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汀 著 ■ 谢美琴 译

虽然我们对注意力不足症的认识与日俱增,然而如何精确的诊断仍有某种程度的困难,且易失之主观。我们无法凭着任何一种单一的测试来诊断ADHD。诊断的过程复杂,涵盖从孩童到青少年期的行为追踪模式,以及需评估此人目前在情绪、社会和知性上所面临的问题。凡此种种均需由在ADHD的诊断与治疗的领域里训练有素的专家来进行。

ADHD的诊断
大约百分之二到五的成人患有注意力不足症。心里的沮丧与挫折重重地影响他们的生活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最后阶段的诊断尤需谨慎周全。

大体而言,诊断的过程需包括几方面的评鉴。首先,重新检视此人在孩童期所呈现的各种特征,如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冲动和活动量过多等。即使在幼儿期时未被认定是ADHD,整个诊断的过程仍有助于厘清某些当时存在但未被诊断出的特征。过去的成绩单、各种测验及学习成果报告、老师的评语、背景资料、家庭成员的叙述都是弥足珍贵的参考数据。
其次,辨认此人在日常生活的表现是否呈现各种ADHD的症状(见上期),可藉由门诊面谈评比,选择性测试,工作评鉴及亲友、同事的观察得到印证。
其三,确认这些症状是否在此人的生活中诸如工作、学校、社会接受,日常责任,人际关系、婚姻、情绪调适等方面渐渐造成亏缺及产生不良影响。同样的,面谈、参考过去的数据等等都可在此应用。
最后,服药或情绪的状况有时会误判为注意力不足症,因此检视酒精和相关药物成瘾的问题就不容忽视。一份完整的医药与心理病史加上特定的测验能帮助决定使用何种最有效益的疗程,并且对症下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为数不少的ADHD成人有学习障碍的问题,因此学习潜能和成果测验能鉴识他们的学习角色,藉以有效解决他们所经验的困难。

假如你怀疑自己可能也是ADHD患者,那么,请教医生。如果看精神专科,可询问他们的意见或转介到诊断ADHD的专科门诊。同时你也可参考曾测试过的人士的意见和经验,进一步了解他们对诊断的方法及使用资源的满意程度。
慎选有学养的专业人士,尽可能清楚他/她在诊断ADHD方面所受的训练素质和经验水平。需踏出成功的第一步,他/她必需关心你,对你的状况了若指掌,且能开诚布公与你有良性的互动,积极有效响应你的问题,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对你家人的参与及支持同表欢迎与鼓励。

ADHD的治疗
约有百分之七十到九十患有ADHD的成人坦承他们的症状在服药后大有改善。他们变得更有信心,先前觉得困难重重的工作因更能集中精神去做而不再困扰,也较能自我控制及缓和冲动的行为。
药物确实功不可没,然而并非唯一治疗ADHD的途径。仍有少数人无法从服药中看到疗效。即使大多数患者获得改善,仍需借着持续的技巧训练、辅导治疗等方式相辅相成,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找出正确的药和剂量也是一种尝试错误的过程,这对ADHD的成人实在是一项耐心大考验。可喜的是,大部份的人发现副作用比起令人振奋的疗效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因此仍值得一试。

药物以外的辅助治疗
一个完整的治疗计划涵盖许多层面,包括对ADHD的认知、教育,个人及家庭的协谈与辅导,职业辅导和规划、时间管理和组织的技巧建立、成长团体训练、成瘾行为的治疗等。
通常,毒品滥用、酗酒或其它严重的成瘾行为发生时,首先需针对这些问题拟定治疗计划,因为成瘾行为若无法先有效控制,就更不易处理ADHD的问题。
配合诊断的过程,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ADHD的成人需获取有关ADHD的完整信息及了解它如何造成生活的冲击。各类相关的录音带、课程、座谈会、成长支持团体等教育部分在整体治疗计划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份量。
心理协谈与辅导能帮助处理与注意力不足有关的生活、情绪、人际关系等问题。对大半生困在挫败中的成人而言,借着个别治疗,把情感与心理的伤口补合起来是当务之急。其它的人则需注重问题解决的策略能力、行为策略和技巧建立,如时间、金钱管理、记忆协助、注意力持续度的加强等,以弥补注意力不足的缺陷。
婚姻与家庭协谈提供家庭成员受教的机会,进而认清ADHD的各种事实,对如何解决问题、处理冲突、沟通技巧及团队合作上都有实质的帮助。
ADHD的成人往往在工作上显得力不从心。此时职业咨询与规划就能成功地帮助他们在最适任的岗位上有所发挥。
受训的概念也用在解决伴随ADHD而来的问题。通常教练不需是家庭成员,乐意持续数月每周数次的联系。借着电话或面对面沟通讨论,重新调整目标和计划,并付诸实行。这种兼具互信、互动的关系将带来积极鼓励与教导的功效,推动目标迈向成功。

善用资源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影响数以百万的成人是不争的事实。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拥有丰富的资源与可行的方法,能有效应用在诊断与治疗的过程中。诚盼这些资源用在你我所关爱的人身上,营造更美好的生活,同时也迎向充满信心与希望的明天。

(“Adult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by Grant L. Martin, Ph.D.,谢美琴译。Copyright 1997, Focus on the Family. All rights reserved.International copyright secured.Used by 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