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icia Goyer 作 ■ 歡然 譯

您會接受停止抱怨一年的挑戰嗎?我們的家庭做到了。
當丈夫和我決定挑戰我們的家人去嘗試一年都不抱怨時,這看來似乎是個好主意。原因很簡單:抱怨會傷害人際關係,也會傷我們的心,同時拒絕了上帝的良善。
“抱怨不只是嘀咕和發牢騷,”我在我們年初的一天解釋道,“它也可能是你翻白眼和發出沉重的嘆息。”。
我十幾歲的女兒麥迪笑了。“我就是那樣做的。”。我對她眨了眨眼。“是的,而且你不是唯一的一個。”。我建議我們以另一種方式來看待這個問題。我問:“當我們不開心時,我們傾向於做些什麼?” 。
我寫出了孩子們舉出來的字句:訴苦、翻白眼、咕噥、抱怨、批評。查看列表,我們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有我們自己抱怨的“必行”方式。

我們為什麼抱怨
在發現我們個人的抱怨作風之後,幫助孩子們去對抗自己的抱怨的第一步,就是幫助他們了解抱怨來自何處。

未達到期望
抱怨通常發生在當我們期望某些事情能夠以某種方式進展而事實並非如此時。當孩子們期望有更多的電玩遊戲時間,然而他們卻被提醒要做家務事,他們可能就會抱怨。當他們整晚被繁重的家庭作業所佔據時,或是當他們沒被邀請參加社交活動時,他們可能會抱怨。
我們期待一件事,而得到的卻相反。然後,我們讓所有人都知道我們對此感到不開心。不幸的是,這些小小的抱怨造成很大的怨恨並傷害人際關係。
下次當您目睹孩子們抱怨時,問他們,他們的期望是什麼,而這是否切實際。大多數的時候並不是。我也還一直在學習致力於當有違期待的情況發生時,如何做出自己的反應,同時我也在嘗試教導孩子們一樣地去做。

受害者心態
當我們需要幫助或覺得世界在與我們築壘對立時,我們可能會抱怨或訴苦以獲得別人去做我們想要的事情。扮演受害者常常會導致別人立即採取行動。這是一個糟糕的陷阱。
孩子們不必像受害者那樣抱怨生活的艱辛,而可以學習如何禮貌地尋求幫助。要促進溝通需要減少抱怨。因此,當我聽到孩子們抱怨的時候,我說:“你是要向我求助嗎?”這使我的孩子知道我了解他們的需求,但是我希望他們能以有別於抱怨的方式來尋求幫助。

心中不滿
有很多不滿的情緒會發生在我們的工作,家庭以及整個生活中。然而,歸根結底,我們的抱怨是在告訴上帝:“ 現在做的是不夠的。”我們可能會試圖引起注意或同情,而可悲的是,這也反映了我們對上帝的信任—這導致了訓練孩子們的第二步:幫助他們了解上帝看待他們的抱怨有多認真。

抱怨是羞辱上帝
有時我們會抱怨,因為我們認為這沒什麼大不了的。然而聖經稱抱怨為“不信的埋怨”。舊約和新約都斥責了抱怨,在民數記14:26-30中,上帝吐露了對祂而言,抱怨是多麼真實地嚴重。由於以色列人在摩西之下抱怨,所以他們被禁止進入應許之地。上帝實際上稱他們為“邪惡的”群體,因為祂看到了他們的內心是什麼。
每天我們都需要為上帝從內裡改變我們來禱告。上帝要我們因著祂為我們所做的一切以及祂所提供的一切,帶著感恩來仰望祂,而不是在事情非如我們所願的時候來抱怨。這是必須學習的東西。畢竟,沒有人天生就會感恩。

抱怨或感恩
我們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停止抱怨?教他們如何感恩!

一個感恩的罐子作開始
我的第一個想法是預備一個感恩罐。每次當孩子們抱怨時,他們都必須寫一則感謝的事務並將其放入罐中。但是當我的孩子們牢騷滿腹、脾氣暴躁時,強迫他們感恩是行不通的。
當我的青少年女兒對她不得不打掃房間感到惱火時,我想到了這個辦法。她回嘴了這麼多次,以至於她不得不在罐子裡放九張紙條。當她寫下那些“感恩”的九件事時,她仍然抱怨。
我看著罐子和那些小紙片,知道強迫人感恩是不可能的。當然,她遵行了,但她內心沒有真正的感恩之情。
使用感恩罐有一種更好的方法:鼓勵孩子們在已經感恩不已的情況下寫下感恩的便條。在一張紙上草草記下感恩之情,而後將其加添到罐中。然後這些紙條便成為生活祝福的提醒。作為一家人,我們發現這種方法效果更好。

大事聲張感恩之情
迅速讚美以取代牢騷抱怨的嘴唇不會在一夜之間發生的。因此,加強感恩的最好方法是在感恩之情發生時就抓住它。當您見到一個表示感謝的孩子時,請稱讚他(或她)的感恩態度。您這樣做得越多,您的孩子就越學會感恩。
另外,還要感謝您的孩子所做的事情,但是要感謝上帝(一次又一次地)使您的孩子今天成為這樣的人—讓他們聽到您的聲音。經常使用仁慈和感恩的話。如果感恩是心的問題,我們需要對孩子的心說話。

樹立感恩的榜樣
儘管我不願去相信,當講到要教導我的孩子們不要抱怨(而是以感恩取代)之時,我能不能實踐自己所傳講的乃是最大的要素。當我樹立感恩的榜樣之時,就在教我的孩子們如何去行。
當我逮到自己落入埋怨的情緒時,我就在學習要放下對生活會很輕鬆舒適,並每個人都會贊成我的計劃的這個期望。反而,我相信我現在擁有的正是神所要我擁有的。就在此刻:我感謝祂。

(2019 Tricia Goyer. All rights reserved. Used with permission.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focusonthefamily.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