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r. Kevin Leeman 作 ■ 邬锡芬 译

是美梦还是噩梦?
我们童年的经历和成年的梦想会影响我们鼓励(或阻碍)孩子的发展。如果当年你在学校受欢迎是因为你是运动健将,那么,就算他喜欢下棋,你也许还是会硬要孩子往运动方面发展。也许你还记得进不了法学院的锥心之痛,因此就督促孩子挤进那道门。
有许多梦想是健康的:希望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在爱中成长,被别人接纳。但如果我们的梦想完全不符合孩子的性情,或者只顾磨练他们的能力却忽略了他们的健全发展,我们可能就是自己在做白日梦了。孩子需要父母的肯定,如果你只顾你的“旷世计划”,他们是很可能顺从你的,但结局可能真的相当惨烈啊!
有位母亲跟许多父母相比,显得眼光独到,她给了孩子很好的家庭教育。九岁的女儿在圣诞剧中担当主角,练了又练,在台上却还是跑调。女儿鼓起勇气唱完,一下台就哭了。
母亲当场为女儿打气,然后,私下告诉我:“很高兴事情这样发展,这是我求老天求来的。她的个性需要多学习面对挫折。幸好我在场,可以好好跟她谈谈。”
这位母亲很清楚优先次序。她认为女儿个性的养成远比舞台表现重要,舞台上的表现三个礼拜后就没人记得了。她也刻意来到现场,好有机会立即给予女儿帮助。

你的梦想是什么?
孩子十八岁时,你希望他在哪儿?讲白一点,你希望到时候他是谁?你看得出他会以高分进入常春藤名校吗?到了二十二岁呢?职业运动员?法学院顶尖毕业生,坐领高薪?
许多父母嘴里不承认自己把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但从他们的做法上,倒是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为了达到目的,有些父母什么都愿意做,即使是帮孩子做功课也愿意。约有四分之一的父母承认,如果孩子太累,功课太难,自己偶尔会帮孩子做功课。
身为心理辅导员,我有机会接触许多父母,并发现很多父母的动机是好的。孩子也许为了不辜负家人,在中学、大学拼命用功,终于成为事业有成的企业家。等到他们当了父母,当然也不希望孩子落入自己竭力避免的人生,于是逼孩子好好用功,一直把他们逼到几近失去自我。
你要配合上帝赐予孩子的天赋来做你的梦。查克‧司蕴道 (Chuck Swindoll) 跟我说,他认为箴言二十二章六节中“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这句话可以译成“按照孩子的天赋来加以训练”。
你的人生是你的,你的过去也是你的。不要去要求孩子的人生补偿你的过去。让孩子自由飞翔吧!

不要忽略孩子的情绪张力:
泄洪 vs. 漏水
我的建议是:不要忽略孩子的情绪张力。杜布森博士称之为情绪的“泄洪vs.漏水”(Blowout vs. Slow Leak Syndrome)。如果因为你的期待多年来已经累积了不少张力,别让这张力像漏水,到他长大成人时还在漏。希望孩子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现在得正视这股情绪张力,要在未来几个月细心观察,慢慢改变,必要时和孩子讨论。只要小心行事,就不会有问题。至于“泄洪”,我说的可不是“爆炸”哦!
你不必在一夕之间大肆改革。你也许可以从道歉开始,那么,流血是可以避免的!你可以跟女儿说:“对不起,爸妈也会犯错。对不起,我想我一直都对你太严厉。你是我们的宝贝女儿。”
孩子很普通,也是一种幸福!有位知名的圣经教师说过,母亲怀胎九个月,我们会祷告九个月,希望孩子一切正常。但就算他出生后一切正常,我们也无法接受他的正常,因为我们希望他永远都超乎平常。听到“成功”的故事(比方说,在市区长大的男孩终于搬离市区,还帮母亲在郊区买了个新房子),我都会很想泼一下冷水:有好多住郊区的人为了把女儿栽培成体操选手,全家舍命陪君子,后来才发现爱女不可能达到国际水平。或者,母亲在周六一早叫醒全家,只因为要送大儿子到另一个城市去参加游泳比赛,直到某天儿子说他不想游了,想去参加机车竞赛,全家因此很哀怨。

运用正向期待力量的七种方式
好多人把标准定得太高。到底要怎么定才好?我们来看看正向期待的力量。
方式一:善待孩子
“正向期待”充满了温情:犯错没关系。如果孩子闹着要吃糖而你期待她的最佳表现,你就会不慌不忙地说:“傻孩子!妳忘了我们刚才说好的啊?”然后继续买菜。不要大惊小怪,她可能真的忘了你在进超市以前跟她约好的。你面对的挑战是:期待她的最佳表现,然后用行动来表达你对她的期待。
如果孩子没做到,满怀温情的父母会说:“你已经很努力了哦,没关系,还有下次。” 。孩子的行为偶尔会有偏差,如果必要,轻轻打一下,让他回到正途。重要的并不是要他完全一百分地走在路中央,重要的是他的方向正确并且一直在努力培养内在的责任感。
你是否从来不犯错,和人说话时总是语调合宜、举止得当?其实,我们没有一个人做得到。父母对孩子的正向期待会给孩子一些人性化的空间。

方式二:建立界限
如果孩子的人生像条宽广的路,父母对孩子的正向期待就像是路边的护拦。让我们再次使用超市那个例子。当你运用正向期待的力量时,你会清楚地告诉孩子可不可以买糖。如果他们试探你,问你能不能买支棒棒糖在回家做饭的路上吃,这是很正常的。(这并不是叛逆哦!)你只要微笑着说:“问得好,宝贝女儿。你知道我不会帮妳买的,对不对?”。
小咪笑了,甚至是大笑,然后把糖放回去。没错,她的确知道界限。有些时候可以吃糖,有些时候不可以。她知道界限,你跟她讲:“傻女儿,你知道我不会帮妳买的,对不对?”的时候,她会很高兴你当她是知道的。
对孩子采取“负面期待”(negative expectation)的母亲可能会让孩子买棒棒糖,因为不想当众丢脸。她可能不准,然后大骂:“放回去!别再问了!妳到底在想什么?妳怎么搞的?在车上我不是跟妳说过‘不能买糖’吗?妳聋啦?”。
当孩子发现一个小小的请求就会让母亲抓狂,她可能会忽然想到:“嘿,如果没搞错,我已经找到她的破绽了。好吧,且看我能赖皮到什么地步。”。
正向期待也能帮助青少年设立界限吗?问得好。
某个晚上,儿子凯文正要出门,他问我:“爸,我要和一些朋友去必胜客吃饭。”
“没问题。”我答,“去快乐一下吧!别太晚回来。”
“别太晚?”他问,“几点是太晚?”这问题,我从来不会直接回答:“哦,你知道的啊!”
几点回来才不会太晚?显然不是半夜四点。在土桑,我们有宵禁,如果凯文那时候才回来,很快就不能再享有开车的权利了,我希望他自己判断什么时候该回来。
如果我告诉儿子他必须在十一点回到家,这就是划了界限(底线)。他也许想要晚点回来,是什么拦着他呢?是我划的这条界线。而我希望由里到外训练我的孩子,希望他们自己划的线会让他们了解什么是善良,什么是爱心,这会防止他们被伤害或去伤害人。

方式三:和孩子站在同一阵线
让十一岁的女儿梦伦开心的事情之一就是邀朋友来家里过夜。我常提醒自己,她脑子里永远都想问:“我可以找朋友来家里过夜吗?”我尽量满足她真正的需要,换句话说,我和她站在同一阵线。
和孩子同一阵线,并不是说什么事都要帮他们做,而是只要你做得到就努力去帮他们满足他们真实且正当的需要。如果希望孩子有教养,这一点是必要的。切记,一切都要回归到彼此的关系上来。如果你们经常绕着对方打转,找对方的破绽,你和孩子之间就不会有亲密的关系。

方式四:从失败中学习
孩子常说:“我不会”,“好难哦!” ,他们比较怕的是失败留下的烙印,而不是怕能力受到考验。如果你的孩子讲这类的话,只要轻轻把他们拉到身边,跟他们说:“嘿,去吧!好好努力一下。如果不行也没关系啊!至少你学到了一些功课。”。只要你的心态健康(失败是人生很正常、很自然的一部份),对孩子就是一大鼓励。你也可以跟他们讲一个你自己失败的例子,让他们知道在你眼中失败并不是世界末日。

方式五:小心你口里所说的话
女演员葛妮丝‧帕特洛说自己“一直都是爸爸的乖女儿”。父亲布鲁斯‧帕特洛在她十岁那年带她去巴黎,好让她“和永远爱她的人首度游玩巴黎”。她记得父亲这句话,这句话为她编织了一张“很大的安全网”。
她说:“家父拥有令人惊异的犹太式温暖。”。她父亲在她三十岁生日后没几天便过世了。她记得父亲“真的是一直支持我们(她和她兄弟)。如果你小时候,听到父亲说你是最棒的,你也会牢牢记得,而且心想:‘ 好啊,我什么都敢试,因为不管怎样,我都不会失宠。’”
大家都知道这句话:“被人砍会痛,被人讲不会”,其实不然,言语真的有摧毁人的力量,有些话一旦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箴言警告我们:“说话浮躁的,如刀刺人” (箴言十二18)。
然而,言语也具有奇迹般的力量:“智慧人的舌头,却为医人的良药。”(箴言十二18)。用言语来表达正向期待是教养儿女的重要部份。

方式六:亲子对话
我所谓亲子间的对话,指的不是像小鸟、蜜蜂那样叽叽喳喳的对话。我指的是更重要的对话。
有时候,你需要和孩子讲这类的话:“不管你这辈子做什么,我都会永远爱你。也许你对妹妹不好,也许你对我们很恶劣,也许你拒绝我们的信仰,也许你变成骗子、小偷,甚至这些全都犯了,但我还是会一直爱你。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许多孩子之所以叛逆是因为他们觉得父母一心只要孩子朝他们期望的方向发展。信奉上帝的人都知道,祂告诉我们的却是:不论我们做了什么,祂永远爱我们。我们脏兮兮的时候,不必先把自己弄干净,还是可以到祂这里来。

方式七:让他们拥有这个家
孩子若把家当成自己的,就会尊重家,会回家帮忙。朋友或亲戚来访时,有教养的孩子会主动帮忙。他们知道家并不是旅馆,不应该让经理(也就是爸妈)大小事情通通自己来。在有教养的家里,若不主动帮忙,会产生一些后果。比方说,失去到朋友家玩并且过夜的权利,或者被限制晚上不能和朋友出去。
不少家庭采用专制独裁的管教方式,这就会出现所谓的国王和王后─在单亲家庭里,就变成爸爸或妈妈一人独大。在这样的体制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对城堡里的事物不闻不问,因为他们不觉得这城堡是他们的。他们会等着拿东西,只期待仁慈而专政的国王或王后为他们做所有的事。
采取这样的正向期待方式就是在培育有教养的孩子。你不必期待他们是天才,也不必期待他们杰出,只要期待他们有最佳表现,然后,给他们机会去呈现。即使如果他们没做到,也要原谅他们。
父母要给他们权利,期待他们做好分内的事。他们会有做不到的时候,但最后做到的会比做不到的多了许多。

(本文发布于《爱家》杂志2014Winter,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