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闿瑞思 & 海達維
深秋,楓葉紅了。
正是深思的季節。
探一探心靈深處,
是不是還結有,
難以釋怀的仇恨的硬茧?
盼望能在圣誕節來臨前
化解,破茧而出。
重新拾回心靈的歡樂与自由。
若是您像許多人一樣,曾經想從受創的桎梏中走出來,卻依然對傷害的人怀恨在心或難以釋怀的話,請您放心吧!要饒恕對您傷害最深的人,并非遙不可及的,您可以學習出自內心的饒恕他人,重新享受心靈的平靜与幸福。
為了有助理解,在此把饒恕的過程分成下列五個階段﹕
經歷饒恕的過程
1、承認痛苦的感覺
受到傷害,總是會帶來痛苦的,但是我們的自尊心卻常讓我們否認這种感覺,反而讓憤恨像毒菌一般,啃噬我們的心靈深處,產生了靈性上的苦毒,使我們与美善的愛隔絕。
這种否認痛苦的態度,使我們無法走出饒恕的第一步。其實這种痛苦的經驗,并非無法忍受的,讓我們誠實地花時間去經歷這痛苦,直到了解這种傷害的本質,才是療傷的開始。
2、慢慢整理紊亂的心緒,區分責任歸屬。
當傷害發生之后,我們需要仔細分清當時事件牽涉人的責任歸屬。
比方說,孩童時期,相信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這种傾向在成長時期最為強烈。當創傷發生時,孩童相信大部份是自己的錯。「若是我沒惹爸爸生气,他就不會心臟病發而死了。」這种想法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存留到成人后。
3、搜集相關資料
一旦我們了解了相關人所牽涉的責任,下一步就是去發現他人傷害我們的動机,如此做可以使我們不致對自己所受的傷害鑽牛角尖,也不會一直怀恨在心,圖謀報复,盡可能采集資料,或是運用我們的想象力,設身處地從傷害者的角度著想。
了解傷害的動机
我們不可隨便找借口!沒有任何借口可以用來為犯罪的行為,例如折磨、強暴、勒索、敲詐或謀殺脫罪。搜集相關的資料是非常重要的。
就拿麗妲的經驗來說吧!她先生与一位情緒困扰的女人發生了婚外情,最終他雖然結束了這段感情,并盡力彌補對麗妲的傷害,但麗妲卻無法饒恕她先生或第三者。有婚外情已經夠糟了,還竟然選了這么一位不快樂到极點,且被虐待的女人,更讓她在受傷害之外,多了一層受辱的感覺。
無意中,麗妲听到了一些有關那女人曾被父親虐待的過去,不禁潸潸淚下。任何一個被有虐待狂的父親撫育出來的女孩,都難免會想盡辦法去勾引男人,為的是要尋找愛。這個消息也為她先生所說的話增加了些許可信度。她先生曾經提及,一開始与這女人作朋友是基于同情心,之后才對這「受傷害的女人」產生情愫,最后,感情与性關系的界限就變得模糊不清。如此進一步的搜尋,也找到了一些造成她先生容易發生類似奇特關系的蛛絲馬跡。
這個過程并非一蹴可及的,但當麗妲越了解一些事實,也越容易放下她的气憤与痛苦,她真的可以原諒這第三者,卻并不代表默許這件婚外情。但對麗妲來說,當她了解了事實,就使她向康复的人生邁進了一大步。
4、讓資料幫助我們調整內心
一旦事實擺在眼前,我們可能以為要饒恕他人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那可就錯了!許多時候,人性成了絆腳石,自我防衛及報复心理會把我們丟進自怜、苦毒及气憤的惡性循環里。
走出痛苦,好好地了解阻止我們說出﹕「我原諒你」的原因,是需要莫大的努力的。
說出「我原諒你」
二次大戰時,布可麗在納粹集中營里,經歷了慘絕人寰的折磨及凌辱。戰后數個月,可麗到德國各教堂分享上帝的愛及赦免,然而內心深處,她知道自己所說的并不由衷。
有一次在慕尼黑的教會分享后,她一眼看到一位先前在集中營里最心狠手辣的守衛正向她走來。他如今外表謙卑,笑臉迎人地分享著他最近才開始信仰上帝。正視著可麗,他伸出手來說﹕「若是你能饒恕我,我就能确實你所說的是真的—-那就是上帝也赦免了我。」
內心的交戰,使可麗只想調頭就走或是以暴力相向。她腦海中浮現了被納粹兵謀殺的父親和姐姐,她很想原諒應該為著慘事負責的人,但此時此刻,她終于看到了自己為何總是言不由衷的談饒恕,因為她還日夜活在當時集中營的恐怖中。
可麗也知道,若是她無法忘掉過去,她會永遠受這些痛苦記憶和感覺的煎熬,現在是她的机會,她能作得到嗎﹖她的手臂僵硬的垂著,而對方卻仍然伸著手,當他盯著她看時,可麗禱告祈求一种她自己沒有的力量來幫助她,她把自己完全交托給上帝,身不由己地,她冷冷握住這舊仇的手,就在那一剎那,奇跡發生了,一股暖流從她身上傳給他,心中涌出一股對這陌生人的愛,几乎使她無法自持。」
可麗所描述的—-一顆心靈得醫治,另一顆心靈得釋放—-是真實的奇跡。奇妙的是上帝讓我們洞悉自己心靈深處,借著祂的幫助來釋放另一個靈魂。
5、選擇將整件事交卸出去
在一堂精神病的課程里,正在討論如何將過往傷痕累累的悲劇和慘痛經驗交卸出去。一名叫勞的男子一直在痛哭流涕,很明顯地,他正在受痛苦的煎熬。「勞,」教授說道,「將你的手帕卷起來,緊握手中。」經過一段長時間的靜默后,他說﹕「現在把它丟掉。」于是這卷手帕被丟到地上。
卸下往日的包袱
几分鐘后,勞彎腰正要去揀手帕,另一名學生提醒勞:這就像我們老是想「重拾往日的包袱」,勞露出微笑,把手帕留在原地。由此可見,我們的選擇出自我們的意志力—-讓我們從舊日的包袱中破茧而出吧。
似乎人類總是難以原諒得罪我們的人,因為這么作是違背人類本性的,但我們可以用另一种心態,活出超出我們本性的生命來。
當您學著走這條奇妙的饒恕之道時,您也可得醫治并重獲心靈的自由,問題是,您愿意開始嗎﹖
(「The Freedom in Forgiveness」,Grace Ketterman & David Hazard 著 芮秋 譯。Used by permission of Focus on the Family.)