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柔妮
在师范院校毕业的第二年,作为一名小学二年级自然课的老师,透过两周特别的自然课,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触及、体验到“生与死”这一重大的生命课题。
根据教学大纲,自然课有两周内容是“认识蝴蝶”,其重点是了解蝴蝶一生的不同阶段和身体每一部分的功能。为此,备课时我很动了一番脑筋,创意地设计了让每个学生养一只属于自己的蝴蝶,并学会照顾它们的内容。
认养小生灵
第一节课,我带领孩子们到学校果园、菜地里收集了许多蝶卵,请每个孩子用自家的小纸盒装上一个,算是认养了它们,给它们安了个临时的家。孩子们兴高采烈,叽叽喳喳地给自己的毛毛虫取名字,“花花”、“黑黑”、“灰灰”、“毛毛”什么的,很有意思。
接下来,孩子们观察到,仅仅四天,毛毛虫就从蝶卵孵化出来了;两个星期后,毛毛虫又变成蛹;在最后成蝶阶段,大概也只有两个星期左右。蝴蝶的一生,卵—幼虫—蛹—蝶,不过一个月的时间。为此,孩子们惊讶极了,怜惜这些小生灵一生太短暂,决定尽其所能地帮助他们的蝴蝶朋友享受生命。孩子们为蝴蝶们带来新鲜的水果和可口的食物;深情地跟蝴蝶说话,鼓励那些还在蛹里的小生命;学会欣赏蝴蝶身体的每一部分的构造。
当然,孩子们最最期待的,还是最后一课时“认识蝴蝶”的内容——放飞蝴蝶回归自然。这也是他们在蝴蝶的一生中参与演出的最后一个角色。
小英的那只蝶
在放飞蝴蝶之前,我对每个学生盒子里的小生命一一细查。我发现,有些毛毛虫还来不及变成蛹就死掉了;有些蛹没变成蝴蝶,生命便消失在空壳里。而小英的蝴蝶翅膀有缺陷,它总是在盒里蹒跚觅食,有可能无法正常飞翔。我问小英那是不是很遗憾的事,小英一边欣赏自己的蝴蝶,一边回答我说:“不,老师,一点也不!因为我从来没有忽略过它。它和其他蝴蝶一样,得到过细心的照料。它尝过苹果的味道,还从海绵中吸食过蜜水。”
小英的话让我很感动——去爱所有的生命,包括那些看起来不可爱的,正如上帝无条件地爱我们。
当我和学生们有机会学习蝴蝶一生的四个阶段时,我问他们蛹成蝶的阶段有多长?学生们齐声回答:“两个星期!”这时候我提醒大家:“现在我们已经和这些蝴蝶相处了七天了。如果你的生命只有两个星期,你希望一直待在盒子里,还是能够自由飞翔?”结果孩子们一致说,他们宁愿到处飞来飞去。
放飞蝴蝶
最兴奋的时刻到了。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在门口站成一排,准备释放蝴蝶回归自然。
学校后面的一片树林,正是蝴蝶回归的好地方。当第一个盒子被打开时,所有的小朋友一拥而上,齐声呼唤“飞吧!飞吧!”。这时候要维持秩序可真难,我知道,孩子们每天都在盼望这一时刻的来临。
很明显的,蝴蝶们也非常期待这一天。一只常在盒壁上跳上跳下的蝴蝶,是第一只展翅高飞的。有些眷恋盒内食物和避风港的蝴蝶,需要一些鼓励才敢离开;也有些蝴蝶停在孩子们的指头上,似乎在表达它们的谢意。
其实,我从来没有真正要求过孩子们这般深切地照顾蝴蝶,但他们似乎都有与生俱来的温柔疼惜之情。孩子们忍不住追逐飞舞的蝴蝶,继续观察它们飞舞的情形,直到它们消失在视线之外。每个孩子脸上的微笑和赞叹都流露出无限的满足。
最后放飞蝴蝶的是小英,她想陪陪她那只翅膀有缺陷的蝴蝶。该放飞她的蝴蝶时,小英将她的宝贝蝴蝶放在小路旁的树叶上,这样,她就可以和其他同学释放蝴蝶的树林有一段距离,免得她的蝴蝶被打搅。小英为她那只蝴蝶所做的一切,让我不敢轻看一个小女孩的心。说实话,我真想知道一个七岁的小小心灵是如何处理这种失落感的。
自然界的事实
没想到过了一天,寒流来临,气温骤降。我真担心这寒冷的天气会缩短蝴蝶那本来就短暂的一生。
又过了几天,住在学校后面树林附近的小英告诉大家,她看见一些蝴蝶在她家的前院飞舞觅食,真美!我很高兴知道有些蝴蝶挺过了寒流,更高兴看见小英那满脸的陶醉。因为这些经过寒流的蝴蝶,竟然选择她的家做最后的停驻。
从上“认识蝴蝶”课的那一刻起,我,一个成年人,重新受到了一次活生生的生命教育,亲眼见到生命的短暂、急促,也亲眼见到凡事都有定期。从蠕动的毛毛虫开始,班上的孩子们学会了自然界的事实,也了解了生命中的悲与喜——特别是小女孩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