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ndy Keffer 作 ■ 晓爱 译
我们生活在一个电子科技饱和的文化中。它所产生的信息、促销、机遇和杂音似乎填满了我们已经忙碌不堪的生活缝隙,以至每个醒着的时刻都被占据。在这样的喧哗中,往往失去了培养品格的教导时刻。但是,那些刻意寻找这些机会的父母们,可以成功地培养孩子的道德品格——并且在这个电子产品超载的世界中创造出小规模的理智来。
打败东西怪兽
你可能还记得没有数码相机、iPod、智能手机、视频游戏机,高清电视机和笔记本计算机的生活,但是你的孩子并不能。因此,他们很容易去接受这样的心态,就是他们需要市面上最新的科技产品。我们都知道,这是贵的。但是他们却急于手持这些最新最好的设备,而付出常常是孩子们最后考虑到的事情—除非你帮他们记得。尽早开始是重要的——孩子一旦拥有了他们的零用钱和收入,就制定标准来强调慷慨大方的重要性。比如,一个家庭要求他们的青少年积攒两倍于购买任何所需物品的金额。额外的钱是为了储蓄,而那些有志于培养慷慨大方孩子的家庭可以很容易把其分成储蓄和捐献。
另外一个方法是基督教财政顾问推荐的信封系统,这里的建议就是保留一定比例的收入作为捐献使用,而且限制花在购物上的比例。
这些策略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减缓新型产品的积累。同时,专门留出现金来帮助孩子们优先考虑慷慨给予。在攒钱之后,一定保证给孩子们一些自主权,让他们决定如何去用这部份钱。鼓励他们奉献给教会,但是让他们有一些自由来满足他们自己的强烈需要。他们可能会通过赞助机构来支持一个孩子,或是匿名为一个没有负担能力的同学购买学习用品。当给予是发自个人的时候,孩子们更容易看到他们正带来的影响。自然,他们就更可能让慷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娱乐我!……或可能不是
2006年雅虎的一个在线民意调查报告显示,每个美国家庭平均拥有12台电子设备,其中包括3台电视,2台计算机和其他7种小型设备,比如MP3播放器,视频游戏机和移动电话。民意调查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这些设备的重复使用,在一天24小时里,加起来大约达43小时。听起来像你家吗?
除非我们刻意拔掉电源,否则我们一整天都可以娱乐。这样并不能为了一些重要的属灵追求留下太多的空间,比如祷告(帖撒罗尼迦前书5:17)、默想上帝的话语(乔舒亚记1:8,诗篇1:2),和自我省察(杰里迈亚哀歌3:40,哥林多前书11:28和哥林多后书13:5)。科技并不是不好,但是它的持续存在可能会使我们远离那些重要的坚固我们属灵生命的操练。
无论我们正常的科技状态是怎样的,让我们能拥有一些称之为相反的“满足感”。这就是安静的能(诗篇37:7,46:10,撒加利亚书2:13),和我们的思想独处,得以安息的能力(箴言14:30,以赛亚书26:3,约翰福音4:27,提摩太后书1:7)。在今天的文化中要走到那里是需要一些努力的,但也是做得到的。我们可以从基于圣经的禁食教导开始——但不是禁食物,我们也能从科技中解脱。找一周,关掉电视,脱离网络待一天。偶尔一次,上车就关掉收音机。在你的生活和你孩子的生活中创造一些空间——从电子产品中得以自由。
另外一种实际的选择是教导孩子享受安静和独处。在以后的年日里,这些可以成为宝贵的属灵操练,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其目的是帮助他们享受在无声的生活中。从宣布每天下午或是晚上无科技(产品)的时间开始。在这样的安静时光中,书籍是绝对允许的,如在户外散步或是花时间于自己的爱好中也是一样的。没有电子设备的时间不可能每天都能实现,但是珍惜这段安静时间往往能在孩子心中建立起一份持久平和、安静的感觉。 爱你身边的人
有趣的是:我们的科技设备允许我们和许多不同的朋友保持连系,但是常常忽略了那些在我们身边的人,却倾向于在线或是电话上聊天。此外,我们时常以我们无法亲近的方式进行远距离的互动,而亲密感也会消失。在网络通信时代,需要意向性来确保真实、高接触的紧密关系得以维持。
优先考虑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了您的家庭创造专注彼此的时间,不要让科技分心。这可能意味着饭桌上没有短信。(甚至更好的:没有任何电子设备。)花时间去看看彼此(有眼神的交流),并了解每个人一天的生活。
第二,和你的孩子们谈论他们是如何在网上和朋友交流的。他们是诚实的,还是试着看起来不像他们?尊重他人意味着对自己的身份直言不讳。
最后,对他人友善也意味着不要仅仅因为你有技能就利用他们。《全面联机:青少年们在网上真正在做什么事情》的作者,Anastasia Goodstein(安娜斯塔西娅.古斯泰因)说:“互联网让任何人都可能变成恶霸。很多人正在这样做:三分之一的孩子说,他们是网络霸凌的受害者;16% 的说他们自己做过一些霸凌。”。显然地,这里没有友善,但是由于这变成了常态,你可能需要给你的孩子一些非同寻常的鼓励。
退 出
毫无疑问,如果孩子们看到你自己亲力亲为,他们很可能会养成这些好的品格。让你的家成为以品格为核心,科技为附件的地方吧——而不是相反的样子。
(@2018 Focus on the Family. All rights reserved.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at www.focusonthefam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