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特芬等 作 ■ 谢美琴 译
在我们辅导的青少年组中,总有一些同性恋倾向的孩子进进出出,使同侪们避之唯恐不及。他们异常敏感,父母也常不知所措,总希望能把孩子导向正常的行为而被同侪接纳,避免他们反其道而行。
当孩子为性倾向所困惑时,有三项事实是父母必需审慎思想的:
1.不是所有有女性化特质的男孩或有男性化倾向的女孩长大后一定会成为同性恋者;也不是所有同性恋者在幼年期就具有这些特质。
2.父母采取任何行动并不保证能有效改变他们,孩子仍有自由意志,且需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3.孩子没有免于受试探的权利。不管父母如何保护,他们仍可能受诱惑而去探索性的倾向。
因此,身为父母的我们不应对在发展阶段的孩子的行为反应过度,甚至贸然做出严苛的责罚。当然,这并不表示我们可以坐视不管或默认,我们应善尽父母的职责,给他们良心的提醒,而不是恶意中伤。
让孩子知道,一次同性性行为的尝试不代表从此就是同性恋。很多同性恋团体要孩子相信这个迷思,他们藉此诱使孩子一步步陷入同性恋生活型态的陷阱而不能自拔。
预防步骤
预防孩子同性恋的第一步,就是要认清孩子的行为或人格里同性恋倾向的早期征兆。父母有所发现后,应提供替代活动和加强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1. 认清早期征兆和指针
某些特征是同性恋者共有的。孩子呈现一部分特征并不表示他们会进入同性恋关系。父母过度反应和责罚于事无补,只会节外生枝。接纳和爱仍是使他们回归正常的不二法门。这里提供两种模式的指针:
a- 他们不爱传统对两性认定的活动
这个模式里,男孩反喜欢女性活动,女孩喜欢男性活动。当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兴趣时,问题就衍生了。被父母所拒的孩子受挫后,反转向他处寻求肯定。
记住,如果孩子实在不爱传统认定的活动,仍请给予合宜的精神鼓励与接纳,而不是一味反对或冷嘲热讽,你可以在别的项目上重建他们的自信与自尊。
b- 他们与异性有较多的互动
不被同性朋友接纳是使他们走向异性团体寻求认同的主因。如果孩子选择与异性同行,可能是性别认同出问题的征兆。
这种情况下,不妨用鼓励代替责骂。加强儿子的男性气概或女儿的柔性特质,借着接纳、肯定和开放的态度导正他们,如拥抱或说赞赏的话。
2. 认清不健全家庭的特征和行为问题
父母的第二步是认清家庭里不健全的关系和行为模式,努力改善成为一个开诚布公与良性沟通的园地。如果孩子感到疏离与孤立无援,往往是家庭成员与孩子间的互动出了问题。
疏离感是很多同性恋者早期家庭生活中共有的特点,通常是经由下列中的一种家庭模式渐渐形成的。
a- 父母想要一个不同性别的孩子
一个家庭里,如果已有一个男/女孩,父母就希望第二个是女/男孩。如果不巧第二个仍是男/女孩,父母常不经意对孩子表白:“真遗憾!你应该生成一个漂亮的女儿。”,“你如果是个儿子该有多好!”这些话的杀伤力不是孩子可以承受的。
有些父母刻意让孩子穿着、打扮像异性。聪明又敏感的孩子对父母的心意了然于心,为了被父母接受与赢得认同,穿着、表现、行为、举止就尽可能投其所好。这样,就透露出孩子其实是不被父母接纳甚至被拒绝的讯息。
如果你曾经说过伤害子女的话,立刻放下身段跟他们道歉,重建他们在家中的角色定位。
b- 父亲长期缺席,亲子关系冷淡
微弱的父子关系也是同性恋者成长过程中共有的现象,他们坦承感受不到父亲的肯定与认同。有些人甚至承认发生同性性行为是想弥补无法得到的父爱。反之,常遭父亲辱骂、动辄得咎的女孩,会因惧怕而对所有男性退避三舍,并转而寻求与女性的关系。
如果家里没有父亲,儿子会渴望有个男性角色为其榜样,女儿也需借着学习与男性有情感上的互动。单亲父母需为子女找一个可信任的亲友,成为大哥哥大姐姐的角色,或寻求协助。
父亲需以开放、诚实的态度对子女表达关爱。有些父亲因原生家庭的背景,不易表达自己的感情。此时,就得找家庭辅导员的协助。能坦承自己的弱点与不足处,等于跨了一大步。对子女而言,看到父亲如何处理错误比完全没有错失还要重要,并且深具意义。
c- 孩子遭受性侵害
性侵害对任何孩子都是不堪的经验。但更伤心的是,事后,因父母不自觉逃避或不敢面对,无力帮助孩子从伤痛中得到治愈,并重新站起来。
在上一篇文章中小葛的例子里,我们看到三方面的缺失:其一,情感疏离的父亲没有与孩子建立沟通的桥梁,那是维系父子感情极其重要的一环。其二,母亲没有倾听孩子。一个只有十岁大的孩子述说大哥哥以特别方式拥抱他时,是在向母亲表达无助与求救。纵使孩子语无伦次,毕竟也已表达非比寻常的讯息。其三,他遭受一个权威大人的侵犯,而他心里相信,因为此人很重要,所作所为不可能有错。
父母需要持续不断以开放的态度与儿女沟通。孩子还小时就教导他们,身体要被尊重,不容被侵犯。任何人都不可碰触他人身体的重要部位,任何不寻常的触摸都要告知父母或当场的其它大人。
最后,成为一个积极的倾听者和沟通者。除了训练孩子懂得保护自己,父母也要学习积极倾听与沟通,协助孩子重建自信与自尊。
同性恋者有希望改变吗?
放弃同性恋行为绝非易事。假如孩子已经有同性恋行为且开始认同同性恋的生活型态,他们反比以前更迫切需要父母的爱与接纳。不要让冲突疏远你们的关系。也许此时亲子关系面临考验,但只要你一心爱孩子,愿意永远守护他们,孩子就有希望重新回来。
在辅导同性恋倾向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协谈他们的父母。我们建议他们祷告、忍耐,用永不放弃的爱对待孩子。我们也已看到果效,因为不少父母已经一扫阴霾,露出希望的笑脸,迎接他们决心放弃同性恋生活的儿女。很多家庭也得到适时的医治,带来生活上无比的盼望。
对孩子不要轻言放弃!好好地爱他们吧!因为他们是你们的至亲宝贝。
(”Parenting the Homosexual.” By Stephen Arterburrn and Jim Burns,谢美琴译。Copyright 2004, Focus on the Family. All rights reserved. International copyright secured. Used by 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