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其伯 著 ■ 劉建慰 譯
羅傑今年二十六了,打他高中畢業之後,換過無數的工作,始終沒有找到自己的角色,以及合適的社會歸屬地位,在這期間他也斷斷續續地上過社區大學,試圖完成學業,無奈一事無成。
羅傑的問題出在就是沒有辦法在某一件事上長時間的集中注意,不用多久,就會被一股強烈的性需求給霸占了。
那股力量之強烈已經影響到他的日常生活,茶飯不思,連最不花大腦的起碼工作都不能作,結果當然是不斷地被炒鱿魚。
這樣一來羅傑可就沒多大的指望了,而被迫向專家求助。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外表毫無迹象,不像是貼了卷標一樣,一眼識透,另一方面在他的工作場所也沒有特殊的不同,只是一開始講他的問題時,一幅清晰性沖動的圖像就顯現了出來,連自己都從來沒有想到過。
最近的一件事催使他去尋求專家協助。數周前上班途中,車行經一所高中,見到幾位年齡稍大又很動人的女性站在校外聊天,他立刻減速慢行,並且行了個“注目禮”,接著就不由自主好象中了邪一般,被那幾位動人的女孩控制了。他繞著學校猛兜圈子,只盼能再見到她們。這次的經曆嚇倒了羅傑,因他終于了解自己離譜到了甚麽程度。
羅傑在講述的過程中,又發現更多其它不良的行爲,“嗜性如命”的問題不斷地在摧殘他,他與人相處的技巧糟到一個程度,令四周所有女性朋友退避三舍,甚至連一些哥兒朋友都被他的怪異行爲給嚇著了,因此他就變本加厲,自我輕蔑,脾氣火爆,因爲被隔絕而十分痛苦,但是愈被隔絕,他反愈加倍地去追求性。尋花問柳、逛色情店、看色情電影已變成例行公事,大量手淫也滅不了他的欲火,此刻可以說性的沈迷在主宰著羅傑的生命。
不自覺的沈迷與上瘾
就好像百分之十到三十的美國人一樣,羅傑患上了隱性的毒瘾,羅傑的病例是性的毒瘾,其它的患者則是工作毒瘾、電視毒瘾、狂吃毒瘾、跑步毒瘾、順手牽羊毒瘾,甚至還有宗教狂熱毒瘾。
我爲甚麽說這些問題是隱性的呢?同時又說這些是毒瘾呢?它們與普遍已被認同的吸毒酗酒又有甚麽相同之處呢?可以用下面三點來說明羅傑的毒瘾是“隱性的”:
1- 毒瘾是隱性的,因爲受害者自己根本不知道(至少在最初是如此),他(她)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向這毒瘾靠攏了過去。
2- 毒瘾是隱性的,因爲大衆不認爲這些問題是毒瘾,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還會受到尊崇(工作狂就是最佳典例)。
3- 毒瘾是隱性的,因爲我們對這個隱的作爲還不夠了解,從外表看,吸毒與酗酒要明顯很多,但是這些隱性問題的發展過程則遠比吸毒與酗酒要靜悄悄多了,而不爲人明察。
有明顯的證據告訴我們這些沈迷所産生的影響遠超過其本質,了解了這一點,就帶領著我們去看兩個不同的類別:實質的上瘾與過程的上瘾。“實質”說的是一些外在的物品,好比毒品、酒精、尼古丁、咖啡因,和一些食物;而“過程”的上瘾則指的是一連串的行爲或動作使人“上鈎”,然後就非要它不可而上瘾了。
有所謂“過程上瘾”一詞,它很恰當的形容了行爲或動作在上瘾的過程上所發生的種種,至于這些瘾是如何形成的,則更是林林總總。大多數隱性的毒瘾,好比工作狂、性行爲狂、甚至偏激的宗教狂熱等,均歸類于此,但這一類包含有些“不嚴重的”物品,好比尼古丁、咖啡因,和一些食物,也會被歸類爲“隱性的”上瘾,因爲它們並沒有被社會大衆定罪。
下面列出比較普遍的隱性上瘾項目,但我必須先聲明,如果看到你或某一個人有一項或好幾項,切莫認定就是個上了瘾的人。
沈迷上瘾的循環與周期
政府與社會正在全面的宣告掃毒聖戰永遠不可能獲勝,僅僅因爲這是一場人性本質搏鬥的戰爭,換言之,借著毒品藥物,無論是古柯堿,還是咖啡因,甚至刺激大腦裏的生化藥物來追尋快感,是一件生命中無法躲避的必經過程,像是一個全人類難逃的劫數。人的生命是如此的朝不保夕,又隱藏著百般危機,充滿了使精神緊張的因素,使得我們克服困難、重建人生生涯的毅力變成不堪一擊,對它也毫無信心,降到猶如動物但求溫飽的低等本能,這些低等本能卻反轉過來用于蒙蔽疼痛,麻醉自己。
莎拉十分了解這一點,她天天與她的瘾打交道,是她的毒品嗎?不,是她的食物!莎拉最少不了的就是高能量食物:冰淇淋、核仁及巧克力,只有這些才能使她感到愉快安慰。才二十八歲就比正常體重超出至少四十磅,試過各種減肥計劃,也試了各式各樣的減肥餐,只是每每不能享受這“大餐”時,她的憂慮指數就上揚到難以忍受的程度。
莎拉的問題源自于少女青春時期。她給我看她十三歲時的相片,是個修長又健美的女孩。十四歲那年,因爲父母的婚姻出現問題,終致離異,她的緊繃壓力躍升到最頂點,莎拉感到悲傷、寂寞、悶悶不樂,就開始用餅幹糖果來幫助她舒緩。
僅僅是個小孩子,莎拉無人可以傾訴她的問題、她的心情,就轉向高脂肪、高熱量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來麻醉自己,也就這樣成了習慣。食物可以使她有點醉意,纾解她打了結的神經,隨著歲月的飛逝,她對食物的依賴已到了只要發現不是伸手可以拿到,就會極度不安。旅行時,手提行李裏塞滿了糖果;工作地方的抽屜好比一間糖果店;在她的住所明擺暗藏,宛如零嘴超市。她最大的憂慮就是萬一發生地震,超市好幾天不開張時去那兒補貨。
我經常輔導患空曠恐懼症的人〈因爲憂慮而足不出戶,自禁在家的人〉,莎拉就是典型的空曠恐懼症患者。她有如困在對食物依賴的陷阱裏,完完全全地被如何儲藏,如何拿取,隨要隨有所控制了。
所幸莎拉是個上進又很快通竅的人,經過幾年的輔導治療,她今天是個能享受生命又健康的人。治療她的瘾必須做許多瘦身以外的工作,就是說要先了解是甚麽原始動力,不斷地驅使著她沈迷。
單單的強迫一位上了瘾的人立即戒瘾,在長期看是不會成功的,既然瘾是擋在我們與我們的感覺及認知之間,有如一道防護牆,硬把牆給拆了,不過徒增憂慮而已,原本的瘾沒多久又回來,再不就是換了個新面孔。
一個有效初期克服瘾的作法,是先了解沈迷上瘾的循環與周期。上瘾的步驟很繁瑣,變化也多端,但是上瘾的行爲總是不斷重複,了解瘾的行爲愈多,就愈能有效的改變它。
以莎拉的案例而言,首先她要知道自己是如何及爲何躲避逃離情緒上的疼痛,如何認清那疼痛,面對它,坦然地討論它,然後以負責任的態度作恰當的抉擇,以前她是如此被那個瘾所轄制,所以從來沒想過問題背後的始末。
雖然每一個瘾都有它的起點和獨特過程,但在所有沈迷上瘾的背後都藏有兩個基本的原動力:一個是刺激追求,另一個則是松弛壓力。換言之,所有的沈迷上瘾都是跟尋找快樂有關,而這個快樂不是要帶來刺激〈興奮〉,就是要給壓力帶來松弛,這兩個原動力對所有的沈迷上瘾都是主要的要件,我還沒見過有任何的沈迷與上瘾〈實質的與過程的〉不跟其中之一,甚至兩者有關。(下期續)
(「Understand Hidden Addictions.」by Archibald Hart,劉建慰譯。Copyright 2004, Focus on the Family. All rights reserved. International copyright secured. Used by 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