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仁

有愈来愈多的实证研究指出,“爱的关系”深具医治性,不但能增强我们的免疫系统,而且能促进身心健康。然而在高度复杂的现代社会中,若想建立持久,有意义之“爱的关系”,我们就不能不了解,人心最深之处的一种心理历程,那就是“依附“(“Attachment”)。

人间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现象,例如:为什么有些人心中深爱着某个人,但是当那人来接近时,明明心中喜欢,却身不由己地甪一些莫名其妙的行为去处罚对方,把对方推开?

人间的爱与恨
为什么有许多人跟朋友相处时毫无问题,但一进入爱情或亲子关系就问题百出?
为什么许多开朗,快乐,自由,独立,充满信心的单身男女,一旦进入爱情关系就变得依赖,无助?
为什么许多人一旦有了外遇,立时对原配心如铁石,冷若冰霜,而对第三者却柔情似水,爱怜有加?并在幻象中把原配丑化为迫害自己的恶魔,却把第三者极度美化, 当成全然善良美好的天使?
为什么许多被丈夫殴打的妇女,明明有独立谋生能力与充分的社会支持,却宁可忍受身心的凌辱与虐待,却不愿逃离?
为什么许多施暴者,在对方决心离开时,不但不放她们走,反而变本加厉,加紧心理操纵。更过份的是最后连暴力也控制不了她们时就下手加害?

从深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爱情关系是亲子关系的延伸,爱情往往使人退化回三岁以前的心理状态,上述这些在亲密关系中常见的现象,其实都是可被了解的依附行为。学习“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能帮助我们对人间最深的爱与恨,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更能预测与处理各种依附行为。

了解依附理论
人生中有许多风浪,每个人都需要有安全的避风港。当我们生命中遭遇危难之时,都需要身旁有安全的依附对象,让我们在焦虑的状态中心灵能得抚慰与鼓励,在惊涛骇浪中仍勇往直前。

依附理论由Dr. John Bowlby(约翰鲍比)所创。他在当驻院医师时,注意到一位因病住院与父母分离两周的小女孩在这一段短短时间内行为所产生的急剧变化。他把这些行为详尽地记录下来,结果当他把这篇论文在美国医学年会发表时,他的医生执照差一点被吊销,因当时的人不相信与依附对象分离,对人的行为会造成如此强烈的影响。然而后来接二连三的实证研究却证明了鲍比的真知卓见,依附理论在今日也成为要了解人类行为与从事心理治疗时最重要的一个理论。

一个好的理论,不但能帮助我们了解行为,也能帮助我们预测行为。后来,鲍比的学生,Mary Ainsworth与Mary Main的实证研究,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依附理论之精髓。Mary Ainsworth在实验室中,观察母亲们与她们一岁大的婴儿之间的互动。她创造了所谓的Strange Situation(奇异情境)故意使婴儿焦虑, 从而了解人类各种不同之依附型态。

她的作法十分简单,在一个有玩具的陌生房间内,先让母亲与她一岁大的婴儿玩一阵子,然后请母亲离开房间,研究者观察婴儿的反应,最后请母亲再进入房间,再度详细记录婴儿对母亲去而复返之反应。结果,她发现了四种不同之依附型态。

四种依附型态
(1) 安全型(Secure Attachment Style):
这样的孩子在母亲离开,让他/她单独留在这陌生的情境时,孩子会焦虑,甚至会哭。过了一阵子,孩子会渐渐安静下来,当母亲回来时,孩子张开双手,期待被母亲抱。母亲一抱,他就满足地在母亲怀中安静下来。过一阵子,他会再度去探索他的玩具世界。当实验者在孩子家中观察母子互动时,发觉通常安全型孩子的母亲,都十分称职。她们有十分敏锐的心,懂得适切地满足孩子身心的需求,需要被抚慰就安抚,需要空间去探索就给所需的空间。在这样安全的依附情境中,孩子能发展出安全感,也渐渐学会在焦虑时自我抚慰。

(2) 逃避型(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
这一类型的孩子在母亲离开时好象没有什么反应,英文说“They are as cool as cucumbers”(看起来像黄瓜一样的凉)。事实上,当研究者在这些孩子身上装上生理反应回馈测仪时,却发现这些表面上若无其事的孩子,心里焦虑的程度更甚于安全型的孩子,只是他们学会压抑、否定,并隐藏自己痛苦的情绪。这些孩子在母亲回到房间时,并不像安全型的孩子会迎向母亲,他们不会伸手要母亲抱,也不期望母亲会抱他们。

给予爱的响应
研究者观察亲子互动时,发现在正常情况下,亲子彼此都会向对方发出“爱的邀请“,即使是出生不久的婴儿,也会用各样的声音,动作与神情来激发父母的微笑与各种爱的响应。
临床上有一个重要的研究叫做“Stiff Face”(扑克脸)研究,发现,如果叫父母刻意板着脸孔,在婴儿用各样神情、声音向父母发出爱之邀请时,刻意使自己面无表情,不做任何响应,如此,婴儿平均在发出八次不得响应之爱的邀请之后,就会变得忧郁、绝望,而且不再尝试发出爱的邀请,也不期望从父母身上得到爱的响应。
研究者到逃避型孩子家中观察亲子互动时,发现他们的父母,可能因为事业繁忙,自身患有忧郁症或有其它情绪问题,平均起来较不会响应孩子所发出的种种“爱的邀请”。
爱就像食物与养料一样,没有它人就无法正常成长,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得到充分的注意力。临床上发现若母亲患有产后忧郁症,无法在婴儿发出邀请时给予爱的响应,对婴儿的身心会产生不良影响。所幸临床上也发现,在这些忧郁的妇女中,只要她们的丈夫能一天三次、每次十五分钟替她们按摩,在短短几个星期之后妻子的产后忧郁症就减轻了百分之六十。同样的,如果对早产儿施以一天三次的按摩,短短十天之后,他们的体重平均比未受按摩的早产儿增加47%。我相信这些妻子与早产儿在接受按摩时,不只在身体上觉得舒适,她们的心中也会感受到爱,由此可见爱的力量与医治性。

(3) 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Style):
这一类型的孩子在母亲离开时放声大哭,放下手边玩具,紧追母亲不让她走。母亲离开后他无法安静下来,也无心再玩。母亲回来时,他马上跑向母亲,一面要母亲抱,一面又打母亲,生她的气。被母亲抱在怀中,过了许久仍无法安静下来。最后又回到地上玩耍时,他不像安全型的孩子能专注、放心地玩,他会一直看着母亲,生怕什么时候母亲又溜走。

研究者在这一型孩子家中观察亲子互动时,发现这一型的父母虽爱孩子,他们的情绪却较不稳定,对孩子的反应也不一致,多变而难以预测。例如,当父母心中寂寞、焦虑时,则不管孩子当时是否需要心理空间,父母会黏着孩子;但若当父母陷入自己低潮的情绪之中时,则不管孩子是否需要,他们也不给孩子注意力或爱的响应。在这样不稳定的心理环境之中,孩子较容易变得焦虑不安。

(4) 紊乱型(Disorganized Attachment Style):
这一类型的孩子在母亲离去时惊惶失措,但却不像逃避型的纹风不动,也不像焦虑型穷追不舍,他们没有应变策略,僵在那里不知要追母亲或是不追。母亲不在时,他们无心探索玩具世界,母亲回来时,他们也不知对母亲该怎么办,该亲近她还是逃避她。有个孩子在母亲回来时,站起来,双臂张开要母亲抱,但双脚却不由自主地向后退避。这是一副极为传神的图画,刻画出孩子内心强烈的冲突。对他而言,母亲同时是他快乐与痛苦的来源,不亲近会孤单,一亲近却受伤,心中极需要母亲的爱,但那样的爱中却带有那么大的痛苦。没有母亲(或爱的对象“Love Object”)活不下去,有了母亲却要忍受痛苦,于是他在两难之中不知所措。这样心理受创的孩子大多来自暴力或病态家庭(例如乱伦,身、心或性侵犯的虐待等等),家中充满痛苦与心理威胁。

幼年影响成年
Dr.Main的实证研究显示,孩子在十八个月大时所呈现的依附型态,可以预测到他/她十八岁成年以后人际互动的依附型态。下一期让我们更进一步探讨小时后的依附型态如何影响成年后之社交行为与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