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拉蕊 著 ■ 求真 譯

一日將盡,工作了九個小時,又運動了兩個半小時,我感到精疲力竭,然而現代人不都是如此嗎?我準備泡個澡。踏進浴缸前,我瞪著鏡子裡肥大而醜陋的兩條腿,心中生出了十足的厭惡感,我覺得它們背叛了我,我願意付出任何代價把它們換掉。我將兩腿的肥肉往後拉扯,期望看到它們瘦點的樣子……

我低下頭,看到我青紫瘀紅的小腹,按奈不住心中徹底的絕望,我聲嘶力竭地大哭起來。

馬筱麗在一九九七年出版的書「這與吃無關」中,將她暴飲暴食和讓自己長期受餓以致厭食的各種經歷毫無隱瞞地坦述出來。筱麗從十五歲開始就嚴格控制自己的飲食,以後有三年的時間,她不擇手段地消除吃入體內的食物,並瘋狂地運動,以求有一個完美的身材。十八歲時的筱麗身高五呎八吋,體重是令人羨慕的一百一十五磅。她也許得到了些讚嘆的眼光,卻也同時得到了萎縮的牙床,粗裂易斷的髮質、消化不良、新陳代謝遲緩和長期的感到疲勞;她的腹部因不時以手用力壓迫使自己嘔吐而遍滿了瘀傷。筱麗的人生似乎跌入谷底,她覺悟到自己需要作一些改變了。

一個惡性循環
學校開學時,你看到那些背著沉重的書包在校園中走的女孩有很多可能背負著更重的攝食障礙的壓力。就像筱麗一樣,她們的問題不是吃,她們不是擔心吃的問題,這與一個女孩的自我形象有關,更重要的是,她是如何在逃避內心深處的傷痛。那是一個思想、行為和生理的惡性循環。

更糟的是,這種現象是有傳染性的;當一個自我形象不夠健全的女孩發覺她身邊的人都周而復始地用大吃大喝或挨餓的模式在過日子,她也會難以抗拒地如法泡製。

「People」雜誌有篇文章寫到大學裡的一個姐妹會的宿舍居然因為太多女孩每日對著馬桶嘔吐而發生下水道阻塞的現象。蘇文蒂女士在一九九九年出的書「回歸中庸之道」提到一個女人時常在洗手間吃巧克力,為的是可以立刻嘔吐出來,而她完全不覺得這樣做有何不對。在某些大學裡,攝食障礙已經普遍到幾乎被視為正常。但不論什麼人在這麼做,(也許超級模特兒都在這麼做),我們知道這種飲食的習慣是極不正常且有傷害力的。

人生最殘酷的諷刺莫過於原本很可能是為了愛漂亮或追求完美的厭食症者,在死的時候竟與第三世界受飢荒災害的兒童一樣,腹部膨脹而頭髮枯乾如稻草。

某些治療中心的輔導員發覺,攝食障礙者的親屬中也往往有憂鬱症者,飲酒失控症者或也有攝食障礙的現象使他們懷疑這症狀有遺傳的可能性。一般精神醫師則依據書上的理論,認為它是一種疾病。

近期,美國精神病診斷手冊(DMS-IV)將暴食症(Bulimia)定義為「每週至少有兩次重複性的暴食後又矯枉過正地用清除腸胃,禁食和過度運動去彌補暴食的錯誤」。雖然這個定義在臨床上可以幫助診斷症狀,但它也可能讓人有個錯誤的期盼,以為即刻可以找到一個解決的方法:或歸疚於父母的教養不當,或期望醫生給個特別處方就藥到病除。

背後更深的原因
魏華琪是馬利蘭州一個基督教高中的輔導,十七年的經驗讓她對攝食障礙有相當的認識。她發覺無論學生是好玩地讓自己挨餓或失控的暴飲暴食,最開始都是學生有意願的去選擇如此做,而非不能自制的生理反應。魏女士認為這種行為與「誠實」有關,因為當一個女孩特意地去暴飲暴食或勉強自己挨餓,或清除吃進自己體內的食物,她已開始欺騙自己,也欺騙了她的父母、男友及任何一個關心她不願意她受到傷害的人。魏女士鼓勵她的學生認清自己行為中可能有的執迷不悟和貪婪的成份,而勇敢地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並不表示一個女子當為她的選擇受譴責或懲罰。攝食障礙的背後往往有更深的原因:最單純的可能性是女孩的父母或朋友給她壓力慫恿她瘦身,更嚴重的是她可能因體形的緣故受過侮辱或傷害,以致活在一個恐懼又自慚形穢的心態中。若要復原,首先她要知道如何去面對從別人來的壓力或侮辱,並認清現代社會中的一些虛謊的文化。自我虐待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的朋友唐娜在大學時有過暴食症。她認為根治暴食症需從心裡開始,因為一切思想行為都是從心發出。當情緒受到傷害時,許多人會用「吃」或「不吃」作為宣洩,起初或許有些作用。雖然餓或吐可能引起某些生理上的不適,他們都覺得仍好過面對情緒上真切而尖銳的痛楚。他們卻不知道,唯有認識真理才能從痛苦中解脫而得到自由。

學習發抒與傾聽
我的另一位大學同學琬琳曾一再地被過去情緒上的傷害纏繞著。她的腦中充滿了被辱的記憶。自怨自艾和寂寞使她有一種想不停地吃直到要嘔吐的衝動,過後又後悔而更責怪自己。終於她學到唯有按時參加一些輔導的團體才能防止自己再犯這種可厭的毛病。這團體讓她覺得自己不再孤獨,也幫助她原諒自己並加速痊癒。

當你發覺自己有難以克服的攝食障礙時,第一個該採取的行動就是去告訴另一個人。痊癒的基本原則是時常要把心中的感覺發抒出來並學習傾聽,特別是傾聽自己的心聲,仔細的思考和努力的改進。坦誠是很重要的,雖然要信任一個人與他分享自己的隱私頗令人難堪,但這很重要。所以你必須小心地選擇你傾訴的對象。你需要一個客觀且在情緒上不受你影響的人,來幫助你整理所有的感覺和思緒。年齡相近的同學朋友並非理想人選。那些愛你的家人可能也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或話語去從事情的根本層面來幫助你,反而因為怕你傷心會試圖轉移你對問題癥結的注意力。一個有執照的治療師則會保持客觀的看法,並且絕對保密。他可以幫你釐清一切困擾你的思緒,且能根據你的狀況提出可靠的建言。

一個好的輔導方法或輔導員是值得信賴的——他們會鼓勵你,使你重新建立信心和能力去做對自己身體最健全的選擇。他們不會由得你用任何藉口回到殘害自己的惡習中。如果你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平衡飲食,不妨找個營養師請教一下。

你並不孤獨。許多大學女生都有攝食障礙的問題。暴食症和厭食症加起來是青春期女性的第三大疾病。

肯決心下功夫才能復原。多半的人不是一夜就「變好」的。從二十五歲到三十歲,馬筱麗每日掙扎在罪惡、恐懼、羞愧、自卑、憤怒和對過往的哀痛中。她每日都與那長久以來在腦中對自己不斷苛求的錯誤訊息交戰。她曾一再失控,跌入舊日的惡習中,可是一旦上了復原的軌道,她就不再回頭,勇往直前將自己帶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裡。如今她獲得的身體和心靈的真自由是不能用任何其他代價換取的。且看她是如何描寫自己的心境的。

重獲的心靈自由
一個美好的夏日清晨,我跳下床,感到生命的活力激盪著我!逝者已去,沒有牽掛也不需改變。這是新的一日,滿載著新的選擇……我期盼著全新的挑戰。他人的看法不再左右我的決定……我喜愛原本的我,我要做我自己,渴望活出生命。我已準備好,我知道恐懼偶爾仍會包圍我,羞辱也難以避免,也可能常感到失望和痛苦。世上雖有悲傷,但它不再挾持我,愛和喜樂常在我心,因我有盼望,我有欣喜。

你是想自由的。人類被創造並非為了要在暴食症和厭食症的困境中存活。你生來是自由的,因為上帝要你自由。食物的用途是讓你吃後身體得到營養,你可以自由的去感覺,也可以自由的去傷害,感到困惑、悲哀、後悔、生氣。但你更可以再度歡笑——一個從心靈深處發出的輕鬆的、喜樂的笑。你是否能復原在乎自己的意願。如果你真的想自由,就該不時地讓自己或別人提醒你那自由的滋味。

如果你想從難以控制的吃的慾望中解脫恢復自由,或者你不確定自己是否有攝食障礙,請打以下電話,受過訓練的輔導員會幫助你辨認你的情況,並告訴你下一步該怎麼做。

(「 Leaving Food Behind 」 Laurel L. Cornell 著 求真 譯 Used by permission of Focus on the 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