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em Boyd , Janine Petry 著 ■ 周明儀 譯
喬舒亞真是個好投手。才15歲,就比在大學裏打美式足球的哥哥跑得還快。他屬于那種電視新聞記者爭相訪問、人人驚為神投手的孩子。雖然他的數學成績也挺不錯的,但無法與他的投手天分相比。
大明星?大法官?
父母總是想象自己的孩子,有飛黃騰達的前途。看到女兒在高中音樂劇中高歌,便把她看成明日百老彙舞台劇的明星;兒子一篇研究美國憲法的報告,可以教你以為他就是下任最高法院的大法官。
如果孩子對職業的選擇與本身的性格取向毫不相稱,怎麽辦?如果孩子申請到了大學獎學金,卻決定不上大學,你怎麽反應那?如果他們決定從事收入不穩定的專業,做父母的又該如何表態?我們心裏嘀咕著“壞球”!但是上帝卻說:“全壘打”!我們怎麽知道問題是出在孩子的想法,還是父母的觀念狹隘?!
試著回答下列問題,可以幫助你思考:
聽到孩子們談論到將來可能選擇的專業時,你覺得生氣嗎?
生氣通常代表問題出在你身上。假如女兒說她將來要做個全職的家庭主婦,專心相夫教子,你明知道這是好事,該為她高興,但一想到女兒在演講的天賦, 心裏就不平衡。為什麽?!是否,你看到女兒放棄了你自己年輕時的夢想?你能否把自己的意見先放在一邊,讓女兒按著預定的時間、空間,逐步地發展她的才華?
我能以平常心與人談論孩子的職業選擇嗎?
對孩子的前途,職業擔心,並不代表做父母的在人面前必須感覺羞愧。如果孩子們認真地尋求上帝的引導,積極地與父母及長輩商討未來的出路,做父母的便應該坦然地與人談論孩子的選擇。若是發現自己避免與人觸及這個話題,也許父母太在乎自己的面子,而不是在乎孩子的前途。
父母應該學習先把憂慮放下,讓從上面來的智慧幫助我們明白孩子選擇某種職業的心路曆程。
我的家庭從沒出過作家,高中的時候,我告訴父母自己的作家夢。他們不僅鼓勵我,還勤讀我在高中校刊上寫的故事,也從不錯過閱讀我在地方報紙上發表的文章。並且以很正面的口吻與親友提及我想成為作家、記者的願望。
支持孩子對人生的夢想、願望,還是關心孩子將來的“錢”途和地位呢?
沒有人希望兒女將來三餐不繼。父母總是鼓勵孩子往“錢”途、地位看好的目標發展。但是孩子們很可能想投入年薪不高,又不被大多數人看好的事業。我們是選擇讓自己的憂心先發表意見,還是相信我們的需要必有眷顧,相信孩子的選擇?
孩子不了解自己怎麽辦?
萬一孩子選擇的道路與他自身的能力、天賦大相徑庭怎麽辦?我的兒子數理能力強,我很難接受他不朝這方面發展。我的女兒善長教學,讓我眼睜睜地看她選擇與自己特長無關的職業,真是困難!
父母被授予教育及培養孩子的特權,我們在孩子面前當然有發言的權利。父母也許比孩子更了解他們自己,並且能給孩子比任何輔導專業人士更加慧眼獨具的忠告。但當孩子投出變化球時,我們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智慧。
給父母的建議
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們擁有一份帶給他們成就感及滿足感的工作。但是問題難在:該上哪兒去找這份與孩子的特長相契合的工作?詳加考慮下列幾點,可以幫助孩子發現自己該走的路。
創造力:
觀察孩子如何表達個人的創造力。透過視覺?音樂?還是說話?有哪些事是他們一再重複、樂此不疲的?
能力:
用心觀察孩子的能力。哪一方面表現得好?幾歲的時候?記錄觀察所得,並且善用資源,琢磨這方面的技巧,找老師談談你的觀察心得,預備他們學習如何自我評估自己的才能。
精力:
想要了解孩子的興趣,只要看看當他們精疲力竭時,仍舊不肯放棄的活動就可以了。是著色?堆積木?還是寫故事?只要你能看出他們對什麽事感興趣,就應該鼓勵他們在將來的職業選擇上,善用自己的興趣。
冒險精神:
讓孩子多多被父母喜歡嘗試新事物的精神感染,帶他們閱讀不同類的書籍,學沒學過的東西,到不同的地方旅行。孩子們可能因此發現了自己的喜好及潛力。
經驗:
讓孩子明白自己能對生活的環境有所貢獻,越早越好。當你看出他們的興趣、能力所在時,便要用實際的方法幫他們表達。在你一點一滴地支持、引導時,孩子們會從小學習到如何按部就班地走向成功。這會是一個將來能夠再利用的寶貴經驗。
(譯自Your Career Choice……or Theirs?一文。Used by 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