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美琴
忧郁症已然成为本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不仅患者深受其害,连带家人也陷入慌乱与不安,严重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与社交活动。有鉴于此,爱家希望借着提供有关忧郁症的系列文章,帮助患者及家人对忧郁症有正确客观的认识,早日走出生命的低谷,迎向健康的人生。
忧郁症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模式或症状,最常见的有重郁症和双向型忧郁症(躁郁症)。不过,仍有其它类型的忧郁症,如双(多)重忧郁症、精神病性忧郁症、产后忧郁症、季节性忧郁症等等。因限于篇幅,我们就常见的类型说明如下:
重郁症(Major Depression)
或称为单一型忧郁症,顾名思义,是指一端或极端的情感,因它呈现的是单一的忧郁情绪,因此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影响也自然不同,然绝大多数的患者都有共同的特征,即长期处在情绪低落的光景,且对过去嗜爱的活动提不起兴趣。情绪的变化往往又合并生理、心理的变化而产生诸如失眠、精神涣散、健忘、食欲不振、身体不适等现象。个人的反应也不尽相同,但几乎都困在极深的痛苦与罪恶感之中,自觉一无是处,毫无希望,做错事一味指责、不易饶恕,更看不到人生的光明面。
圣经诗篇第一百零二篇是诗人在极度忧伤下所作的哀歌,恰如重郁症患者的写照:“我的年日,如烟云消灭,我的骨头,如火把烧着,我的心被伤……甚至我忘记吃饭,因我唉哼的声音,我的肉紧贴骨头……我警醒不睡,我像房顶上孤单的麻雀,我吃过炉灰,如同吃饭,我所喝的与眼泪搀杂。我的年日,如日影偏斜,我也如草枯干。……“诗中处处呈现出哀伤、孤独、难眠、绝望、痛苦、形容枯槁,颇能表达患者的不堪光景。
重郁症是所有忧郁症中最严重的,虽不会立即致命。却足以令人瘫痪无能,如若没有得到合宜的帮助,终其一生都将在槁木死灰中作茧自缚,不堪一击,不仅摧毁正常的生活功能、甚且造成生命的威胁,至终导致自杀的悲剧。
大部份患者的忧郁症发作期,持续时间大约是六~九个月,但仍有约百分之廿五的人长期经历到忧郁症状如影随形、挥之不去的痛苦。约有一半的重郁症患者还会出现第二次的发作期,即所谓的再发性忧郁症,症状与第一次的程度相近,但持续的时间则大约只有两周。通常,有家族性遗传或廿岁以前就发病的人较易出现再发性忧郁症,但不幸的是,忧郁症复发的次数愈多,未来就愈有可能再度发作。此外,轻度忧郁症患者有比正常人高出六倍的机会成为重度忧郁症。
不论任何年龄、性别、背景都可能罹患重郁症。然而年龄介于廿到五十之间的青壮族群,尤其是四十岁以下,女生的发生率是男生的两倍,而平均每一百人中就有三人是重郁症患者,比任何一种疾病都要来得多。大体而言,第一次出现的时间多半在廿五到四十岁之间,年过四十才首度发病的例子并不多见,但过了六十,复发的机率又往上攀升,推测可能与正值退休及生理状况重大转变有关。
双向型忧郁症
又称两极型情感障碍或躁郁症,与其它类型截然不同。这类型的病人仿佛在情绪的钟摆里摆荡,一段时间是郁症,然后又摇摆到躁症,而在两种极端的空档里情绪状况恢复正常的表现,如同心情的三温暖。若是在郁症的阶段,会出现重郁症患者经历的症状。出现躁症时典型的反应是活动量增多、异常亢奋、敏感易怒,如此心情高低起伏的变化,常让患者身心俱疲、失去控制、挫折不已,严重影响家庭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重要的生活领域。
躁症与郁症实质上都属于症候群,但躁症通常比郁症更容易被诊断出来,可能是因为躁症的症状更外显。一般而言,如果异常亢奋的心情持续超过一星期以上,且伴随下列症状中至少四项以上,就有可能得了躁症。
- 自我膨胀,自觉高人一等
b. 无法或不愿入睡
c. 主动活跃而多话
d. 思考快速,但不切实际
e. 冲动作出奇怪的决定,不考虑后果
f. 过度从事会造成不良后果的活动,如挥霍金钱
g. 性方面随便
h. 幻听、幻想
当躁症出现时,因经历极度的情绪波动及随之而来的思想及行为改变,严重伤害患者的判断力,甚至使人完全脱离现实,活在幻觉与妄想中,到了极度忧郁的阶段时甚至想自杀。依据统计,未得到治疗的躁郁症患者约有百分之十五的人会自杀,因此若处在躁症、郁症特别严重的阶段,通常医师会建议住院治疗。
越早治疗越好
躁郁症出现在青少年阶段较多,但有时也早在孩童期出现或晚到老年期才发作。若是更小的儿童有躁症,常被误判为注意力不足过动儿(ADHD)。目前在美国约有两百万人深受其苦。不像其它类型的忧郁症,躁郁症的发生率男女差不多。许多人除了躁郁症外,还伴随其它问题,其中尤以药物滥用最常见,也有些患者在罹患重郁症多年后,出现躁郁症。
大部分的人在第一次发病后,还会数度发作。约百分之八十的患者在一生当中有四次以上的发作期。一般而言,愈晚接受治疗,发作的次数愈多,也愈难以控制。(下期续)
主要参考书目:
1.“Understanding Depression“by Archibald D. Hart Ph.D.
2.“战胜忧郁“─联合文学,联合报健康版
3.“Essential Guide to Depression“by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