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美琴

忧郁症已然成为本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不仅患者深受其害,连带家人也陷入慌乱与不安,严重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与社交活动。有鉴于此,爱家希望借着提供有关忧郁症的系列文章,帮助患者及家人对忧郁症有正确客观的认识,早日走出生命的低谷,迎向健康的人生。

对许多人而言,当他们所关爱的人一经诊断确定罹患了忧郁症时,通常第一个反应是不知所措,难以接受,彷佛经历突如其来的晴空霹雳,顿时风云变色,所幸乌云散后,天际出现的仍是灿烂耀眼的阳光,带来温暖,也带来欢乐。这也是我们对待忧郁症患者所必需抱持的信念。我们总期待能够帮助我们所爱的人接受事实,正视问题,耐心接受治疗,而得以挥别忧郁症所带来的种种不堪,重新活出健康、自信的人生。此时,我们能做的,除了对忧郁症已有正确客观的认识与了解外,更重要的是,愿意用更多的爱心、信心、耐心、智慧,付出实质有效的关怀,以及始终如一的陪伴、支持与鼓励。

关怀与协助
当我们所爱的人得了忧郁症时,我们自然愿意极尽所能提供各种帮助,然而困难点也就在此,因为患者通常很难承认自己生病需要协助。他们拒绝接受帮助主要有两点原因:
一、表示他们是生活中的失败者,无法处理自己的问题,尤其对那些一向有“严以律己”的个性的人更是如此。

二、认知上的曲解,因患者习惯用负面思考诠释事情,认为所谓的帮助充其量只是另一种无意义的干扰。往往这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往往使关心的人裹足不前或知难而退,对病情非但没有帮助,反造成遗憾。美国心理学家维亚‧阿玛多(Xavier Amador)提供以下的原则与沟通方法,不论是用在与患者的相处上或治疗阶段中的调整都极有帮助。

1.尽可能学习:多多学习有关忧郁症的相关知识,你和所爱的人才不会因错误的观念受挫受苦,彼此折磨。
2.合理的期待:忧郁症是复杂的情感性疾病,非一朝一夕就可痊愈,不要背负太多的压力,毕竟单凭己力无法解决对方所有的问题。
3.无条件的支持:让所爱的人实实在在感受到你对他的爱永不改变,他并不孤单,因你愿永远陪伴支持他共度难关。即使被拒,仍不改初衷继续提供支持,保持耐心。
4.维持正常生活作息:给自己时间重新振作,保持最佳状况帮助对方。生活目标不要只集中在照顾患者,免得长期下来易生怨恨和挫败,而表现负面情绪,带来反效果。
5.分享心情感受:你有权向对方表达被拒的感受,但态度要温和、平静、坦白,不要用高姿态或委曲的语气,务必彼此体谅、相互扶持。
6.事情非针对你个人:患者不当的行为举止是忧郁症造成的,绝非他个人的意愿,故需有智慧处理,用爱心、耐心来包容。
7.寻求协助:和患者一起生活,势必承受莫大的压力,可能在工作、社交生活、健康及情绪上都付上代价。避免沦为忧郁症的牺牲者,你不需独自承揽所有责任,可请求其他家人轮流照应和朋友、同事的协助,必要时求助专家,藉以改进双方的沟通与支持的方法。
8.一起合作:寻求对方的支持,即使是忧郁症患者,还是有帮助家人的能力,因为“被需要”或“有价值”能帮助他肯定、接纳自己,减少依赖。

当你能够与所爱的人共同努力学习面对问题,给他所需的支持,并且学会运用他能接受的方式,他才愿意打开心门接受帮助,获得实质的效益,你们的关系也因此向前跨了一大步。

作为忧郁症患者的亲人、朋友,我们的鼓励、支持与照顾就像慈绳爱索般牵引着他,带给他足够的安全感与信心,使他有勇气走那如同在风雨中飘摇的钢索吊桥而不怕遭难,终能迈向痊愈的康庄大道。然而使用合宜有效的方式去关爱,需有正解的体认及运用,才能确保成效。

鼓励与陪伴
当你所爱的人愿意面对事实接受帮助时,你需进一步鼓励他接受适合他的医疗协助。这并不容易,因治疗需历经时日才能见效,有时又需因应病人的各种情况调整方式,故需付出极大的爱心与耐心,才不致半途而废。圣经中对爱的诠释非常完全:“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实可作为我们真诚付出关爱的最高准则,让他感受到因你的陪伴、鼓励、关爱与一路扶持而有勇气完成治疗。另外,随时掌握病情的进展,告之进步的情况,也是另一种积极有效的鼓励。在治疗的阶段,鼓励他说出内心的感受,分担他的难处或一同祷告,都能帮助他增强信心,看到希望。

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成员或朋友间的互动关系也深深影响鼓励的效果。例如,平常与父母较少互动的孩子得了忧郁症,坚持不就医,而一向关爱他的老师鼓励他接受治疗,他反愿意听从。这也提醒我们,平日在亲情与友谊建立的基础上需付出更多的爱心来营造彼此的信任感,这实在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待续)

主要参考书目:
1. “Understanding Depression” by Archibald D. Hart Ph.D.
2. “战胜忧郁”─联合文学,联合报健康版
3. “Essential Guide to Depression” by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