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如萍
「婚姻」,一個隨著時間不斷發展的動態歷程
「隨著社會變遷與全球化趨勢,現代人的婚姻究竟呈現何種面貌?我們可以藉由國內的一些統計數字,觀察出幾個值得注意的變化:
● 初婚年齡提升,晚婚趨勢形成;
● 異國婚姻比率逐年升高,兩岸通婚比例最高;
● 離婚率升高,其中結婚未滿五年者比率最高,而結婚二十年以上離婚者則快速增加。
這些改變,不僅讓人們不禁要問:「現代社會中,『婚姻』要往哪裡去?」,也顯示出人們對婚姻價值的詮釋似乎也面臨空前之挑戰!許多研究告訴我們,結婚「是個體生命發展歷程中最複雜且困難的轉變」。進入婚姻之後,人們必須面對一連串的挑戰,不斷地透過彼此協商、相互調適,以建立並增強兩人的婚姻關係。換言之,我們可以說,「結婚」只是一個開始,而「婚姻」則是一個隨著時間不斷發展的動態歷程。
「關鍵轉換」,隨家庭生命週期變化的婚姻滿意度
為了幫助人們能在婚姻這條路上一路順遂,數十年來,研究者嘗試努力回答「婚姻關係如何隨時間改變?」,研究最主要的策略之一,是以「家庭發展」的觀點出發,藉由探討不同家庭生命週期中婚姻品質與滿意的變化,試圖捕捉婚姻關係改變的動態。
所謂「家庭生命週期」的概念,是將「家庭」視為一個個體,主張:家庭的發展循著各個階段邁進,如同人的一生自出生至死亡,經歷了嬰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壯年期及老年期等階段,構成了一個生命週期;家庭也和個體相同,隨時間而有其始、終、盛、衰的生命歷程,自男女締結婚緣共組家庭開始,歷經生兒育女、兒女長大成人、離家,至夫妻一方死亡為止,構成一個家庭生命週期。
而隨著家庭生命週期的發展,婚姻關係的變化如何?婚姻滿意的「U型曲線」是廣為人知的概念,也就是說:夫妻的婚姻滿意度,在子女出生前最高,子女入學至青少年階段最低,到了子女離家後婚姻滿意度則再度升高。然而,此一說法被批評為過度簡化婚姻滿意度變化的概念,且因為未考量研究中「選擇性存留」的影響,也就是對婚姻不滿意者,可能早已離婚而非為樣本,因此造成研究發現可能之偏誤。
雖然「U型曲線」的說法受到質疑,每對夫妻不必然在孩子青少年階段便落入婚姻關係的谷底,但可以肯定的是:研究確實支持家庭發展階段之「關鍵轉換」對婚姻關係有所影響。也就是說,隨家庭之發展,每一個家庭由一個階段邁入下一個階段,均如同面對一個個關卡,我們稱為「關鍵轉換」,隨之而來便有一些發展任務,「任務」一詞,凸顯了:對於改變,個人或家庭所必須採取的回應行勳,而家庭是一個互賴之團體,因此,家庭階段轉換的壓力事件,便可能對個體產生角色壓力及造成家人關係的緊張。
簡單來說,隨著家庭的發展,需求愈多,而資源可能相對不足,於是,「競爭的需求」及「有限的資源」便可能影響個體的福祉,也成為婚姻關係的殺手。舉例來說,子女的出生,造成家庭財務問題增加,婚姻互動減少,甚至,為了育兒的角色,女性可能被迫離開勞動市場,家務分工也趨於傳統,因而妻子的婚姻滿意度自然可能下降。
進一步來說,不同的轉換可能影響婚姻關係的不同層面:如:「子女進入青春期」階段,研究發現:不良的親子關係,對婚姻品質有所影響,特別是夫妻與同性別子女的關係親密度,對婚姻滿意的影響程度顯著;到了子女皆離家的「空巢」階段,夫妻間對婚姻關係的公平感受雖可能增加,但對情感的滿足感卻未必增加。再者,對不同的群體產生的影響程度亦可能不同(如:低收入雙工作家庭等),而面對壓力下,信仰、社會支持的因素也可能產中介或調節的不同效果。
抓準「時機」,共同學習面對
各階段的發展任務
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隨家庭生命週期發展,可能的婚姻關係變化呢?抓緊「時機」(timing),夫妻共同學習面對各階段的發展任務,成為維繫婚姻關係的良方。而由於處於不同家庭發展階段的夫妻,其所面臨之發展任務挑戰也不盡相同,因此,了解幾個關鍵轉換階段家庭的發展任務(參下表),再加上願意共同為之改變,積極回應的愛的勇氣與努力,便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最具體的作為。
(本文摘自愛家叢書《「我願意」─婚姻交響曲》。本文所用圖片來源於Pixabay。)
家庭發展任務表
階 段 | 發展任務表 |
新婚 | 1. 建立相互滿足的互動關係,如:個性、性生活、溝通方式的協商調適。
2. 建立維持家庭運行的規則,包括:家務分工及經濟管理等。 3. 融入姻親關係。 4. 準備為人父母,懷孕的調適。 |
家有嬰幼兒 | 1. 建立父母與嬰幼兒共同舒適生活的家庭環境。
2. 協調育兒等家務工作之分工。 3. 共同擔負並支持配偶之親職角色,夫妻「共親職」。 |
家有兒童 | 1. 因應學前兒童的需要與興趣,以促進其生長。
2. 調適體力耗盡及缺乏隱私的景況。 3. 建立家庭與學校的互動關係。 4. 促進子女的學業成就。 5. 參與與子女有關的社區活動。 |
家有青少年 | 1. 隨著青少年的成熟及獨立,調整親子關係,在自由與責任中取得平衡。
2. 在為人父母後期,建立自己的興趣及生涯。 |
子女離家/中老年家庭 | 1. 適應中老年身心發展與變化。
2. 增加對社區及休閒等活動的參與。 3. 適應退休生活。 4. 適當地協助子女就業、結婚等,使家庭成為家庭成員的重要支持來源。 5. 調適自己與成年子女的代間關係。 6. 適應為人祖父母的角色。 7. 適應喪偶及獨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