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衛.歐森/ 愛彌.歐森 合著
婚姻,可以是人類所有關係中,最滋養人心、也最持久的一種關係。諷刺的是,婚姻也可以是人類關係中,最令人失望、挫折和最具衝突性的一種關係。
婚姻可以帶來極大的喜悅,也可以是至深痛苦的來源,同時它也是力量與脆弱的獨特組合。在婚姻當中,個體可以找到幸福的來源,以及在世上的休憩之所。但是婚姻也可能對夫妻造成負面的影響,使他們對婚姻萌生退意。
情緒上的感受只是婚姻複雜性的一部份。婚姻不是一個孤立的系統,有許多因素影響著婚姻,同時也被婚姻所影響,包括社會、工作、家庭、宗教、友誼,以及每個人的背景、習性和人格特質。
婚姻的衰退
近幾十年來,有幾個與婚姻相關的趨勢浮現。在美國社會中,已婚人數占總人口數的比例,從1970年的68%衰退到56%(美國人口調查局,1998年)。
第二個趨勢是,從未結過婚與離婚後選擇不再結婚的總人口數不斷增加。 那些從未結過婚的總人口數從1970年的16%增加到1996年的23%。離婚的總人口數自1970年的3%成長到1996年的10%。
第三個趨勢是,同居男女的總人口數增加。在1970年,只有五十萬對男女同居;但是到了1996年,同居的數量已高達三百七十萬對;到了1998年,更超過四百萬對。
雖然大部份的人一生中至少會選擇結一次婚,但很明顯的,選擇再婚的人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保持單身,或選擇同居而不結婚。總而言之,婚姻在過去三十年中,已經呈現衰退的 {象,而且沒有證據顯示在可預見的未來,這情況會有什麼逆轉。
婚姻的價值
雖然結婚的總人口數逐漸減少,但婚姻對於社會、家庭和個人方面仍然有許多好處。結婚的人多半比較健康、活得更久、有較多的財富和經濟資產,而且比單身者和同居者擁有更令人滿意的性關係。此外,那些在雙親家庭中長大的兒童,通常在情緒與學業方面的表現較佳。讓我們更詳細地來看這些好處:
已婚者有較健康的生活型態。
已婚者比較長壽。
已婚者有較令人滿意的性關係。
已婚者擁有較豐厚的經濟資產。
雙親家庭中的兒童通常表現較佳。
為什麼有愛仍然不夠?
「愛是你所需要的全部」、「愛使這世界得以運轉」、「愛是永遠不需要說抱歉」……在我們的社會中,有這麼多關於愛的名言,以致於這個社會似乎太強調愛,且賦予它太多的權力。雖然愛的確是一種很有力量的情感,但是認定愛是一個人所需要的全部,則是不實際的想法。我們怎麼知道,只有愛不足以使婚姻美滿呢?從大部份的美國人在結婚時都宣稱彼此相愛,然而離婚率仍維持在50%就可以證明。
除此之外,在許多夫妻中,有一方會比另一方感到幸福。這可由配偶之間婚姻滿意度的低相關性顯示出來。所謂「低相關性」是指,如果你知道夫妻一方的婚姻滿意程度,那麼依此預測出另一方對婚姻滿意度的準確度只有25%。
研究也指出,許多不幸福的夫妻仍舊維持婚姻關係。Fower和Olson(1993年)在檢視不同的夫妻關係類型時,發現那些婚姻類型較傳統(堅定的宗教觀、傳統的角色分工、對於子女教養和宗教信仰具高度一致性)的夫妻,感到不幸福的比例比其它型態的夫妻都要高,但離婚的可能性卻要來得低。
出現問題怎麼辦?
愛是重要的,但只有愛並不足以維繫一個健康、有活力且幸福的婚姻關係。維繫關係的技巧,尤其是溝通與衝突處理的技巧,正如夫妻二人對婚姻的承諾一般,是不可或缺的。
由於每個人的個性都不同,伴侶對婚姻所投入的內容也彼此相異,因此每對夫妻的關係都是獨特的。以麵包為例:麵包的材料──麵粉、酵母、鹽、水──每一種都是獨特的,且與麵包有很大的不同。麵包和婚姻關係一樣,它們的整體是大於各部份的總合。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即使瞭解某些相關的要素,也無法預測婚姻關係的原因。
由於夫妻關係的複雜性,我們無法以大多數人的情況來做一般性推論。因此,你們才是自己夫妻關係的專家。如果你們目前的伴侶關係中有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是很重要的。你們愈快得到幫助,這些問題就愈有可能從關係中的絆腳石變成踏腳石。
本文節錄自「共創活力的婚姻」一書,林秀慧/莊璧光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