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vid and Nancy Gurthie 著 ■ 周明儀 譯
同情之友 (Compassion Friend) 是一個輔導夫妻經歷喪子之痛的機構。根據該組織2006年的調查顯示,在有喪子經驗的夫妻當中,離婚率是16%,低於超過50%的全國平均離婚率。事實證明,痛失兒女的經歷,通常使夫妻更加彼此倚靠。這個只有夫妻兩人才能體會的痛苦,反教他們經歷前所未有的親密關係。當然,失去兒女也能使婚姻關係緊張,反而教在痛苦中掙扎的夫妻,在最需要相互安慰的時候,卻築起一道相互孤立的牆。
一樣悲情,兩樣道路
我們的女兒盼盼生病住院期間,我和丈夫一面要忍受臨床測驗結果的惡訊,一面又得學習如何使用插管餵食及照顧女兒的需要。三位特別護士,不但照顧女兒,也照顧了我們。其中一位護士給了我們一本利百家.非伯(Rebeca Faber) 的著作,“目睹一位母親的悲傷”。這是一本描述一位母親經歷了孩子溺水死亡的回憶錄。我讀到其中一章提及這悲傷如何影響婚姻:她怨恨丈夫不但沒有比自己更顯得哀傷,還天天照常工作。直到有一天,她發現原來丈夫每天都在上班途中,在路邊停下車來 痛哭一場。她這才明白,丈夫不是不悲傷,而是需要用他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時間表達悲傷。
我在醫院的病房讀這本書給丈夫聽。我們開始警覺到:夫妻表達個人悲傷的途徑各異,若順其發展,不加溝通,將有因誤解而分手的危機。
要在哀傷中維持婚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下列幾點,幫助了我和丈夫度過難關:
1. 言語的溝通
夫妻兩人經常交談,可以減輕痛苦和懼怕。失去親人之後,一般人通常傾向自我封閉及避免與人交談。丈夫和我學習談論彼此在精神和情緒上的問題,以及人際關係所面臨的挑戰。在這段相互聆聽,傾吐感受的過程中,我們的關係也越加親密。
2. 身體的接觸
憂傷常常是言語無法表達的痛苦及孤獨,夫妻之間會利用性關係彼此尋求安慰,但是性行為所帶來的快感,似乎與哀傷期間的情緒有所衝突,顯得格格不入。你不禁矛盾地自問:我怎麼可以一面傷心難過,一面又允許自己享樂?事實上,性行為所帶來的親密關係,是夫妻在悲痛中的極大慰藉。它有調整緊張的情緒,及疏解過度感覺孤獨的功用。夫妻可藉此表達對彼此的溫柔,耐心,也互灑無盡的眼淚。這種親密的關係,增強了婚姻的堅韌性,幫助夫妻對抗婚姻的難關。
3. 合宜的要求
要求合宜,可以避免夫妻之間因期望不當,而互生失望。例如不要求配偶在外表上一定要顯出某種程度的悲傷。在這段哀傷期當中,丈夫給我最好的禮物是:容許我用自己的方法,自己的時間,來處理自己的痛苦。我也以同樣的態度回報他。因著對彼此的信任及對女兒的愛,我們也給了彼此空間,自由,以及恩慈。
4. 一起禱告
夫妻兩人會在這段時間裡質疑上帝的主權,醫治,國度,甚至能力。無論如何,藉著信仰,夫妻 同心一起禱告,可產生鞏固婚姻 的果效。
5. 彼此分享
死亡可以改變與人交談的話題。在哀傷期間,很少人會有興趣談論沒有意義的話題,取而代之的,是圍繞著生命,死亡,以及與信仰有關的生活經驗,與人分享憂傷,人人同心共鳴、心有慼慼焉。我們看見許多夫妻,化悲憤為力量,同心致力於幫助別人,度過類似困難。夫妻藉此一同成長,把自己的痛苦,轉化成了有意義的人生經驗。
6. 相互尊重
心裡的悲傷,在配偶面前是藏不住的。在這段共度人生死蔭幽谷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地面對未知的恐懼及痛苦的事實。但是丈夫對上帝堅定的信心,對殘酷事實的處理態度,以及對我的鼓勵及承諾,卻教我越加景仰佩服。在這段彼此交心的日子裡,我們更加相互敬重,關係也越趨親密。
再現婚姻新機
聽到夫妻經歷過失去子女之痛,也接著失去了婚姻,是最令我難過的事。我無法想像,失去了孩子,又失去了孩子的父親,或是母親,是何等孤獨的局面!哀痛能使婚姻一腳踏入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需要有新的溝通技巧,更深的相互接納,才能重新面對生活。要使這陌生之地,成為了無生機的荒漠,繼而斷送婚姻,還是讓它成為重新孕育婚姻的沃壤,再現婚姻新機,選擇在於你自己。
(改寫自David and Nancy Gurthie 的新著 “喪親之痛” ,「When Your Family Lost A Loved One」,美國愛家機構叢書,Tyndale House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