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吴庆宜 作 ■ 傅蕾改写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是生命的子女,并渴求生命
你可以给他们肉体的寓所
却给不了灵魂的家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未来
你无法造访,甚至无法梦想

她终于明白,作为一个母亲,心灵上的满足应该来自丈夫、朋友,甚或信仰,而不是未 成年的子女。

九月的成都,终于有了一丝初秋的清爽。但晓云的心情仍如平日阴暗的天气,清爽 不起来。

从未离开过晓云的独女梅梅,秋天去了上海念大学。晓云在欣喜之余,感到深深的失落 ——那个在她视线内悄悄长大的、十分依恋她的乖乖女儿,突然远走高飞了,让她好不 习惯。多年来,女儿是晓云的生活中心,女儿的成长是晓云的生活目的,女儿的爱使她 心灵得以饱足。晓云与女儿一向母女情深,总有说不完的悄悄话。自梅梅离家上大学后 ,晓云常在女儿房间里一坐就是半天,心里空荡荡的。如果说她现在还有什么生活目的 的话,那就是盼着女儿每周日的电话,盼着国庆大假女儿能回来一趟。

母亲的失落
国庆节大假前的周日,女儿照惯例在晚上八点准时来电话,说她太忙,要等到元旦才能 回家。这个电话给怀着火热期盼的晓云犹如浇了一盆冷水,让她失望得不知道说什么才 好。女儿在那边说“再见”良久,她才放下电话。那一瞬间,晓云的世界熄灭了所有光 亮,无边的孤单、失望与无助乌云般地笼罩下来。她真想冲到上海去看女儿,可女儿那 么忙,哪有时间陪她!再说,女儿每次打电话来,多半是她嘘寒问暖,述说她一个人的 郁闷和对女儿的思念,倒很少听女儿谈自己的学校生活和学习情况。当她问女儿的情况 时,梅梅总是用“还好”、“还行吧”这样的简短语句带过去。女儿并没有明确表示过 欢迎她到学校去看望她的愿望。

冷静想来,晓云感到,梅梅既聪明又能干,会独自面对和适应新生活,倒是她自己,女 儿一走,不知如何是好。晓云觉得自己可怜极了。

国庆节前一天,晓云还是勉强打起精神到附近一家超市去购买节日用品——为了丈夫, 她应该把家布置得有节庆的气氛。就在排队付钱时,她远远地看到她日夜思念的梅梅和 高中同学一起有说有笑地从超市的大玻璃橱窗前款款经过。起先,晓云以为自己看花了 眼,可真真切切的,那就是她的宝贝女儿!晓云简直不敢相信梅梅会回成都,而居然没 有回自己的家!

委屈、惊讶、失意。晓云没有马上叫住梅梅,而是眼睁睁地看着梅梅和她的同学亲热地 手把手,消失在人群中……

当晚,晓云鼓起勇气拨通梅梅同学家的电话。可奇怪的是,梅梅不愿接妈妈的电话,只 请同学转达说,星期天将会与母亲在电话中长谈。这一切,把晓云弄得云里雾里,不知 究里。

到了星期六,晓云意外地收到了梅梅的一封来信。
妈妈,请你原谅我
晓云展开女儿的信,一字一句地读了起来:
亲爱的妈妈:
我知道我深深地伤害了您,这是我最不愿做的,我对不起您!但是,妈妈,你知道吗? 我不想回家。

记得我刚到上海时,曾整天想你、想家,常常捂被偷偷哭泣。毕竟,我们母女从未分开 过啊!但当我拿起电话时,却不知如何向您表达自己的痛苦和无助的感觉。在家里的18 年,我一向喜欢听您讲您的感受,您高兴时我也高兴;您下班回家烦闷时,我唱歌跳舞 逗您开心。您总是摁着我的小鼻子说我是您的“开心果”。作女儿的,能为妈妈分享乐 和忧,是多么的自豪和满足啊。可是离家上大学后,这种幸福生活也离我远去,一种深 深的失落感缠绕着我,我感到孤单极了。在学校的平常日子里,我最害怕一个人独处, 因为我已习惯与别人分享乐和忧了,在家是与您,在校是与同学。可身边的同学哪能与 自己亲爱的妈妈相比?所以当我回到自己的世界时,我无法应对学业和人际关系的压力 ,时常感到空虚寂寞。我一直在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我的记忆中,永远都是关于我们母女相处的往事,它们温馨、甜蜜,温暖着我孤寂的 心;但同时,我发现我从未有过自己的空间,我从未确认过自我价值。因为长期以来我 的价值就建立在您的爱,您的情绪上。在家18年,我的生活就是照着您的指示去做,但 是我清楚那些不是我所要的生活,但我又不知道我要什么——我看不清楚自己。在您面 前,我失去了独处的能力,我不能像我的大多数同学那样既能享受在人群中的快乐,也 能享受独处的乐趣。

我想对您说,妈妈,我已经18岁了,正是法定成年人的年龄,我必须找回我自己。

现在我开始记日记,每天将自己的心思意念记下来。我以这种方式学会与自己相处,更 清楚地认识自己。我这样做已经有一个月了。

在我的日记里,我记下了对您的思念,离家的失落感、无助感,独处时的焦躁以及摆脱 老往人群中扎堆的习惯时的内心的挣扎。

写到这里,妈妈,您明白了吧,我目前正处于一种特殊时期,我的心绪还没完全理清, 情绪还没完全稳定。所以,我怕回家与您亲近谈天,等我返校时,会再陷入失落感和无 助感中去。妈妈,请您原谅我所做的一切,我完全明白这一举动是如何刺伤您的心。但 是妈妈我必须长大,我必须找回我自己,否则,我不能在这社会中站起来,活下去。请 您给我一段时间和一些空间。

妈妈,在我人生最痛苦阴暗的日子里,有一种超越人间的爱在光照我,那就是上帝,那 是同我一起回成都的同学告诉我的。当然,我不清楚为什么上帝会爱我这样无助软弱的 人,我只真切地感受到这位至高者在引领我去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妈妈,我多么想有 一天您也来认识他。

妈妈,不管怎么说,我爱您,我的心永远向您敞开。相信您一定会谅解我的。
女儿 梅梅上

寻找专业辅导
女儿的来信,缓解了晓云内心的伤痛。晓云一边读着女儿的信,一边喃喃地说:“对不 起,女儿,我误解你了!不过,我也想弄清楚,对自我的寻找与和母亲亲近有什么关系 ?”

在无法自解的挣扎中,晓云决定寻找心理辅导的协助。

在专业辅导师面前,晓云仔细回顾了梅梅的童年和她与梅梅之间的母女关系:
梅梅自小是个乖巧的孩子,非常懂得看人的眼色,知道人的心意,特别会讨人的喜欢。 晓云因为自己与母亲的关系疏远,一直向往亲密的母女关系。所以,自从梅梅出生后, 晓云就把生活的一切目标锁定在自己和女儿建立亲密的母女关系上。当梅梅还在咿呀学 语时,晓云就开始与她分享很多她自己的感受了,而梅梅的小脸上也有生动的回应。随 着梅梅渐渐长大,懂的事越多,晓云与她分享的事情就越丰富,范围就越大。到梅梅十 多岁时,她们几乎无话不谈,亲密无间。在这个过程中,晓云的丈夫一直忙于事业的发 展,常常不在家,女儿成了晓云世界的中心。为此,晓云很满足,因为她所设定的生活 目标实现了。

晓云是个称职的母亲,她对梅梅照顾得无微不至,从不打骂孩子。但她像其他的中国母 亲一样,不会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 ,她很怕孩子对她不喜欢,或生气,也不会接受孩 子对别人,尤其对家人的怒气和怨气 。所以,敏感的梅梅从小就压抑住自己的负面情 绪,只将开心的事情告诉妈妈,不知不觉地,她的生活也以母亲为中心了。

描述到这里,晓云长叹了一声:真没想到,自己对女儿的爱以及引以自豪的母女间的亲 密关系,会阻止女儿的成长,会剥夺女儿的自由和快乐。梅梅只能称为晓云的密友,不 能称为她的女儿。她们之间没有像正常的母女关系那样有个渐渐分离的关键时期 ,这 也难怪梅梅一离开母亲就会如此失落。

看到晓云找出症结,辅导师进一步指出,晓云在精心建造亲密的母女关系时走入了一个 误区:当她满足女儿依赖母亲的需求时,同时也在女儿身上去满足自己感情的需要。这 种彼此依赖的锁链,把她们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最后,辅导师给晓云指出一条突围之路:对于一个个体的生命而言,其心灵上的满足, 应该来自丈夫、成年的朋友,甚或信仰,而不是来自未成年的女儿。

几次恳谈,让晓云豁然开朗。她提笔给女儿回了一封信:

女儿,妈妈错了
梅梅,我最亲爱的女儿:
当我写下最牵动我心的一行字时,你能想到吗?你现在的妈妈已经不再像以前了——简 单、固执、狭隘。当你回到成都却回避我时,我曾经因为你的“绝情”伤心过,并不知 所措,于是我就去求助一位心理辅导师。之后我才理解你为何这样做,从而对自己,对我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整个家庭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在这封信中,我最想对你说,梅梅,妈妈错了!是的,妈妈从来没有停止过爱你,但是 ,妈妈却太早把你当大人,太早去依赖你来满足我的心灵需要。我所精心营造的亲密关 系占据了你全部的生活空间,剥夺了你慢慢独立、自我成长的过程。这种母爱何等自私 !梅梅,你真是个聪明的女孩,你比我先意识到这些。你正在努力寻找与建立自我,这 正是你走向成熟的标志。这个过程也许很长,也许会有挫折,有反复,但妈妈坚信你会 成功的。给我很大帮助的辅导师近期会跟你联系,她会尽最大努力帮助你。

梅梅,妈妈和你一样面临着同样的功课。妈妈也要成长,也会努力去做。一想到你曾经 经历了那么多痛苦,妈妈很内疚。妈妈应该请求你的谅解——妈妈的无知影响了你的成 长。庆幸的是你先觉醒了,虽然是以一种“绝情”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不仅没有抹去我 们之间的母女情谊,反而为我们成为真正的朋友提供了契机。

谢谢你的来信,谢谢你是我的女儿,愿我以无私的爱永远爱你。
永远爱你的妈妈

让孩子安心离巢 晓云的故事在现实中很有代表性,大部分母亲都有类似的心路历程。如何顺利度过子女 长大离家的空巢期?这是一个很多家庭都会面对的问题。晓云在面对“空巢期”时,经 过失落、痛苦、挣扎、寻求,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最后明智地放飞孩子,让孩子自 己去找回自己。而晓云与梅梅的两封信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上个世纪中期,有一个叫卡利尔·吉布兰的教育家写过这样一首诗: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是生命的子女,并渴求生命
你可以给他们肉体的寓所
却给不了灵魂的家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未来
你无法造访,甚至无法梦想
愿天下的母亲们,能顺利度过“空巢期”,在孩子离巢时,留下的不是孤独的身影和寂 寞的心,而是日益更新、丰富多彩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