坏性的性观念。另外,我是由单亲妈妈带大的,只有在周末和假期时才能见到爸爸。我的父亲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但由于距离遥远,他不能每天都在我身边。
所有这些都融入到青春期中,当我试图收回当年的那个小女孩被剥夺的权利时,我竟然不知不觉地会用性来获取同龄男生的喜爱。但是这对于年少无知的我来说根本没用。

领养还是堕胎
有人建议我去堕胎,但我清楚我受不了。我想要我的宝贝女儿,即使她会缺乏来自生父的爱与陪伴,我也愿意并渴望成为她的母亲。我愿意牺牲一切来成为她生命中的重要角色。
我从家人那里得到了难以置信的支持,这让我有勇气做出对我们都好的决定。我的父母鼓励我做出明智的决定,并为了确保我更完全的选择而让我仔细研究一下育儿和领养。同时,我也立即接受了心理咨询。一位咨询师帮助我去处理各样强烈的悲伤、羞耻和愤怒的感受,以及随之要面对的“接下来做什么”。
由于我获得了许多支持,早在做出收养决定之前便开始了康复之旅。对此,我真的无比感恩!
几个月来,我尽心做好妈妈。我和她说话;与她建立爱的连结。我给她取了名字,还给她买了一套在回家时穿的小小的夏日粉色衣服——但她会穿着那件衣服前往另一个家。因为我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养育她,所以心里很不安。我觉得痛苦,挣扎着到底该怎么办。
我感受到被引导要去网上与那些养母和生母们聊聊,听听她们的经历并提些问题。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公开领养的好处,也是我第一次想到或许可以为我的宝贝女儿找到一个稳定的家庭,同时也能与我——她的生母建立关系。

接受上帝的预备并不容易
在怀孕七个月的时候,我仿佛走到了尽头。我的计划、我的愿望、我做事的方式——它 们都行不通。我感到十分不安,所以,我极其渴望平安。
而当我愿意放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快点儿成长为女儿的妈妈时,上帝却呼召我降服于另外一条路——用女儿和我更美好的未来来替换我的渴望。
起初,我不喜欢上帝的计划。我知道这将是一个痛苦的选择。我无法想象“送走我的宝宝”允许其他母亲养育我的孩子——这个我全心全意深爱的小女孩。我哭了好几个 小时,直到上帝更新我属灵的眼睛,向我显明如果我不这样做的话,我们将会忍受如何的挣扎生活。
女儿以后将会和我所经历过的成长一样。虽说并不是不好的,但就像任何一个好母亲一样,我想为女儿提供更多。内心深处,我知道上帝正在呼召我们过不一样的生活,一种会打破枷锁的生活!
我感受到上帝轻声细语地说:相信我。我深知道你。

我的送养决定
所以我照做了。我顺服了,不只是祂的领养计划,而且也相信祂的慈爱。终于,平安洁净了我的心灵。我好像重新得力,感到轻松了很多。
在孕期的余下几个月里,上帝时刻指引着我们的道路。很快,从我看到的第一份数据中,就找到了可以抚养我的宝贝女儿的家庭。他们和我一样渴望公开领养!
“你是她生命拼图中的重要一块,”他们告诉我。16 年来,他们一直坚持这一点。
我女儿现在16岁,和我当时怀上她的年龄一样,看到她长这么大了真是令人难以置信!令我高兴的是,她与那时的我完全不同。我把这归功于上帝和祂带领我们所走的领养的道路。她的心思在哪里,她的渴望就在哪里,她在那里找到她的平静安稳,以及因被领养而明白在基督里她是谁。

关于领养的事实
承受这一切简单吗?不,领养不是“简单的出路”。我过去和现在仍然很痛苦,不仅对 我,对她也是。我们彼此思念,并为可能发生的事情感到悲伤——但我们都坚信上帝的 慈爱和祂为我们所预备的这条路。我们非常感恩,因为我们仍然可以尽可能地珍惜我们在一起的时光。我也非常感谢她的父母,他们愿意给予我们母女一些时光。
我们的故事还有很多,但现在,希望你明白:
上帝所赐意外的平安使我能做出送养的决定。当我把宝贝女儿交在另一个女人的怀里时,上帝扶持着我,就像祂今天仍然紧紧地抱着我一样。

(「My Adoption Story is My Testimony」by LEAH OUTTEN, AUGUST 5, 2020. © 2020 Focus on the Family. All rights reserved.Used with 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