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萍 

“婚姻“,一个随着时间不断发展的动态历程

“随着社会变迁与全球化趋势,现代人的婚姻究竟呈现何种面貌?我们可以藉由国内的一些统计数字,观察出几个值得注意的变化:
● 初婚年龄提升,晚婚趋势形成;
● 异国婚姻比率逐年升高,两岸通婚比例最高;
● 离婚率升高,其中结婚未满五年者比率最高,而结婚二十年以上离婚者则快速增加。
这些改变,不仅让人们不禁要问:“现代社会中,『婚姻』要往哪里去?“,也显示出人们对婚姻价值的诠释似乎也面临空前之挑战!许多研究告诉我们,结婚“是个体生命发展历程中最复杂且困难的转变“。进入婚姻之后,人们必须面对一连串的挑战,不断地透过彼此协商、相互调适,以建立并增强两人的婚姻关系。换言之,我们可以说,“结婚“只是一个开始,而“婚姻“则是一个随着时间不断发展的动态历程。

“关键转换“,随家庭生命周期变化的婚姻满意度
为了帮助人们能在婚姻这条路上一路顺遂,数十年来,研究者尝试努力回答“婚姻关系如何随时间改变?“,研究最主要的策略之一,是以“家庭发展“的观点出发,藉由探讨不同家庭生命周期中婚姻质量与满意的变化,试图捕捉婚姻关系改变的动态。
所谓“家庭生命周期“的概念,是将“家庭“视为一个个体,主张:家庭的发展循着各个阶段迈进,如同人的一生自出生至死亡,经历了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及老年期等阶段,构成了一个生命周期;家庭也和个体相同,随时间而有其始、终、盛、衰的生命历程,自男女缔结婚缘共组家庭开始,历经生儿育女、儿女长大成人、离家,至夫妻一方死亡为止,构成一个家庭生命周期。
而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发展,婚姻关系的变化如何?婚姻满意的“U型曲线“是广为人知的概念,也就是说:夫妻的婚姻满意度,在子女出生前最高,子女入学至青少年阶段最低,到了子女离家后婚姻满意度则再度升高。然而,此一说法被批评为过度简化婚姻满意度变化的概念,且因为未考虑研究中“选择性存留“的影响,也就是对婚姻不满意者,可能早已离婚而非为样本,因此造成研究发现可能之偏误。
虽然“U型曲线“的说法受到质疑,每对夫妻不必然在孩子青少年阶段便落入婚姻关系的谷底,但可以肯定的是:研究确实支持家庭发展阶段之“关键转换“对婚姻关系有所影响。也就是说,随家庭之发展,每一个家庭由一个阶段迈入下一个阶段,均如同面对一个个关卡,我们称为“关键转换“,随之而来便有一些发展任务,“任务“一词,凸显了:对于改变,个人或家庭所必须采取的响应行勋,而家庭是一个互赖之团体,因此,家庭阶段转换的压力事件,便可能对个体产生角色压力及造成家人关系的紧张。
简单来说,随着家庭的发展,需求愈多,而资源可能相对不足,于是,“竞争的需求“及“有限的资源“便可能影响个体的福祉,也成为婚姻关系的杀手。举例来说,子女的出生,造成家庭财务问题增加,婚姻互动减少,甚至,为了育儿的角色,女性可能被迫离开劳动市场,家务分工也趋于传统,因而妻子的婚姻满意度自然可能下降。
进一步来说,不同的转换可能影响婚姻关系的不同层面:如:“子女进入青春期“阶段,研究发现:不良的亲子关系,对婚姻质量有所影响,特别是夫妻与同性别子女的关系亲密度,对婚姻满意的影响程度显著;到了子女皆离家的“空巢“阶段,夫妻间对婚姻关系的公平感受虽可能增加,但对情感的满足感却未必增加。再者,对不同的群体产生的影响程度亦可能不同(如:低收入双工作家庭等),而面对压力下,信仰、社会支持的因素也可能产中介或调节的不同效果。

抓准“时机“,共同学习面对
各阶段的发展任务
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随家庭生命周期发展,可能的婚姻关系变化呢?抓紧“时机“(timing),夫妻共同学习面对各阶段的发展任务,成为维系婚姻关系的良方。而由于处于不同家庭发展阶段的夫妻,其所面临之发展任务挑战也不尽相同,因此,了解几个关键转换阶段家庭的发展任务(参下表),再加上愿意共同为之改变,积极响应的爱的勇气与努力,便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最具体的作为。

(本文摘自爱家丛书《“我愿意“─婚姻交响曲》。本文所用图片来源于Pixabay。)

家庭发展任务表

阶 段 发展任务表
新婚 1. 建立相互满足的互动关系,如:个性、性生活、沟通方式的协商调适。

2. 建立维持家庭运行的规则,包括:家务分工及经济管理等。

3. 融入姻亲关系。

4. 准备为人父母,怀孕的调适。

家有婴幼儿 1. 建立父母与婴幼儿共同舒适生活的家庭环境。

2. 协调育儿等家务工作之分工。

3. 共同担负并支持配偶之亲职角色,夫妻“共亲职“。

家有儿童 1. 因应学前儿童的需要与兴趣,以促进其生长。

2. 调适体力耗尽及缺乏隐私的景况。

3. 建立家庭与学校的互动关系。

4. 促进子女的学业成就。

5. 参与与子女有关的小区活动。

家有青少年 1. 随着青少年的成熟及独立,调整亲子关系,在自由与责任中取得平衡。

2. 在为人父母后期,建立自己的兴趣及生涯。

子女离家/中老年家庭 1. 适应中老年身心发展与变化。

2. 增加对小区及休闲等活动的参与。

3. 适应退休生活。

4. 适当地协助子女就业、结婚等,使家庭成为家庭成员的重要支持来源。

5. 调适自己与成年子女的代间关系。

6. 适应为人祖父母的角色。

7. 适应丧偶及独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