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燕
无可否认,如何管教孩子是教育中的大难题,它对我的生活历程来说可谓是一道槛。近来,读了詹姆士·杜布森博士《让孩子自信过一生》这本书,其中杜博士这段关于管教的话深深打动了我:
“如果应用得当,充满爱的管教是有效的。它使父母与子女之间彼此尊重,并因而彼此爱护。它使孩子知道如何尊敬他人,并成长为有责任心、有建设性的公民。然而,要达成这一切果效也是要付出代价的。这需要我们有勇气、有信心、积极努力、始终如一的管教。一言以蔽之:我们必须在完全的爱的氛围下敢于管教。”
说得真好!要爱,也要管教,但我们却常常不能两者兼顾。
记得小学二年级时,一次,我指使妹妹偷偷拿家里的粮票换糖饼吃。母亲得知后,在父亲的鼓动下,拿起棍子着实把我打了一顿,并罚跪半个多小时。当时,生性倔强的我,一心要做刘胡兰式的女英雄,独自躲在被窝里痛哭半天,坚决不向父母认错,甚至没有当着他们的面流一滴眼泪。我还暗暗下决心:将来等我有了孩子,不管怎样,我都决不惩罚他!
而当我做了母亲有了儿子后,却未实现当年的“决心”,我多次惩罚儿子,甚至打过他。他四岁时,有回大发牛脾气,用“尿”当子弹,向我一通扫射,我气坏了,狠狠骂了他;有次因他和妹妹绊嘴,嚷着叫妹妹滚出家门,并故意打了她,为此我严厉地骂他。还有一次,我从他喜欢的小蝌蚪中捉了两三只给另一个小孩,他竟发疯似地又哭又闹,并一边把我的伞扔到湖中,一边骂了许多难听的话,我于是打了他一顿。后来,我还气急败坏地打过他好几次,有次甚至不小心把他的腿打青了一小块。
但往往在事后,我又后悔,儿子在这样的管教方式中能感受到我对他的爱吗?
一天,在儿子就读的小学,一位北京来的教育专家在畅谈了教子育儿的观点后,请从来没有打过孩子的家长举手示意。在场的两三百名家长,只有两三双迟疑的手慢慢举了起来。没想到那位专家走到主席台前,深深鞠了个躬,动情地说:“谢谢,谢谢您,我在这儿,替您的孩子谢谢您啦!”那场面弄得我感动万分,差点落泪,当时,我觉得这专家说得对,孩子不能打,不能罚,因为大人的体罚会教坏孩子去打别人,会使孩子变得具有暴力倾向。
但是,孩子犯了错就不需要管教吗?到底该不该“惩罚”孩子呢?“YES”或“NO”?这个问题,从此像一个带刺的东西搁在我心里,觉得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左右为难。
在认真阅读杜布森博士的《让孩子自信过一生》后,我对如何管教孩子有了更深入更清晰的认识。
杜博士在书中非常具体地谈到了什么是不伤害自尊心的管教,他说处罚(尤其是体罚)会不会破坏孩子的人格,主要是看父母的态度和动机而定,重点不在于“要不要打”,而是“怎么打”、“为什么打”,以及这跟孩子的自我观念有什么关系。
杜博士认为,如果使用得当,体罚是一项很有用的工具,父母可以偶尔打打孩子的屁股,但是,这绝对不表示你可以把自己的沮丧和不安发泄在孩子身上,你不能因为心情不好,就在孩子做错事、发生小意外或行为幼稚、不负责时拧他耳朵;你也没有权利在别人面前处罚他,或者用不尊重的方式羞辱他。而另一方面,如果家长为了爱,就完全不管教孩子,其实也是在破坏孩子的自尊。杜博士说:“当孩子知道自己犯错时,他会期待父母做出适当的反应,毕竟父母象征每个孩童所想要的公平、法令和秩序:父母若拒绝接受孩子的挑战,孩子就不会尊重父母,也觉得没有必要听从父母的话,更重要的是,孩子心里会纳闷,如果父母很爱他,为什么会容许他做这种坏事。” 杜博士更提供了一些管教的要素来避免体罚伤害到孩子的心理。第一,事先设定界限。第二,把体罚留待孩子挑战你们的权威时才使用。第三,不要因为孩子一时犯错或不小心酿成意外而体罚他。第四,处罚孩子后,记得张开双臂拥他入怀! 第五,孩子到了八九岁以后,体罚就不再适用了。
我认为杜博士说得非常好。因为爱孩子,我们才管教孩子,关键在于,我们必须真正懂得爱,认识爱,处在爱之中,行出爱的能力,在完全的爱的氛围中敢于管教,若不是这样,将走上错误的管教之路。通过对杜博士《让孩子自信过一生》的学习,我对怎样在爱中管教儿子有了与以前不同的内在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