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玲娟
在兒子的婚禮中,我流下了欣慰的淚水。從懷胎十月到艱苦而漫長的生産,手忙腳亂的喂奶換尿布,到他牙牙學語,第一天上學,直到學成娶妻,這一幕幕在我腦裏仍然深刻不忘。而今,感覺像是交出 了一份成績單,不知他是否能好好的爲人夫,爲人父。轉眼看看親家母,她從提親的那一天就掉淚,當著婚禮中諸親好友,她雖強自克制,眼中仍見淚光,看得出相當不舍,也含著些牽挂。─嫁女兒,心情自是不同吧,一個女孩子離開自己的家人,進入一個全然陌生的家庭,將會面臨如何的際遇呢?
婆媳深談
媳婦進門後,我雖試著照傳統的說法「把她當作女兒看待」,卻面臨了一個最基本的困難:做爲一個母親,對于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分得再清楚不過。二十幾年的生養親情,那份牽腸挂肚,那裏是」當作」二字就能夠輕易帶過!將心比心,我也不能要求媳婦對我像對她自己的母親一樣,她的母親是在婚禮中萬般不舍背人垂淚的那一位啊!于是找了機會,我們婆媳二人坐下來深談一番。
我坦誠的告訴她,我不會也無法取代她的母親,並且爲她們緊密的母女親情感到高興,也祝福她們繼續維持一生的美好關系。至于我與媳婦,我願與她發展像朋友一樣的關系,從彼此尊重開始,由漸漸的認識、了解,逐步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幫助的情誼。媳婦欣然接受。我也很高興彼此間找到一個定位來做爲發展關系的起點。爲了表示對她的尊重,我支持讓她與兒子搬出去另外租屋居住;她生産後,我在老人家面前力求讓她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帶孩子。平時注意絕不介入小夫妻的生活,只有在受邀或她要求幫忙時才前往造訪。三歲的孫子有一次被他母親責罵而用求助的眼光看我時,我輕輕的搖頭對他表示愛莫能助,因爲他母親管教的權威連我都得尊重哩!
化爭戰爲分享
面對媳婦還要克服一個心結,就是心理上常落入一個與另一個女人爭奪兒子的戰爭。媳婦成了對手,怎能再談相處?其實一個孩子從呱呱墜地,剪斷臍帶時就是第一個分離,從此父母就栽培他漸漸成長在身體上、心理上有獨立的能力,同時父母自己也漸漸習慣」放手」的事實,對孩子從抱著、牽著,到看著孩子可以跌倒自己爬起來,可以到鄰家建立幼兒玩伴的關系,可以到學校接觸師長、同學,更擴大交往的範圍,終至離家投入社會人群中,此時父母只能心裏挂著了。意思說孩子栽培到成人階段,無論結婚與否,都是已經翅膀硬了,飛走了。媳婦既是這場分離的局外人,所謂爭奪之戰,自然就不存在,我這做婆婆的也無非是在心裏自辟戰場罷了,不是很莫名其妙嗎?
古人言:「媳婦熬成婆」中的熬字道盡當時爲人媳的辛酸,也點出了婆媳關系困難的關鍵。在這樣的關系中,婆婆既是主導的地位,如果能讓媳婦不用「熬」,她們之間的張力自然減少許多,也間接減輕了小夫妻間的壓力。讓媳婦不用再熬的婆婆不但放開了媳婦,也樂得自己心裏輕松自在。年紀漸長,人生的閱曆多了,眼界自是不同、也知道珍重大好年華,愛惜家人親情,又何苦跟一個忙進忙出、爲相夫教子操勞的小輩計較什麽呢?不如把媳婦接納到成爲夥伴的和偕關系中,把家裏奉行的價值觀、倫理觀一一與她分享,讓她成爲共同維護家人親情的好幫手。等她將來成了婆婆,也能將這樣的精神傳統傳承下去,那麽我的孫子及無數的後代就有福了。
媳婦即女兒
媳婦進門五年了,我欣賞她十分的開朗、乖巧,真教我憐愛,我們成了無話不談互相支持的好朋友,相偕外出購物時,幾次售貨員見我們談笑風生,以爲我們是母女,我們都覺得又得意又窩心,我心裏想到她就感恩,像是上帝再給了我一個女兒一樣,我沒有對她付出生養的辛勞,卻白白多得了一份安慰。我也感謝她的父母賦予我絕大的信任,把他們的女兒交托到我家裏,特別是親家母的眼淚,常常提醒我:媳婦是好人家的寶貝女兒,我要善待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