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h Outten

常有一種誤解是那些選擇領養的人不想要他們自己的孩子。對於大多數親生母親來說,事實並非如此。

常有一種誤解是那些選擇領養的人不“想要”他們自己的孩子。正如領養被誤解為是墮胎的“最容易的”替代方法一樣。對於大部分生母來說——包括我所認識的一些——事實並非如此。首先,她們要做出生下來還是墮胎的決定,然後要做養育的決定——自己養育或是送養。

16 歲的我懷孕了
我會永遠記得我和我最好的朋午夜時站在浴室,盯著那兩道粉色杠的場景。那兩道杠是立刻出現的。毫無疑問——我才16歲就早早懷孕了,那時我才剛上高二。
當時的我百感交集,既驚慌失措,但又不切實際地感到興奮,我承認我想要成為媽媽。
我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呢?我成長於基督信仰中,是一個“乖”女孩,在學校裡也獲得了許多榮譽。然而答案是,促使我走到這一步的是來自童年時期的滲漏效應, 但也是後來説明我真正認識基督的踏腳石。
這一切始于我幼年時期所遭受的性虐待。對我來說,這種經歷導致了我破壞性的性觀念。另外,我是由單親媽媽帶大的,只有在週末和假期時才能見到爸爸。我的父親是一位慈愛的父親,但由於距離遙遠,他不能每天都在我身邊。
所有這些都融入到青春期中,當我試圖收回當年的那個小女孩被剝奪的權利時,我竟然不知不覺地會用性來獲取同齡男生的喜愛。但是這對於年少無知的我來說根本沒用。

領養還是墮胎
有人建議我去墮胎,但我清楚我受不了。我想要我的寶貝女兒,即使她會缺乏來自生父的愛與陪伴,我也願意並渴望成為她的母親。我願意犧牲一切來成為她生命中的重要角色。
我從家人那裡得到了難以置信的支持,這讓我有勇氣做出對我們都好的決定。我的父母鼓勵我做出明智的決定,並為了確保我更完全的選擇而讓我仔細研究一下育兒和領養。同時,我也立即接受了心理諮詢。一位諮詢師幫助我去處理各樣強烈的悲傷、羞恥和憤怒的感受,以及隨之要面對的“接下來做什麼”。
由於我獲得了許多支持,早在做出收養決定之前便開始了康復之旅。對此,我真的無比感恩!
幾個月來,我盡心做好媽媽。我和她說話;與她建立愛的連結。我給她取了名字,還給她買了一套在回家時穿的小小的夏日粉色衣服——但她會穿著那件衣服前往另一個家。因為我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養育她,所以心裡很不安。我覺得痛苦,掙扎著到底該怎麼辦。
我感受到被引導要去網上與那些養母和生母們聊聊,聽聽她們的經歷並提些問題。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公開領養的好處,也是我第一次想到或許可以為我的寶貝女兒找到一個穩定的家庭,同時也能與我——她的生母建立關係。

接受上帝的預備並不容易
在懷孕七個月的時候,我仿佛走到了盡頭。我的計畫、我的願望、我做事的方式——它 們都行不通。我感到十分不安,所以,我極其渴望平安。
而當我願意放下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快點兒成長為女兒的媽媽時,上帝卻呼召我降服於另外一條路——用女兒和我更美好的未來來替換我的渴望。
起初,我不喜歡上帝的計畫。我知道這將是一個痛苦的選擇。我無法想像“送走我的寶寶”允許其他母親養育我的孩子——這個我全心全意深愛的小女孩。我哭了好幾個 小時,直到上帝更新我屬靈的眼睛,向我顯明如果我不這樣做的話,我們將會忍受如何的掙扎生活。
女兒以後將會和我所經歷過的成長一樣。雖說並不是不好的,但就像任何一個好母親一樣,我想為女兒提供更多。內心深處,我知道上帝正在呼召我們過不一樣的生活,一種會打破枷鎖的生活!
我感受到上帝輕聲細語地說:相信我。我深知道你。

我的送養決定
所以我照做了。我順服了,不只是祂的領養計畫,而且也相信祂的慈愛。終於,平安潔淨了我的心靈。我好像重新得力,感到輕鬆了很多。
在孕期的餘下幾個月裡,上帝時刻指引著我們的道路。很快,從我看到的第一份資料中,就找到了可以撫養我的寶貝女兒的家庭。他們和我一樣渴望公開領養!
“你是她生命拼圖中的重要一塊,”他們告訴我。16 年來,他們一直堅持這一點。
我女兒現在 16歲,和我當時懷上她的年齡一樣,看到她長這麼大了真是令人難以置信!令我高興的是,她與那時的我完全不同。我把這歸功於上帝和祂帶領我們所走的領養的道路。她的心思在哪裡,她的渴望就在哪裡,她在那裡找到她的平靜安穩,以及因被領養而明白在基督裡她是誰。

關於領養的事實
承受這一切簡單嗎?不,領養不是“簡單的出路”。我過去和現在仍然很痛苦,不僅對 我,對她也是。我們彼此思念,並為可能發生的事情感到悲傷——但我們都堅信上帝的 慈愛和祂為我們所預備的這條路。我們非常感恩,因為我們仍然可以盡可能地珍惜我們在一起的時光。我也非常感謝她的父母,他們願意給予我們母女一些時光。
我們的故事還有很多,但現在,希望你明白:
上帝所賜意外的平安使我能做出送養的決定。當我把寶貝女兒交在另一個女人的懷裡時,上帝扶持著我,就像祂今天仍然緊緊地抱著我一樣。

(「My Adoption Story is My Testimony」by LEAH OUTTEN,  AUGUST 5, 2020.  © 2020 Focus on the Family. All rights reserved.Used with 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