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 玲
先生是家裡的老么,公婆在時跟我們住了十年。老人家們身體並不硬朗,吃不來外面的食物,經常我們是在家裡吃飯。先生的三個姊姊則每年暑假從台灣過來探親,浩浩蕩蕩一行七,八個大人小孩住我們家裡,停留一個多月後再打道回府。
先生是個好面子的人,我也想盡量做個好媳婦,總想把來訪的親人們照顧得舒適周到,而婆家又一向慣於美食,所以我即使上班忙碌,也總是在她們到達前先大事採買,把冰箱塞滿。等她們到了安頓好後,自己又一大早起來,預備好早飯,招呼好她們,再匆忙上班。下了班又趕緊衝回家做晚飯,總怕怠慢了親人。
彈盡援絕,心力交瘁
為了遷就她們無肉不歡的口味,使得我的廚房油煙滿佈,杯盤凌亂,不再整潔有序。也弄得我自己手忙腳亂,灰頭土臉,心情緊張焦慮,就不免對先生滿肚子怨氣,夫妻間緊張的關係就如繃緊的弦一樣。
在公婆過世後,我想應該可以不用再接待親人了。沒想到她們還是一兩年來一次,每次還是停留一個多月。當年的孩子長大離家了,現在連孫子也加入了陣營。我面對著不知何時才能結束的重擔壓力,對先生更為不滿,於是怨恨溢於言表。先生則視接待他家的親人為理所當然,他說:「我能叫她們不要來嗎?」,便也容不下我這些不當的情緒發洩,於是夫妻間的磨擦更多,芥蒂更深。
終於我油盡燈枯般再也過不下去了,這時有個機會聽到有人分享:「要改變別人是神話,不改變自己是悲劇」,特別記得黃維仁博士說:「人要接受現實,莊敬自強!」。於是想到我們夫妻如果不拆夥的話,我就應該坦然面對他一生切不掉的血親關係。
更新角度,讓出空間
我開始換個角度來看這十多年來影響我們夫妻關係及個人生活的大事,我觀察到先生家人從小就有這樣的模式: 他們喜歡全家人聚在一起邊吃邊聊,又熱鬧,又開心,這原本就無可厚非呀! 加上經過多年,大家都步入了中年,口味也漸轉淡,她們和我對食物的選擇也接近了,這方面其實漸漸可以相容。然後也想到我過度的把這個家看為自己的城堡,而廚房更看為自己的地盤,外人不可擅入。不過,重新思考起來,這些親人來訪終究還是會離開的,我一年中不是還有十個多月可以過清靜日子嗎? 如此心裡既讓出了界限,就覺得自己有了空間,也有心思來做規劃了。於是徹頭徹尾地改變了作戰策略:
一、廚房裡基本的米,麵,粉類,調味醬料等要預備好,讓使用的人能運用自如。不要到臨時發現缺東缺西,再出門採買,增添忙亂。
二、讓先生帶著親人們出去買菜,這樣她們可以一同回味兒時的甜美回憶,並且可以相互協調,決定做什麼菜,配什麼料。如此人人都可參與,七嘴八舌動口討論不同意見,動腦思考各種菜式的取捨,動手挑揀菜肉水果,又推著購物車,市場內來來回回走上幾圈,可說是好好的活動了一番。否則客人整天呆在家裡很無聊,主人家也傷透腦筋。
以退為進,成功扭轉戰局
三、讓她們使用廚房。等她們興高采烈的回來了,廚房大事的暖身才算結束,接著開始正式作業了。一夥人七手八腳的洗洗切切,上爐燉煮。廚房的熱度升高了,談笑的音量也調高了,氣氛熱鬧到了最高點,連平常不進廚房的先生現在也被呼來喚去,幫忙拿東拿西,正興奮得連手腳都不知道往哪裡放才好呢!
四、最後說到女主人。她只要把廚房讓出來,就可以不流一滴汗,不動一根手指頭,不用煙燻火遼,不再忙進忙出,儘管優優雅雅地在開飯時出現,就有現成的吃。惟一要做的,就是對每道菜讚不絕口,好好地表達欣賞與感激。於是自然地融入話局裡,要求留下食譜,請教祕訣一番。她們見了得意之作被如此地激賞,就對我親熱得不得了。先生眼見我與他的親人親密相處,又能讓這些親人在這裡感到賓至如歸,也不禁對我另眼相看。而我氣定神閒之際,也對他和顏悅色,輕聲細語起來。如此賓主盡歡,人人都是贏家,堪稱完美大結局!
過去以為親人來訪,主人一定要親自陪伴才不致失禮,於是跟前跟後,雙方都不自由,也失去足夠的個人空間。倒不如在接待時,把家裡暫時開放,給客人足夠的心理上及實際上的活動空間,這樣長期相處起來,較不會造成過多的壓力及心理負擔。
主客易位,皆大歡喜
至於女主人,此時不妨把自己當成客人,把親人來訪時期看成自己另一種形式的放假。趁著有這麼多幫手進駐廚房料理三餐,自己也樂得清閒。此時先生的注意力大為轉移,正可以為自己安排些平常因脫不開身而無法安排的休閒活動,好好享受輕鬆自由的美好時光,不亦快哉!
現在倒很盼望這些親人的來訪呢!
(本文發佈於《愛家》雜誌2013 Winter,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