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仁

我认为“交友”是婚变调适中最重要的一个任务。

由已婚回到单身的身份,在生活上要做很多的调适。几乎无可避免的,离婚后会失去一些老朋友,因而必须努力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从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医治自己的心灵创伤,为生活加添新的色彩与活力。
现在我从朋友分散的现象提供离婚者拓展人际支持网络的实用方法。
许多研究报告都提到离婚后“朋友分散”的现象。根据哈瑟林顿(1977, 2002)的研究发现,许多已婚的朋友,在友人刚离婚的两个月内,仍会与他们保持交往,但是过了这段时日后,就逐渐与离婚者疏远。
离婚后一些老朋友变得疏远,是件令人难过的事。然而,当我们明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些原因之后,也许我们较能泰然处之,并且学习使一些还愿意与我们交往的朋友,变成更好的知己。

为何朋友也疏远了?
通常,离婚后朋友变得疏远有下列五个原因:
1- 朋友会选择支持较同情的一方:离了婚后,夫妻两人从前的朋友,很难“公平”地与双方都维持同等质量的关系,时间一久,更是无法不“厚此薄彼”。通常较同情女方的一些朋友会支持她,而渐渐与男方疏远,反之亦然。因此,双方难免都会失去一些老朋友。

2- 生活型态改变:未离婚前,两人所交往的朋友,大都是已婚者。当离婚者回到单身的生活型态之后,所关心的生活问题、时间的分配、有兴趣的事物,逐渐地与已婚者不太一样。单身者可能觉得自己较难融入已婚朋友的生活或社交圈,此时,除非双方都愿意下工夫维系友情,投资时间继续发展共同兴趣,不然双方将自然而然地日益疏远。

3- 离婚者带给某些已婚朋友心理威胁:对于某些婚姻也有问题的朋友来说,离婚者婚姻的破裂,造成他们精神的威胁。继续与离婚者交往,等于不断提醒自己婚姻破裂的可能性。由于不愿“想到”自己婚姻破裂的危机,避免这种不愉快的感觉,他们对离婚者日渐“敬而远之”。
离婚者回到单身的身份后,无形中又成为可能的“性爱对象”,对自己婚姻没信心的人,会担心这位“新单身者”勾引或抢夺自己的配偶。

4- 离婚者的悲凄可能会吓走一些朋友:有些人格较不成熟的朋友,只能同欢乐而不能共患难。当他们与离婚者相处无法得到快乐时,便悄悄地逃避这种不愉快的经验。幸好,并非所有的朋友都如此幼稚无情,仍有许多人愿意在离婚者痛苦之时,陪伴他们度过危机。可是当他们与离婚者在一起时,常不知该说些什么话。若提及有关离婚的事,恐怕惹离婚者伤心;若心存顾忌,故意不提伤心往事,只聊些无关痛痒的话题,又常使气氛变得更僵,让双方都紧张,不知所措。也有一些朋友,为了怕造成这种尴尬的情况而逃避离婚者。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双方最好能打开天窗说亮话,是真正的朋友便不需顾忌太多,存心善良但用词不当,也常能得到离婚者的谅解。离婚者可以向来访而有交情的朋友直言所需,例如:“我现在只需要你安静地陪着我,请暂时不要劝我或开导我。你做你爱做的事,我做我的事,你的友情和陪伴就是我最大的安慰……”。离婚者也可以告诉朋友:“不用担心你的言词或举动会触犯我,若你真的使我难过,或我不愿你做什么或说什么时,我会坦白地告诉你。”
离婚者与朋友相处时,应避免太自我中心,沉溺在自己哀伤的情绪里。而应该要珍惜这份友情,体贴朋友的用心,对他们的关怀要“表达”感激之情。
同样地,朋友们也以向离婚者坦白自己的动机,例如:“发生了这样的事,我也很难过。我很想安慰你,真希望自己能做些什么让你快乐一点,但我不知该如何做才适合你的需要,请你告诉我……”。有时,安静、善解人意地在旁陪伴,胜过千言万语,一颗同情、了解的爱心,比任何贵重的礼物还宝贵。
当双方能坦诚沟通时,许多不必要的困扰就自然会减少。

5- 离婚者自身的问题:离婚者在情感受挫之后,心理上可能变得过分敏感、多疑、误会别人的言行举止出于恶意;或是存着自暴自弃的“小媳妇”心理,“认定”所有的人都不喜欢自己,不愿继续做自己的朋友。为了避免再被人抛弃,就先下手为强,主动“抛弃”了朋友,然后陷在自怜之中,将自己孤立起来,独尝“美丽的哀愁”。
有时,离婚者也会故意逃避一些婚姻美满的朋友,因为相形之下,他们的快乐更显出自己的不幸,刺伤自己的心,甚至使自己想起从前婚姻中美好的时刻,而更深刻地感受到目前的失败……。
这种心理十分不成熟,离婚者应学习为自己负责,不找借口,不怪罪别人,努力去克服自身的问题。切记,只要离婚者不逃避别人,愿意花时间、精力,努力与老朋友保持关系,相信大部份的朋友都会继续与离婚者来往。

珍惜真正的朋友
离婚后,“朋友分散”是普遍的现象,离婚者应作好心理准备,当失去一些朋友时,不必太伤心。经过了配偶的叛离和排斥,都还能生存下来,现在这些打击算不了什么。何况,“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离婚可以去芜存菁地筛选朋友。疏远了的人,也许不值得怀念;愿意继续关心自己的,才是真正的朋友,值得好好珍惜。

(本文节选自黄维仁博士所著《窗外依然有蓝天》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